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宪政制度的确立及在中国的有效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首先依宪治国。宪法是宪政的前提 ,宪政则是宪法的实施。发达国家在推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运行体制同时 ,在积极构架一系列的制度保证宪政的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 ,同样需要依宪法治国 ,实施宪法 ,使宪法转化民主的宪政 ,达到规范国家权力 ,保障人权 ,推动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谐社会要求政治系统的均衡,要求以民主政治制度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导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制度根基在于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宪政维持均衡的政治系统,推动实现政治和谐,奠定了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宪政有助于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宪政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维持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社会主义宪政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宪政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西方政治学说和宪政理论中,宪政论的核心是对政治权力进行限制。20世纪90年代,中国法学界对宪政的解读呈现出多种话语。宪政是以良宪为前提,民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因此,把握宪政的真谛,必须解剖宪政与宪法、民主、法治、人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国金  张镭 《东岳论丛》2006,27(3):95-98
宪政的基本要素为民主、法治和人权,社会主义宪政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中,逐步提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宪政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针方略以及“政治文明”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目标,从而在宪政理念与原则、民主政治建设、国家制度与国家统一诸方面,全面继承、创新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宪政思想。因此,研究江泽民对邓小平宪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和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奋斗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宪政伦理是时代宪政运动的精神内核,是人类现代宪政伦理价值的中国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宪政国家实践之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机关分工负责和接受人民监督,确立宪法的至上地位等,是我国宪政伦理的基本价值.当代中国宪政伦理存在着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价值矛盾,即人权保障与主权维护之间的矛盾,人民当家做主与“为民做主”之间的矛盾,权力的正当性要求与实际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政治伦理与法律伦理之间的矛盾.当代中国宪政伦理的重构应主要包括:确立以人为本的根本伦理价值理念,着力构建以人权保障为核心的宪政伦理价值体系;明确将民主和法治作为实现以人为本、保障基本人权的宪政制度伦理价值;选择中国特色的宪政伦理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宪政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法治现代化的建设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它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宪政建设,面临复杂的情况和艰巨的任务,具有特定的内容和自身的特点。民族地区的宪政建设将丰富我国法治理论与实践,并为多民族国家提供处理民族问题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的法治政府思想是其整个宪政思想的核心部分,本文从法治政府思想的理论渊源、法治政府思想的内涵以及建设法治政府的途径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阐述其现代价值,以期为当今的法治政府的建构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宪法与宪政     
宪政就是民主政治,它包含民主、法治、人权三个基本要素。实现民主,厉行法治,保障人权,是全人类必然要走的共同道路,它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我国现行宪法有关民主、法治、人权的规定,体现了宪政精神,反映了中国宪政的历史进程。要实现宪政理想,关键是保障宪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宪法和宪政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现代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的体现。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也必然需要加强宪法和宪政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是理论创新的典范,许多内容从指导思想、经济基础、制度建设等多方面涉及宪法、法治和民主政治建设。其中有不少新的提法,所体现的宪政精神,必将对我国的宪法发展和宪政建设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唐云锋  高剑平 《学术论坛》2006,25(1):109-112
公共财政的有效实施,必须以对公共财政本质与所需制度条件的准确认识为前提,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本质特征使公共财政的体制具有了公共选择性、宪政与民主及法治的特征。要实施公共财政,必须加强以宪政民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以预算制度为核心的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和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1.
法治湖南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地方法治和宪政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虽然法治地方纲要也能起到法治地方宪章的作用,但是《宪章》比《纲要》更具有深刻含义。法治湖南建设可以围绕依宪治政和司宪督政的宪政要求在区域治理范围内推进宪政发展,按照宪政要求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逐步理顺执政党与人大、与政府、与法院和检察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界定“法治”与“法制”——一个实践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与法制是两个有质的区别的范畴,既不是法治被法制所同化,也不是法治概念包容法制概念,它们有自身特定的内涵和外延。“法治”是指以法律为核心,统帅其它社会控制手段的有机的社会控制状态,“法制”是指对民主状态的法律控制,同步于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如此界定法治与法制概念,一方面可以全面认识法治理论所强调的法律手段的社会控制作用及法制理论所揭示的宪政运动规律,另一方面,开拓了法理学体系的比较分析模式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宪政是现代社会的标志,宪政和社会主义共生、兼容.社会主义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先进形态,蕴涵人权、自由、民主和法治等价值理念,以依法治国和宪法制度为"纲",以人民主权和人权自由为"本".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制度体系发端、根植于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构筑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宪政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立足国情,与时俱进,我国宪政建设应在宪政观念、宪政制度和宪政实践三重路径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宪政界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比较了中西方学者关于宪政概念的各种论述,提出了宪政的定义为:宪政是以宪法为起点、民主为内容、法治为原则、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并辨证地分析了宪政与宪法、宪政与民主政治、宪政与法治、宪政与人权的四对关系,指出了宪法是依赖宪政来得以实施和维护的,宪政是判定民主政治的基本标尺,是实现法治的基本依托,是法定人权向实有人权转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颜勇  童德毅 《理论界》2006,2(9):42-43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政治文明呼唤依法行政、依宪行政。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制度文明。制度文明的核心是宪政。因而,理清宪政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对于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落实和全面贯彻,在行政过程中体现和融合法治理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宪政的信念与追求--《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弘弘 《江汉论坛》2002,4(5):91-94
《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揭示了近世的文人学士对宪政的执著追求与至诚信仰,以及他们一生不息地为宪政建设鼓与呼的战斗精神。在中国宪政发展的历程中,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都留下了它们深深的足迹。历史启示今人,宪法信仰是实现法治的精神支持。宪政思想的普遍传播对于实现宪政至关重要。明确宪政的价值是传播宪政信念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赵春丽  李捷 《兰州学刊》2007,46(1):18-20
宪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宪政推进政治民主建设;宪政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实现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宪政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8.
现代政治是民主、法治、宪政三位一体的政治.民主和宪政并非内在冲突而是相互契合的.民主政治发展的制度化趋势,成为民主与宪政的基本契合点.尽管宪政和民主在价值取向上各有侧重,但在现当代政治发展中,二者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宪政以民主为基础,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而得以有效运行.宪政必然实行法治,而法治的实施依赖于宪法权威和宪政体制的确立.在宪政体制条件下,宪法以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使法治得以真正实现,进而为民主政治的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作为宪法原则的人民主权与法治,二者的关系在实践中主要体现为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一方面,法治须以民主为前提,民主用法治来保障;另一方面,作为宪政原则的法治,又对民主即多数派决策形成某些限制。这种关系存在的原因是人类的自利和无知等非理性因素,可能使不加任何限制的民主导致“多数派专制”,法治即是人类通过理性的努力对民主缺陷的限制。认识这种法治下的民主之重要性对当前中国的宪政建设很有助益。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与目标,需要在治国理念上进行变革,在制度建设上进行创新。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发展宪政,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规则和制度。和谐社会的根基在于宪政,宪政所提供的制度,不断消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可以说,和谐社会的内蕴与宪政建设的旨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因此,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充分开发宪政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和功能,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我们组织了"宪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笔谈,从宪政的内容、法治政治、宪政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宪政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宪政如何支持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怎样结合我国国情推进宪政发展等问题,期望有助于准确把握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定位,从而使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有一个良好的起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