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圣泰 《船山学刊》2008,(2):232-234
近代西方宗教是一种带有资本主义特性的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价值体系,而在鸦片战争后的相当长的时期,中国的文化主流仍然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具有封建社会特质的文化价值体系,近代西方宗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就造成中国伦理道德上的危机并危及传统文化价值现的地位,从而不可避免的要与中国的精神文化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2.
德占胶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政治上,一方面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刺激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经济上,德国对山东进行经济掠夺,但同时带来了先进生产力,使山东滋长了部分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上,德国在山东传播西方宗教,进行文化扩张,但在客观上把西方现代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因此,在评析帝国主义侵华时,应把道德评价与历史研究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3.
韩小林 《齐鲁学刊》2004,(1):101-104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运动,提倡全面向西方学习,并颁布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法令,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洪秀全与曾国藩文化观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秀全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的较量的不同胜败结局 ,其深层原因主要不在于战场上的得失多寡 ,而在于各自对于中西文化的认知与抉择程度是否符合当时特定的中国文化演变发展的轨迹。具体说来 ,洪秀全对中国传统文化既否定又依恋 ,曾国藩对中国传统文化既维护又超越 ;洪秀全对西方文化中宗教神学等予以改造利用却缺乏全面认识 ,曾国藩对西方文化加以抵拒的同时又对科技为主的物质文化予以认同 ,是二者文化观的主要分歧所在 ,并因而对中国近代社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实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以青 《文史哲》2005,2(4):102-108
出版业是以生产精神产品为主,以积累和传播文化为目的的特殊行业。中国古代图书出版与收藏,主要局限于上层社会与文人士绅的圈子,与普通大众无缘。中国出版业在近代完成了它的转型。在近代中国“救国救民”的时代主题下,出版具有了传播西学、救亡图存、开启民智的特殊功能和社会价值。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全面推进,带来了出版业的发展和繁荣,使出版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近代出版业对提高国民素质及文化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戊戌兴办学堂与社会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主线是社会近代化。它是近代中国社会在与西方的冲突和交往中发生的封建社会日渐没落和资本主义因素日渐成长的过程,这既包括社会结构诸要素的转型,也包括社会文化和心态结构的变化,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激发,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甲午战争之后,感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洋务运动的受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他们的改革主张中将兴办近代学堂,主动向西方学习和吸收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文化和思想,改造国民意识作为重要的方面提出来,在实践上创办了一批维新学堂,开始从社会文化和社会心态结构方面推进近代化发展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宋晓敏 《理论界》2009,(1):125-126
自由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思想,自近代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也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论述西方自由主义的缘起和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传播历程,进而分析近代中国社会关于自由主义的争鸣,以期为当前中国社会思想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人文学者的特质和禀赋决定了梁启超对科学的阐扬毫无例外走的是文化路径,其意义广泛而深远。弘扬科学的"形而上学",促进了近代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植入了科学理性。坚持科学的实践理性,为近代中国文化成功转型提供了现实理性思考:崇尚科学但坚决反对科学主义,倡导西学但坚决反对西化,弘扬科学价值但又把它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站在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反思科学理性,为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开辟了新视域。  相似文献   

9.
1968年"五月风暴"后,阿尔都塞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批判。他深入考察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首次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宗教的、家庭的、法律的、政治的、工会的、传播的、文化的等多种类型。在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意识形态传播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还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命题提出已近百年。“五四”时代的蔡元培,在“纯粹”伦理学诉求和“科学”观念的映照之下,将“美”与审美的“普遍性”做了恰恰是某种“宗教性”的夸张——西方近代启蒙主义及其关于“科学”的神话,于是有了“美育代宗教"”的灵感。它表面上虽然似乎是在处理西方才有的“宗教”问题,但这种“取代”的灵感,恰恰可能正来自于中国古典传统当中堪称“美的宗教”的深层的思维进路和思想维度,因而它本身也是对于一种实质性的道德世界、伦理生活和价值内容的潜意识召唤。而中国古典传统这种“美的宗教”之维,既是中国文化的勃勃生机的根源,同时它又确实起到消解、吸纳文化中的负能量和破坏力的作用,确实发挥了一定程度的宗教性意义,维护着中华文化整体上的健康和完整。  相似文献   

11.
