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9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高校文科毕业生,抓好实验教学是现代高等文科教育改革的关键。本文旨在指出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中文科实验教学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文科实验教学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全校性人文社科类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2009年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相似文献   

3.
理工科实验室对法学实验教学的借鉴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专业实验室属于文科实验室.目前国家实验建设指标体系集中于理工科和新闻、管理、金融等少数文科.法学专业实验室建设为规范实验教学所必需,应借鉴理工科实验室规范,明确法学专业实验室和实验体系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4.
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法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将实验教学法、运用于大学文科教学中成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口 ,让学生在把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 ,应用实验方法将课堂学习与田野实验相结合 ,教学中把传授知识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新文科背景下加强经管类实验中心建设和管理对于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双创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到思想意识、管理体制、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等方面的制约,地方高校经管类实验中心还存在顶层设计上执行国家政策不到位、管理协调体制上亟需完善提高、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上有待落实优化等问题。聚焦以上主要问题,在顶层设计、管理体制和实验教学体系三方面提出了经管类实验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产业经济学”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基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分析“产业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经济学”教学创新要遵循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专业特色,完善教学内容,赋能价值观引导,开展实验教学,培养能力,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认识国情,学会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使学理论、知国情与懂实践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代教学体系中一个综合性研究课题。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要求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国家开始在各高校建设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这都给人才的培养和施展才华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8.
新文科建设是构建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分析新文科建设发展的现状和困境,厘清新文科建设的基本内涵,归纳总结了中外高校实施新文科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应利用高校社科联成本低,具有灵活性、协调性等多种优势,有效推进高校新文科建设。  相似文献   

9.
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已上升为高等教育发展国家战略。地方高校是新文科建设的主力军,肩负应用型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重任。文章对地方高校新文科专业的内涵、特征、意义与建设策略等进行探讨,总结出新文科专业的五大特征,提出地方高校新文科七大建设策略,包括建设新理念、发展新路径、研制新方案、培养新机制、师资新提升、条件新水平和质量新标准等。  相似文献   

10.
“新文科”和“课程思政”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两个热点主题。新文科之“新”在文科教育的变革上主要体现为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新的课程建设思维、新的教育技术手段、新的组织管理结构。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革新的核心内容之一,应主动适应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化,聚焦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担当课程思政育人使命;适应新文科融合创新趋势,推动“思政”与“课程”大融合;运用新文科教育技术新手段,激发课程思政教学活力;立足新文科管理体制新变革,构建全链条式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11.
破"五唯"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也是新文科建设及评价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新文科建设依赖于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的逻辑理路表征为:知识论逻辑——人工智能促进文科学科专业生成,新生成专业的发展评价要坚持"问题+需求"导向;教育观逻辑——人工智能将改变文科学生培养目标,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应避免专业和培养范式的"碎片化";教研方法论逻辑——人工智能将改变文科教学方式,新文科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打造更加科学与合理的"教"与"学"的评价体系。构建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文科评价的应然图景,需要坚持:评价目的彰显立德树人、评价主体交互多元、评价标准科学多样、评价方式多维联动、评价结果全息直观和评价支持系统的"智能介入"。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和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四个方面:造就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破学科界限,推进学科专业融合发展;树立"全人"发展理念,培养学生大数据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实现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目标,需要构建四个实践路径:课程体系设置"文理融合",打造立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拓展专业课程设置内容;教学模式创建"理实并重",创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协同",创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文科评价要打破"五唯"取向,坚持"新理念"引领。  相似文献   

12.
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本体,高校文科教师的研究性教育要实现从传授到引导的转变,同时高校文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实现从接受到发现的转变,两种转变相辅相成,互为依托,这是高校文科研究性教学的一体两翼。高校文科研究性教学必须建构起这种一体两翼的平衡模式,才能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3.
文理科学生在学习特点和认知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本文提出了信息技术课应采取文理科分开教学的方式,并针对文科班级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一些改良建议,旨在提高大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和素养。  相似文献   

14.
文科实践教学是培养人才,包括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如何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独立学院能否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独立学院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实际,结合学生的整体状况,改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形式,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改革体系。  相似文献   

15.
传统教学方法应用在文科实践教学环节中时,出现了无法正确处理师生角色、不利于实践效果提高、影响学生参与兴趣等问题,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使用师生互动型教学方法有其必要性。通过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校外调研法的使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效果,又对于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育信息化赋予高等教育文科建设新的使命,新文科建设理念和实践应运而生。 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 要课程,基于新文科构建智慧教学模式成为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英语教育改革的正确选择。 在此背景下,分析当前大 学英语智慧教学模式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包括新理念缺失、主体不全面、技术要素不足、具体模式缺位等;根据问题及其造成 的不良结果,从更新顶层理念入手,确保主体全面化,充分融合信息化新技术,合理采用深度学习等模式,作为大学英语智慧 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人文社会科学发轫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之中,对于现代性的阐释与批判始终构成其经典传统,但同时,现代性无孔不入的渗透也使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面临着异化的危险.作为对现代社会科学之现代性的克服与超越,新文科是后工业时代基于知识高度综合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一种文科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新形态,以交叉前沿、战略需求、现代技术、区域优势为建设动力,以专业及课程体系的构建、跨学科师资队伍的构建、教研评价标准的确立以及运行模式的形成为四大核心要素.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探索国内外跨学科联合学位培养、建立以多学科集群为基础的现代书院制度、推动"新文科实验室"建设以及践行"传统文科+"可成为高校探索新文科建设的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实践来看,当前高校文科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涉及专业发展、培养机制、教育理念和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加强文科生专业素质培养,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增大实践性课程比重,创设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高校文科学生能力结构差,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反映出高校文科学生培养的诸多弊端,其中高校文科课程规划目的不清、结构混乱,难以高效配置和有序安排课程资源是核心。运用“协同、共享、整合”网格化管理思想,构建教学内容-进度-平台的三维网格系统,建设高校文科课程规划的网格化平台,可以实现课程资源的“有度、有序、有效”的调度和安排。在细分化的课程资源中,识别各具体专业涉猎的课程资源“单元格”,确定各专业为达到目标能力而在开设课程和各课程在教学进度及教学平台上的安排,并且建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平台三大资源库,构建文科课程规划中的课程具体设计方案,系统将使原本相互孤立、内容重复的文科课程规划变得统筹有序、有条不紊,各要素间形成合力、实现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