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人格美是人的美的灵魂。传统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观片面求“善” ,道家思想的理想人格观片面求“自由” ,二者都没有完全体现出人格美的真正内涵。人格美应以“善”为立足点 ,以自由即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其中“善”与“自由”的内涵需要重新界定 ,“善”应最终有利于个体自由 ,“自由”也应当体现“善”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论体育人格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 ,探究体育人格美世界的特征和规律以及它的文化征象。以求克服构建体育人格的心理障碍 ,达到发展竞技运动和体育文化 ,完善人格的目的。提出了体育人格美的要领 ,论述了体育“明争”的外向型、创新文化特征 ,体育的人格美世界是“自然野性”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体育人格的内在驱力是智慧力量、意志力量、道德力量 ;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则是产生人格的外在驱力  相似文献   

3.
大道至美——老子美学系统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突破以往平行罗列老子美学观点的局限 ,揭示了老子美学是建立在大道至美核心上的思想系统。道与无、妙、自然相通 ,故以道为美必然以无为美、以妙为美 ,并走向审美中“为腹不为目”的口腔化倾向和以“无味”之味为至味的审美趣味 ,推崇“圣人无心”、“善者不辩”的审美人格和“愚己愚民”、与世无争的“圣人之治”。最后 ,复性之初 ,“致虚守静”,它是得道的途径 ,也是致美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期塑造青少年人格美对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格美包括社会人格美、个体人格美和行为人格美。通过加强认知、行为规范和自律、知行合一等途径塑造青少年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5.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根本意思是主张不知美之为美,防止由价值歧视导致价值反转。为此,老子重点指出了“美”之恶,庄子又在其基础上大谈“恶”之美,这类思想可称为“非美倾向”。老庄不预设美丑观念来判分万物,不以世人所美为美,反对把单一形态的美立为鹄的来加以追求或齐同天下。由此,他们否定哗嚣之美和齐一的美,肯定异量之美和本色之美,突出内在精神之崇高和人格性情之美。可见,老庄非“美”,是要成就大美之天下。这种思想体现出他们对宇宙全体生命的关怀和独特的审美情调,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的审美视野和审美心胸,并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领域全方位地奠定了中国美学与艺术的根本面目。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美学以“和”为美的实质是以“中和”为美。蕴含诸多文化意蕴的中和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根本精神,是古代中国人生实践和艺术创造的最高理想,其内在特征是刚柔相济,外在表现是文质彬彬。中和之美的理想和追求渗透着古代社会对人的、道德伦理的、社会政治的理想,是“天人合一”的至美。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风格即人”、艺术品是创作主体的人格精神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这一美学基本原理,由毛泽东诗词而展示毛泽东光辉灿烂的人格之美,如:理想信念之壮美、哲学智慧之精美、关爱民众之醇美、胸襟魄力的雄浑之美、神情气度的潇洒之美、风格境界的朴素之美,等等。  相似文献   

8.
试论哲学美     
哲学的功能是通过哲学修养的潜移默化给人们以“爱智”的“审美”享受,从而达到提升人们的灵魂,教化人们情趣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美主要表现在:以宏大的叙事结构为表达手段的博大的境界美,以穷根究底的对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反思为特征的深沉的思辨美,以现实生活为源泉但又不拘泥于生活细节真实而达到理论真实的抽象美,以及在以上三者统一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超越的人性美。从美学的观点出发审视哲学,才能真正找到哲学历数千年而不衰的奥秘。  相似文献   

