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0世纪 90年代华文女作家有着新的写作姿态 ,这便是与城市联姻 ,在都市中写女性 ,以女性视角写都市。其视角之一是女装 ,之二是女色 ,之三是女行。在 2 0世纪末的城市文学中 ,女性文学价值保持着先锋姿态。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文女作家作为一个既包含差异,又具有共同身份的创作群体,处于独特的边缘性位置———身为女性,在一个男权传统力量尚强大或仍然残存着的文化境遇中,在远离中国本土的异域,在多重文化碰撞及交融中从事汉语写作,她们的创作实际上都无法完全在“中国文学”或“×...  相似文献   

3.
立足于新时期的文化结构和话语背景,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时期女作家五种写作状态的梳理,向人们呈现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从女作家写作到女性主义写作的演进轨迹。在此基础上,对女作家写作的实践意义及女性写作未来可能性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走向一体化的世界华文文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周宁 《东南学术》2004,(2):155-156
在走向一体化的世界华文文学意义上,提出多中心主义的、跨越国家界限、以文学想象为疆域的"文学中华"概念.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对世界华文文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世界华文文学,指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所有用汉语写作的文学,它形成一个精神共同体,使用同一的语言,源于共同文学传统的审美价值,拥有共同的作者群、读者群、媒介、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世界范围内的华人社区构成其现实领域,现代信息技术为华文文学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整体主义视野内研究世界华文文学,无论是中国大陆文学,台港澳地区、东南亚或欧美与澳新的华文文学,均为这一整体中具有功能意义的组成部分,体现着世界华文文学的不同侧面与特色,代表着世界华文文学一体化进程中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5.
清代女性弹词中女扮男装现象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扮男装是一个文学现象,更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产物。清代女性弹词里易装佳人的形象,映照了女作家们不同的写作心态,寄托了她们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复杂情绪。作为一种写作题材,女扮男装有着深远的文学叙事传统,同时又与具体时空范围内的社会文化、文学思潮、审美风尚等因素的影响分不开。  相似文献   

6.
宋晓英 《河北学刊》2007,27(3):156-158
海外华人女作家的网上写作以“怀乡体”、“漂泊史”、“现代女性的私人生活”等为主要内容,其文学宗旨与创作倾向代表了“民间文学”的新的主张,代表了“网上写字”式的休闲写作,代表了“告别家国文化”的生存策略、“国际漂泊一族”的文化立场与“流散作家”的创作视角。  相似文献   

7.
全球语境下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独特文化文学现象,已给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增添了新的成分.在全球化语境下,海外华文文学所蕴涵的世界性、全球化特征和审美价值,使其有可能以"边缘"的身份,从文化和美学两个方面为中华文化、文学走向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对现代女作家在文学交往中所撰写的杂感进行考察,可以看到她们思考人生与创作的独特视角。女作家们的相互描摹和评说寄寓了对自我人生的探索,写作者与被写者的互塑从一个侧面呈现了现代知识女性的面貌。她们在互为镜像和指涉中认识自我、思考社会,尝试开辟独特的女性空间。这一文化行为的内涵丰富而深邃。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文化的"方言热"中,当代女作家的方言写作具有特别的意义:无论是"新海派小说"与"新吴语小说"的泼辣、幽默,还是"新楚语小说"(包括"鄂语小说"和"湘语小说"的热烈、俏皮),都在成功还原了普通话无力表现的特殊地方风味的同时,也为这些女作家的作品增添了市井的烟火气和喧哗氛围,并使这一部分女性文学作品赋有了粗砺品格。因此,对当代女作家方言写作的研究,应该成为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当今学界对女性文学的研究大多借鉴西方舶来的女权主义、解构主义等理论,如果换一个角度,尝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介入,则可发现联系着世界华文女性创作的除了女性主义之外,还有深厚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力,而儒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影响又表现为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笔者采用内外两种视角,一方面着力于将世界华文女性创作作为一个整体,挖掘其相对于西方女性文学和男性创作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从内部剖析各大地域板块间华文女性创作在长期分流状态下形成的各自特殊形态.  相似文献   

