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任何社会的民主建设和民主发展,都一定是基于人民及其所组成的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互动而展开的。积极的民主建设与发展战略,往往将民主发展与国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人民民主在中国的实践形态是复合民主,因而,其建设和发展是在人民、政党和国家的有机地互动中展开的,其中,人民在经济与社会进步中对民主的追求和实践固然是根本,但政党的建设以及国家有效推进民主发展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决定,其中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为中国未来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探究社会主义民主实现路径,首先要明确中国式民主存续的内在逻辑,纵观中国民主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恪守“人本”是其理论来源、保障“人权”是其现实需求、实现“民生”是其根本目标,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体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民主次第呈现出四层涵义:民主既是一种价值理念,又是一种国家制度;既是一种社会行动,又是一种治理机制。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核心表征,中国民主在其成长历程中形成了三大传统:即实现民主发展同“公平与正义”、“改革与发展”及“执政与治理”之间的有效结合。现代中国民主之四层涵义与三大传统构成了中国民主成长的深刻历史基础。由此在国家建设与政治发展中实现中国民主四层涵义之间的有机联结,并实现中国民主成长三大传统之间的有效贯通,遂成为当下中国民主建设的两大现实取向。  相似文献   

4.
确立和提升中国式协商民主在世界民主体系中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要求,也是消除对中国式协商民主的误读和误解、丰富和发展世界民主理论的需要;同时,不仅能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提供支撑,也能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确立和提升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国际话语权有重要的基础,中国式协商民主是协商民主的一般性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中国式协商民主在与国际民主话语共通的基础上,还有特色鲜明的话语体系,它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历史影响和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根本影响综合作用下的理论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伟大创造。进一步提升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国际话语权,需要构建系统的中国式协商民主话语体系,优化中国式协商民主的话语环境,加强中国式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5.
政务公开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务公开可以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供有利条件,可以夯实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础,也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手段,从而构筑起一个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平台,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民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治化,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相互支撑,不断深化,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制度化、法律化、法治化尽管都是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和制度保障,但其具有不同的针对性、逻辑层次、思想内涵和社会政治功能.三者之间既相互促动、相互支撑,又各有其鲜明特征和关注重点;彼此之间虽多有交叉重叠之处,又不能彼此混同或取代.三者配套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体系.总体而言,人民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治化是一个不断递进升级的政治文明化进程,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进步,也是我们把握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史进程的思想图景.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民主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它的形成有着自身特有的逻辑线索,这些逻辑线索深刻地蕴含在中国传统民主思想发展的内在导向中,蕴含在西方民主主义思潮的传播和历史影响中,更蕴含在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指导和根本取向中。中国式民主道路的形成正是中国传统民主思想内在影响、西方民主主义思潮历史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决定性影响三者综合作用、逻辑递进的结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顺应历史潮流,并沿着特定的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走了一条“法治民主”道路。这条道路把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加强法制,确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法治原则而逐步实现“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走这样一条民主政治建设道路,是由经济结构变化、市场经济发展、人民大众需求和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而经济结构变化和市场经济发展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面对一个民主传统薄弱的超大规模社会,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跨越多重障碍,化解多重困境。60多年来,新中国在民主的价值理念、制度建设、实现形式和公民权利保障方面均取得了斐然的历史性成就,初步形成了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中国式民主模式。大国民主建设的中国经验集中体现为:执政党和国家一直试图找到一种比较安全的民主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对现行政治体制的冲击最小,并且能够顺应民主化的历史潮流和基本满足民众的政治参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民主制度建设来化解各种社会治理危机。通过优化政府治理来实现中国政治的有效性,在发展渐进民主中增进中国政治的合法性,寻求治理与民主的有效均衡是中国经验的核心要素。而继续坚持增量推进、稳妥发展民主政治的既定方针,在重点领域取得质的突破,激活中国式民主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动力系统,实现民主诸领域的均衡与健康发展,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下一阶段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0.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价值内核和本质原则,是一种中国式民主的新形态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机制,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形成的一种新型模式,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理论基础,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民本思想,借鉴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经验,创新民主政治理论和实践方式,着力实现人民民主的主体全员性、内容全域性和运行全程性的有机统一。新时代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在从统一战线到多党合作、从群众路线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中,在处理和协调不同利益矛盾以及借鉴和创新等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独特的制度设计,推动了党际协商民主、党内协商民主、社会协商民主和公共协商民主四种形态的形成。前两者是领域的横向展开,更多体现的是政治协商民主;而从政治协商民主到社会协商民主、公共协商民主的演进则是层次上的纵向深入,展现的是协商民主从国家政治层面发展到国家-社会互动层面,再到国家-社会-公民互动层面的逻辑递进。中国式协商民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制度形式,也是对人类民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2.
坚持以"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实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是充分开发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体制内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在一些地区和部门初步呈现互动共进的良好局面。但受理论准备不充分、动力不足、互动平台较少,以及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之间的互动,仍存在层次较低、范围有限、发展不均衡、制度化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从而制约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我们党把党内民主视为党的生命、高度重视党内民主问题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得以大力推进,这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党内民主与党内民主建设的一些根本问题,如党内民主的内涵与特征、党内民主的价值与意义、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基本关系、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点任务与基本方略等。  相似文献   

14.
网络投票、网络竞选是西方国家网络民主发展的范式特征,当前,中国网络民主呈现出与其不同的范式。在功能上,中国网络民主更凸显强烈的民意表达功能;在作用上,起到维护权利和进行社会监督的重要作用;在态势上,呈现“官民”良性互动的发展趋势;在形式上,民主参与以讨论和提供建议为主,以协商民主为主要形式;在发展水平上,网络民主的发展依然处于初步阶段,面临着数字鸿沟、分散化与失序化以及非理性化与娱乐化等诸多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而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大力使用解放思想这一法宝。文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探讨了在新形势下,通过解放思想来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及其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社会发展战略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依据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毛泽东规划了从新民主主义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战略。因此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策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7.
事件并不只具有消极意义,它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事件推动改革需要依赖大众传媒、社会中间力量和决策层面的有效互动.未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矛盾仍将存在,事件不会销声匿迹,我们不应该回避事件,而应该让事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为此,必须完善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形态具有鲜明的"中间"特色与"弹性空间",运用传统比较政治理论是无法解释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制度是在与不断变动着的社会结构的适应性互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这集中体现为利益结构变迁与宪法制度的进步、阶层结构嬗变与政党制度的完善、组织结构变化与基层民主制度的成长等。政治制度的适应性成长与社会结构变迁形成了一种互强的格局和态势。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协商民主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转折开始,又随着改革开放推动经济体制转轨而发展,进一步随着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换而走向成熟。由此推进了我国社会协商民主形态实现了三次重要转变,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政策制定为重心的自上而下开展的社会协商民主形态的开端、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自下而上推动的社会协商民主形态的发展,以及21世纪以来以公共治理为重心的政府与社会上下合力推进的社会协商民主形态的成熟。我国社会协商民主历史形态的三次演变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实际出发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展开和中国化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而且为世界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