论延安中央研究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凌轩 《文史哲》2003,2(3):39-46
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框架的确立 ,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西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和本土化 ,抗战时期大批优秀学者云集延安 ,这些为延安中央研究院的成立创造了条件。它的历史虽然不长 ,但却代表着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正确方向 ,预示中华文化复兴的新时代即将到来。延安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说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需要协调发展 ,但它对学术相对独立性重视不够 ,又制约了日后学术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人自我反思的起点,也是近代中国人现代化意识开始产生的一付促化剂。传统的观念视中国为“天朝上国”、西方各国是“蛮夷小邦”,但鸦片战争的客观事实却是“蛮夷”击败了“天朝”。而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大炮、商品和传教士而来的,则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传播。对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士大夫中大多数人仍然浑浑噩噩,或醉生梦死,或顽固地谨守“夷夏之辨”、“用夏变夷”的信条。但一部分代表着近代文化新趋向的有识之士,已从原来对域外事物一无所知的封闭殿堂中步履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开始注视西方的文化,并试图将某些东西纳入自己古老的文化体系里,加以吸收和改造。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 ,活跃于中国报坛的基督教传教士所办报刊 ① ,无疑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工具 ,但它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和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近代报业文化的引入  十九世纪初期 ,当表露了西方近代报业文明的传教士报刊最早出现于东方之际 ,清帝国统治下的中国报业 ,仍然是封建官报的天下。自封建官报之后 ,又产生了民办的小报和《京报》。小报的出现 ,虽然突破了官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 ,揭开了中国民间办报历史的第一页 ,但是作为非法报纸 ,面对无休止的封建限禁 ,终难实现自身的完善。而对社会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14.
自由主义肇始于西方,清朝末年随着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一起,也进入到了中国.自由主义由严复、梁启超传入中国,历经几十年发展,最终在殷海光手里集大成.通过以人物为线索,厘清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脉络,分析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和影响,最终给予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准确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5.
论“中体西用”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表明,对于近代中国而言,"中体西用"正是接纳西方文化的同时又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它达到了时代的理论高峰,不仅是西方文化中国化的必要途径和过渡环节,也是当时中国现代化走向西方化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16.
《琼州学院学报》2016,(6):50-56
马克斯·韦伯在其宗教社会学著作《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把中国的儒教、道教与西方的清教进行对比,得出西方发展出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以及中国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这些结论是韦伯以西方为中心的立场去考察三种宗教的意识形态作用以及其对社会之影响的基础上得出来的。抛开以西方为中心的立场,从单纯的宗教的意识形态作用出发,来考量宗教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这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迎来了又一次大规模的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担任了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主导,广学会是其建立的一个颇有影响的规模宏大的文化教育团体。它通过出版书籍、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等诸多形式,传播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风土人情知识,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鲜的信息。其不仅成为晚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和桥梁,而且对于中国近代的社会思潮与政治变革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广学会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应当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是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需要和爱国主义的重要课题。太平天国作为中西文化碰撞的巨浪,从一开始便与西方有着深刻的社会、思想渊源。在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反封建斗争的推动下,太平天国大胆使用洋枪洋炮,积极学习西方文化,并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成为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对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化概念认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它进行语用分析.这种分析采用语用学视野,以文化的语义分析为基础,从广义语境的三个方面来揭示它的语用意义.在时代语境下,古代文化概念记录了当时的耕种、教育等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活动,积淀了当时人们乃至原始初民的形式感知过程及文化的本质,从而可以窥见人类文化的变迁.在地域语境中,近代西方文化概念明显批判了资本主义文明,近代中国文化概念对本土文化和资本主义皆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现代文化概念是现代学科语境中的文化定义,以人类学为例,文化概念对相应文化研究的范围、活动和成果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在几千年的文化史上,除土生土长的道教外,还先后由国外传入了佛教、琐罗亚斯德教(即袄教)、摩尼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但是,能在中国扎根并得以传播的宗教却不多.琐罗亚斯德教早在南北朝时(公元6世纪前后)就传入中国,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下,宋代以后就悄然消失了.摩尼教大约公元6—7世纪传入中国新疆,它曾几度变换方式,企图在中国落户,如唐代依附佛教、宋代依附道教,可到了元明时期,仍然被其它宗教彻底融合,截至清代,摩尼教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已经不复见于中国史籍了.基督教是一个宗教理论、宗教制度比较成熟和完备的宗教,在世界的影响和努力也远远超过前两种宗教,然而它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历史上几度传入,均遭抵制.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日趋衰落和外国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