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苏缓和与中美建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 1972年尼克松访华到 1978年底中美建交公报发表 ,两国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原因很多 ,其中之一是美苏关系的牵制。尼克松政府寻求与苏联的缓和 ,导致中美关系停滞不前。福特政府期间正常化没有进展。卡特政府中主管外交的国务卿万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一些问题上观点相左。万斯认为美苏缓和关乎美国外交的全局 ,中美关系应从属于美苏缓和。布热津斯基认为缓和本身是复杂的 ,美国应实行多中心的政策 ,应利用中苏分裂减少美国对苏联战略意图的担心。卡特在 1977年受万斯影响较多。由于缓和的衰落 ,并受布热津斯基的影响越来越大 ,卡特在 1978年年中才打定主意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友好交往一直被传为佳话。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更加注重发展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表现在超脱有为的政治关系,稳中求进的经济关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4.
1992年8月中韩建交是中韩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认为,中韩建交的背景和原因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是中韩关系正常化的催化剂;经济上的互补是建交的根本动力;战略上的互利是建交的促进因素;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建交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5.
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处在冷战形势下的中澳两国根据各自的利益和意识形态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最终从对抗走向和平共处。并于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本文主要分析这一时期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转向的背景、过程、时代特点、思想渊源及其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70年代,少数民族小说对主流文化的一体化认同中,往往内含了一种自我认同。这既因为民族作家自我的文学观与当时主流的文学观之间存在裂缝,又因为民族作家坚持从自我生活出发的创作实践与当时从政治出发的主流文学观念之间存在冲突,更因为民族作家的双重文化背景存在的内在矛盾。这为今天的民族小说留下了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当今的民族文化建设也能从中获得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1970年代诗歌的细致描述,以期对这一时期的新诗作价值重估,并对二元思维对1970年代诗歌以及当下诗坛的影响加以阐释,对此一时期的诗歌作一客观地梳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中国留学生发起的海外保钓运动,发端于北美,波及到英国,运动风潮蔓延到欧陆,至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保钓资料收藏研究中心馆藏的相关文献为基础,梳理欧洲保钓运动的历史脉络,并分析其自身的特点以及运动参与者的反思,通过补充欧洲部分内容,使海外保钓运动的全貌得以展示。与北美保钓运动相比,欧洲保钓运动呈现出星星之火的特点,各个国家的保钓运动发展程度不一,但彼此之间互相声援,运动参与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台湾保钓运动作为20世纪70年代世界华人保钓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大的历史背景。同时,整个运动过程也是波澜壮阔的,尤其是保钓后台湾大学的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将关注点投向社会,保钓运动对钓鱼岛问题本身、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甚至参与者个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评20世纪70年代墨西哥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是墨西哥外交政策的新阶段。国际格局向多极化的转变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崛起,是导致新的外交政策出现的国际因素,70年代后墨西哥进口替代工业化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是新的外交政策产生的国内背景。70年代埃切维里亚时期和波蒂略时期墨西哥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三世界主义外交;多元化外交;石油外交。这一时期墨西哥在国际上赢得了较大影响力,政治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谋求出口多元化的目标却没有实现,反映了这一时期外交政策的政治目标,即迎合国内左派,维持政权合法性和经济目标,即使出口多元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1.
中英建交过程曲折复杂,美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二战后,英国对美国依赖相当严重,在对华关系上一味追随美国,导致中英关系长期徘徊不前。本文分三个时期,将美国对中英关系的影响作一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后半期的亚太国际关系史上,东盟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是疑惧与尊崇相存、敌对与合作并立、利用与友谊同在。随着全球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变化,东盟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由于东南亚地区是多元文化、多元种族的地区,各国情况差别较大,同时,东南亚地区在二战后出现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故在同中国关系上,东南亚国家可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1972年 9月 ,长期处于胶着状态的中日关系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本文从体系结构、互动过程、单位属性三个层次入手对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日本在幕府统治时期所执行的外交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导致日本面临重重危机,最终使幕府退出了历史舞台。幕府之后的明治政府为了树立其在国内外的新形象,试图改变日本所面临的困境,由此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中日建交是其积极外交活动的第一次成功的外交行动,也是日本外交风格变化的起点。中日建交过程中体现了这种积极的因素,并推动着日本去寻求改变现状。形成这种不同于幕府的外交风格,除了明治维新的推动,还与日本的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17世纪,中日在对外关系方面不约而同地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史学界对这项政策具有的封闭性研究较多,却往往忽视了它所蕴涵的另一项特性--开放性。中国"闭关"政策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中外贸易,尤其是中日民间贸易屡禁不止,两国贸易往来事实上成为"公开的秘密"。日本"锁国"政策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德川幕府主动开放长崎一港,与外界进行交流。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政策所具有的开放性使中日文化交流的传统得以延续,并且使此期中日文化交流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韩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历史悠久的东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世纪40到90年代,曾因为历史原因而受到阻碍,但中韩建交后,这种局面很快得到了改善。本文拟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间交流等方面来对建交后中韩文化交流发展的动因作一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后,英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外交传统政策,主动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在围绕台湾等涉及中国主权的关键问题上,言行不符,持骑墙态度,直接妨碍了中英关系的健康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好转,中英两国本着平等协商的精神,妥善解决了台湾问题,终于实现了两国关系完全正常化。  相似文献   

18.
中美建交以来 ,两国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 80年代 ,两国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 90年代 ,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前进。当前 ,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既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机遇 ,也存在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 ,两国在经济、政治、外交上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也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对外战略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因此 ,中美关系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既竞争又合作将是 2 1世纪中美关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9.
中韩建立的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把两国的关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世纪里,两国伙伴关系日益巩固和深化,这对东亚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东亚国际关系发生了良性互动。在多极化的世界里,中韩关系必将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