11.
都市文明与女性文学关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尤 《江西社会科学》2007,4(7):100-104
都市作为一种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女性的解放与发展提供了空间、创造了条件。都市舞台中旋转的女性文学,不仅表现了女性阅读都市的意识和立场,而且通过写作进一步塑造和想象了都市的现状与个性。都市作为现代最大的文化符号,其欲望化空间为女性欲望在文学中的表达提供了可能,而女性文学又使都市的欲望得到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12.
要使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成为富有文学性独立价值的学科之一,应该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文化的角度,对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内涵作深入拓展,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实践与理论、空间与时间、碰撞与转型以及艺术思维的文化模式作更深入的探究;还要研究海外华文女作家群体,揭示其具有的独特意韵、心理与审美视角;此外,在国别华文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应提倡跨国别华文文学的比较。比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同”,而是从总体上更深、更广地去认识它,促进它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学主题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以城市为代表的文化形态是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的重要表现内容。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将她们的生命体验融入对都市的理解,为上海文学注入了新的力量。她们以多重视角拓展城市地理空间,以现实关怀聚焦城市发展变迁,以日常精神构建城市审美体验。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通过对浦东新区、上海周边县镇、工人新村、老旧社区等的书写建构出真实且立体的城市空间,突破了“怀旧上海”和“欲望都市”的城市书写模式,立足社会现实,考察个体生存境遇,展望城市的未来和出路。她们关注日常生活场景再现细微真实的城市生活经验,使新世纪上海景观的独特风貌得以呈现,丰富了文学中的上海形象。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我国一些女作家经受了双重启蒙,获得了个人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双重觉醒.她们比当时的男作家更深切地感受到女性觉醒的痛苦历程.这突出地反映在女作家创作的知识女性的流浪叙事作品中.冯沅君、庐隐和丁玲三位女作家,从女性的形体、心灵和精神三个层面,对女性的自我追寻进行了观熙和审视,丰富了我国女性文学在现代性发生期的文学形态和人物形象,大大拓展现代文学女性叙事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文学受制于当时中国的京海社会结构和时代动荡,一方面以五四时期启蒙主义、反现代性的浪漫主义和革命意识形态等视角,绘写同一时空中国乡村世界的不同政治与文化、文学与审美的地理空间,塑造了不同的乡村和中国形象;另一方面,对北京与上海代表的都市中国,从政治、革命、性别和文化视域,揭示和形塑都市中国的文化地理空间及其色调,使摩登的上海与古都北京既呈现出现代与传统的不同内涵,又使不同政治与审美立场的作家笔下的同一都市,具有复杂多态的空间意义及其表征符号。文学叙事中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其实呈现和蕴含非同一性的多个中国的形象及价值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上,澳洲华文文学的崛起和形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澳华女性作家们不甘示弱,以缤纷多彩的文本展示自身的景观,呈现出女性的精神空间和价值关怀。澳华女性作家的阵容庶几占据澳华文学的半壁江山。抗凝的实存真像与心造镜像的建构,萧蔚的人类意识与自我本色的书写,张典姊作为海外女学人营设的心灵憩园,从多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海外女性作家徜徉于跨文化语境中的边缘书写。  相似文献   

17.
胡春毅 《江汉论坛》2014,(3):131-134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对此的文学书写的时间跨度很大,作品众多。相较于男作家,华文女作家此类题材的创作少得多,也晚近得多。齐邦媛、严歌苓以别致的形式接续了已往的家国叙事模式,须兰、盛可以、赵锐则通过呢喃叙事呈现女性主义。女作家的讲述和重构填补了女性作家对于本民族这一重大灾难和创伤书写的空白,也不同程度地开拓出女性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8.
寻根作家将文学笔触伸向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文化之根,其意图在于走出以往过于集中的意识形态写作,重新建构以民族文化传统为根基的审美形态。对于寻根作家而言,是后溯性地寻求传统文化之根,还是超前性地投向世界文学的现代审美之怀;是继续哄闹的文学现实书写,还是探究民族内部静止的文化之根。这一系列审美层面的纠结与文化世界的困境,构成了寻根文学充满焦虑而又富有张力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9.
从弹词小说看清代女作家的写作心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明清时代女作家群崛起 ,叙事采用韵文体小说 (弹词 )的形式 ,创作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字的宏篇巨制 ,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弹词小说作为唯一以女性为主体 (具备创作者和阅读受众两个层面 )的独特叙事文本 ,女作家的种种写作心态 :迷醉墨香、寻觅知音之愉悦 ,表诉女性受压抑苦闷不平之声音 ,对男女平等、人格独立自由发展的渴望之寄托 ,都与当时渐变的文化风景、才女的人文世界发生着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理想与诗情——九十年代女作家创作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十年代一批年轻的女作家在社会历史转型时期的创作所呈现出的新特征:在文化观念上自觉地与男权文化中心话语疏离,坚持以女性话语方式抒写对女性命运的终极关怀,认识到今天男女平等的真正意义在于文化观念上的彻底平等;在现代意识观照下以清醒的理性态度解读生活的意义,探索生命的本质、揭示当代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更加注重主体生命体验,从社会层面与哲学本体层面上指向了女性精神解放的实质意义,充分显示出九十年代年轻女作家自足的女性主体精神;另外青年女作家们对待性爱问题的情感取向,表现了女性心理深度,以女性话语方式传达出女性已开始走向性觉醒,标志着性爱观的进步。女作家以自己的创作参预着社会文化的建构,在对现实的关注中也守望着理想与诗情。她们期待两性在文化观念上的真正平等,这是人类彻底的精神解放与人性自由的前提,意味着一场深刻的文化观念的革命正在悄悄地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