9.
论庄子的"大美"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美”是由庄子最早提出的一个原创性美学范畴 ,它在道家美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崇尚“大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特征的突出表现 ,他的整个美学体系都贯穿着“大美”的思想。在庄子美学中 ,“大美”思想与其崇尚自然之道、推崇淡泊无为的人格精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大美”的思想内涵包括澹然无极、寂漠无为的自然美品格 ,朴素、本真、天全的真美形态 ,浩瀚博大、雄浑磅礴的壮美境界。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理想人格的建构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以及当代文艺学和美学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立美宜人”的生存观,是一种以建构美、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即“立美”与适合人的“生命、生活、生存”即“宜人”的统一为旨归,范导人的存在样态和生存活动方式的生存观念。只有在“立美宜人的生存观”的范导下,建立起以“立美宜人”为旨归的生存活动方式,才能消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生存境遇之中出现的某种“非相宜性”和“异化”,才能实现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作为人类整体性生存境域体现的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理论界对人的尊严的探讨没有从元理论的角度阐明尊严问题是如何进入人类视野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哲学本体论的人学转向、人与制度伦理关系的异化及尊严在历史与社会中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给出答案。始自古希腊的哲学本体论的人学转向预示着人对自身的认识和思考,这是人的尊严凸显的历史前提;人类在自己创造的制度中异化为工具而不是目的,标志着人与制度伦理关系的异化,成为人的尊严凸显的根本原因;并最终通过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尊严”概念于生命伦理学无用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严”于生命伦理学有用还是无用,是当前国际生命伦理学界的一个争论焦点。本文在回应“无用论”的同时,论证指出:第一,“尊严”不能被等同于“尊重”,它有超出“尊重”的内涵“盈余”;第二,在生命伦理学中,人的“尊严”不仅有用而且有大用,它是生命伦理学的基本价值观,其所内涵的“人的生命尊严”就是生命伦理学的核心价值。护卫生命的尊严就是生命伦理学的宗旨和使命。第三,“尊严”在实际应用时一般需要过渡和转化,即从价值观过渡和转化为根本伦理原则和若干基本原则;从价值转化为道德权利和法律权利。  相似文献   

13.
嵇康的养生道德观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对人和人格本身进行探讨。提出了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核心内容的养生伦理。不仅从理想人格和哲学层面上探求并形成其独特的养生道德理论,开启了教育伦理研究的新思维,充满了鲜明的批判意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同时对于人们从中探寻"感悟人生,完善人格,保全生命,坚持节操"的道德修养道路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财富创造者的伦理尊严是人类伦理尊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指一个人以合乎财富伦理的方式创造了真正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而因此得到道德上的肯定、称赞和尊重。人类社会往往借助于两个途径来维护财富创造者的伦理尊严,即个人的良好道德修养和社会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安排。  相似文献   

15.
生物技术特别是克隆人技术对建立在神秘感基础上的人类尊严构成了严重冲击;以至必须以理性来维护人类生命的独特价值和尊严。目前,围绕克隆人技术的伦理争论已经广泛地展开。然而,任何对具体技术的伦理争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伦理准则之上,这样的伦理准则可以概括为两个,一是决不像制造机器一样制造人,二是决不像对待机器一样对待人。以这样的伦理准则,有关克隆人技术的几个伦理问题便可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池田先生在其“佛即生命”的“生命哲学”基础之上,形成了蕴涵人类普遍价值之生命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以“生命的尊严”为核心规范,进一步在“生命的尊严”基础上拓展了人类幸福的建构以及环境伦理思想,最后又统一在世界和平价值理念之中。由此,他的生命伦理思想从“生命尊严”这一根本出发,融合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具体层面上对伦理规范的理论考察。而池田先生“人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践应用生命伦理规范,从而实现“生命的世纪”,完成对人类社会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道德缺失已是有目共睹,但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的建议大多偏重措施的外在强制性,要求也过于普遍。而中国传统的士道精神以其主体自律特色和超越性的价值追求,为高校教师师道建设走向理想化和先进性境界开辟了新的思想。士道精神对师道建设的启示有四,即道德自律原则、道德优先原则、素位参政原则和“师道尊严”原则。  相似文献   

18.
论基督新教伦理的思想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新教及其伦理思想以世俗社会生活为基础。新教伦理的思想实质,就是在信仰范围内以隐蔽的方式关注和肯定人的智慧、尊严以及通过劳动来追求利润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由此反映出人道主义倾向。若忽略或否定新教及其伦理的这一思想实质,我们便难以正确认识它在欧洲近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试论人格榜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格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榜样特有的人格品质所带来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鼓舞着人们向着榜样的目标发展。道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组成部分,传统的道德教育不等同于人格教育。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重视人格教育的全面性,道德教育无法替代人格教育。人格榜样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健康人格、道德人格、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以湘西边地风俗和社会历史人生为题材的作品,在中国南方地域文明的背景上,揭示了历史演进与人伦道德二律背反的永恒悖论,也为历史长河和人类生命神性的不竭长流作出了悲们而执著的注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