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 一九一三年的二次革命,是孙中山发动的一场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革命运动.广东是二次革命的重要战场,探讨二次革命在广东的酝酿、经过和结局,对于认识和了解辛亥革命在广东最终失败和军阀统治局面开始形成,将有一定的帮助.一一九一一年十月,武昌起义告捷.胜利的消息促使广东革命形势重新高涨,同盟会香港统筹部在广东迅速作出响应,革命党人领导民军在各地起义,十一月九日,广东也告“和平光复”.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爆发前夕,中国社会矛盾极度尖锐,革命空气弥漫全国,因而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一声炮响,各省闻风响应。从10月22日湖南响应革命开始,到11月27日四川光复止,为时不到两个月,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宣布独立,使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此宣告结束了。辛亥革命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运动。富有革命传统的山东人民,在这次革命运动中,也同样地作出了重大贡献,山东在1911年11月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历史上,“五四”运动是第一个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全民族的思想革命运动。八十年过去了,面对中国社会的现实,可以说,不仅“五四”精神没有过时,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五四”运动所面对的任务也没有过时。而正是后者,使朝着现代化目标奋进的中国人民,特别应当...  相似文献   

4.
1911年武昌起义后,在全国性的光复过程中,各地有武装起义独立和和平改制易帜两种模式.江苏、浙江是后一模式的典型.在这个模式中,地方绅士起了特殊作用.江苏常州的光复,就是由绅士们以一种乡党斗争的形式完成的.它不仅改变了地方政治权力结构,而且对常州地区的近代化进程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有惊无险的革命:乡党斗争发展的结局常州在清代划分为武进、阳湖两县.晚清,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常州地方的领导层——绅士阶层也随之发生急速的分化:一是在常州地方资本主义已露端倪和清末"通商惠工、奖赏实业"政策的刺激下,一些绅士开始涉足于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工商业,如南通大生纱厂、无锡  相似文献   

5.
付金柱 《兰州学刊》2008,(Z1):119-122
辛亥广东和平光复,由于光复后特殊的政治局势,形成了胡汉民、陈炯明与黄世龙三督共治的独特格局。在共治期间,胡汉民与陈炯明由于是有着共同政治目标、同生死共患难的革命同志,因此能够同舟共济,齐心协力,为稳定广东局面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开局。而参督黄士龙由于与胡、陈政治目标不同,产生了政治上的分歧。由于胡、陈能够达到一致,使得在这场三人政治博弈中,最终以黄士龙的出局而告结束。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上海郊县农民的反抗运动,是当时全国革命高潮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后来上海光复,有着重大作用。 (一) 一九○一年九月,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的赔款本利总计982,238,150海关两,因而清政府进一步对人民进行敲骨吸髓的搜括。清末上海郊县纳赋换银“折价”年年上升,各县总赋实际随之逐年增加。据川沙县统计:光绪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和邓小平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设计师。毛泽东曾经形象地说:“马克思说人比蜜蜂不同的地方,就是人在建筑房屋之前早在思想中有了房屋的图样。我们要建筑中国革命这个房屋,也须先有中国革命的图样。不但须有一个大图样,总图样,还须有许多小图样,分图样。而这些图样不是别的,就是我们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所得来的关于客观实际情况的能动的反映。”①他为此设计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图样”,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人民革命因而取得了伟大胜利。邓小平提出了全国人民树立“共同的理想”的观…  相似文献   

8.
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的阿拉伯世界,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世界。据说,穆斯林见面时就是用“我对你表示和平”这一词句来互相致敬的。它成为穆斯林日常生活中的共同语言。这种和平的愿望和信念,也表现在古兰经上:“你们不要侵略,安拉的确不喜爱侵略的人”,“倘若他们倾向和平,你就当倾向和平”。可是,从人类出现了恶魔——帝国主义强盗那个时候开始,阿拉伯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就遭受到帝国主义者的军靴的无情践踏。自然,热爱和平的人同样懂得怎样捍卫和平,正如古兰经上说的:“你们当为主道而抵抗进攻你们的人……你们在那  相似文献   

9.
1920年江苏都督李纯"自杀"一事纯属偶然,但其"自杀"的潜台词却是地方军阀拥兵揽权与苏省人民争取自治的斗争.以李纯"自杀"为导火线,废督与争督运动由江苏一省而扩展至数省,各派军阀明争暗斗,各省人民奔走呼号,在中央式微,地方坐大的情况下,一切合法的斗争都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武力解决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0.
宜昌商会与辛亥革命在宜昌的“有序失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萍 《兰州学刊》2009,(1):67-70
在辛亥革命高潮时期曾给予了宜昌光复革命以极大支持的宜昌商会,在辛亥革命走向低潮过程中,逐渐转变为反对革命,进而通过其社团组织力量及潜在的社会影响力,促使宜昌商人有序脱离革命队伍,辅助袁世凯政权权威在宜昌地方有序链接,赞助宜昌军政当局有序防范“二次革命”。在这一过程中,袁世凯政权统治权威平稳有序地植入了宜昌地方社会,辛亥宜昌光复革命也平稳有序地步入了通向失败的轨道。在民初政治变局中,宜昌商会政治向背变化的轨迹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政治效能,透露出宜昌商人时社会稳定与工商实业发展的渴望及对“强有力”政府的需求,也反映出宜昌商会作为“民间权势集团”对政治集团行政权威在地方社会建立和存续的一定约束、干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它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可以“六三”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毛泽东同志指出:“五四运动,在其开始,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它的弱点,就在只限于知识分子,没有工人农民参加。但发展到六三运动时,就不但是知识分子,而且有广大的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成了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在这场革命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表现出自己强大的战斗力,“上海、唐山、长辛店等地的工人,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政治罢工参加了全国人民的反帝国主义斗争,帮助斗争迅速地得到了胜利。”本文着重论述发生在六十年前的,上海工人阶级“六三”政治大罢工的酝酿、展开、特征和意义,结合剖析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这场运动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1911年武昌首义以后,江湖会张国荃等曾經在鄂北地区起义响应。这次起义对武昌首义給予了巨大的支持,并在鄂、豫、川、陝边境一带扩大了革命影响。但过去对这次起义没有比较翔实的記载;原有的記载也都未提江湖会张国荃在光复襄阳中的领导作用,甚至把当时的会党誣之为“匪徒”,而把光复襄阳的功绩归之于一貫仇視革命、后来投机革命并破坏革命的旧官僚黃仁菼。  相似文献   

13.
在伟大的、波澜壮阔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广大的红小兵以批林批孔主力军——工农兵为榜样,“处处摆战场,挥笔作刀枪”,写下了一批又一批尖锐犀利、音韵铿锵的革命新儿歌。这些革命新儿歌,反映了崭新的思想内容,表现了强有力的时代精神,显示了我们的革命新一代朝气蓬勃、锐不可当的精神风貌。这些革命新儿歌,是战斗的号角,是批判的武器,它以“轻骑兵”的姿态,驰骋冲杀在批林批孔的战场上,发挥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重视并引导少年儿童在批林批孔斗争中编写革命新儿歌,对于深入开展教育革命,繁荣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发展批林批孔运动的大好形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华民国国庆日、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双十节”是民国时期各政治力量表达意识形态、建构自身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时域,即使屈服日本的汪伪政权,也极力利用此政治资源。汪伪不仅每逢“双十节”大张旗鼓开展“国庆”纪念活动,而且也在纪念主题上借题发挥,他们通过阐释辛亥革命历史与孙中山遗嘱,凸显“中日和平”,为其“和平运动”服务,连接“孙一汪”,以建构自身政权的合法性。透过汪伪政权的“双十节”纪念,也可以观察到政治节日、辛亥革命历史资源政治运用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15.
吴禄贞(1880年——1911年)湖北云梦人。早年留学日本,追随革命,对孙中山“尤倾倒备至”。1900年,自立军起义,吴禄贞受孙中山之命回国参加起义的筹备和领导工作。起义失败后返日本,继续求学。学成归国后,制定“以改换新军头脑为成事之根本”的革命方针,在湖北新军中“鼓吹革命,不遗余力”,为湖北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吴禄贞因此在湖北革命党人中享有崇高的威信。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曾打算拥戴吴禄贞为军政府都督,并派人与之联系,只是由于远水解不了近渴,才将黎元洪推举上台。总之,辛亥革命前,从吴禄贞开始其政治生涯之初,就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1903年“拒俄运动”之后,更成为革命的骨干分子之一,积极地从事革命的组织和宣传工作。他长期匿身于清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时期,湖南风起云涌的反清斗争,是当时全国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武昌起义使湖北成为“首义”之区,那么,湖南光复则使本省成为“首应”之省。在湖南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各阶级阶层及其政治代表,诸如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立宪派,会党,满清官吏,地方绅士,下层民众等,都表现得十分活跃,在全国具有典型的意义。早在50年代史学界就开始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杨世骥的《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和李时岳的《辛亥革命时期两湖地区的革命运动》就是最早的研究成果。80年代后,随着史学研究领域贯彻“实事求是”和  相似文献   

17.
读易三则     
任光椿 《船山学刊》2002,(3):137-138
释革命“革命”一词,始见于《易》。《易》之《彖下传·革》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尔后,数千年间,人们都很少用它,直到上世纪辛亥革命时期,它才又常常出现于人们的口头与笔端。章太炎写过一篇颇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他说:“同族相代,谓之革命;异族攘窃,谓之灭亡。”“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除异族,谓之光复。”在他看来,只有同一民族内部的政权替换和制度的改变,才能叫做革命。所以他在辛亥革命时期参加的组织叫做光复会,而不是孙中山的革命党。章太炎对革命的解释,基…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决定中要求我们“积极疏通和拓宽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这是我党在执政的情况下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措施。早在1925年10月中央扩大执委会的决议案就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在取得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就嘱托我们要“学会为人民工作”,周恩来同志也要求我们“学习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可以说翻开我们党的  相似文献   

19.
1990年代的学界一度出现了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反思。“反思”认为“辛亥革命是搞糟了”(李泽厚语),断送了原本可以和平实现的君主立宪,造成了军阀执政和军阀混战,导致了近百年不断折腾的激进主义,是不断革命的思想源头……在这场颇有影响的“反思”中,辛亥革命黯然失色为一场不应该出现的历史挫折。在“中国再也经不起暴风骤雨的革命”(林同济语)共识中,“告别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呼应。似乎革命是一种选择,说告别就可以告别了。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历史,对中华民族而言,可谓风云激荡,九曲回肠。从受人凌辱到不畏强暴、奋起反抗,从被蚕食鲸吞、瓜分豆剖到祖国山河的光复,从传统保守到走向改革开放……这是中国人民受尽欺凌的血泪史,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斗争史、胜利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