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在边境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牧区的草原生态建设是重中之重,退耕还草、草原修复等都涉及到牧民的日常生活、生计民生和可持续发展。边境牧区的地理特征、区位特点、民族成分、宗教信仰等都是影响边境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因素。通过对边境牧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的经济发展、基层治理、民族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的调研,结果表明:要实现边境牧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就应该适当改扩这一区域的生产基础设施、增加草料的供应;适当增加中小型的企业,增加牧民就业的岗位;强化党员干部依法行政观念,主动为地方牧民提供公共服务,将政府工作"一言堂"改为政府、社会和牧民齐心协力共谋可持续发展;想方设法留住牧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同步推进禁牧与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2.
天祝藏族自治县城镇化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发展并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本文依据实地调研资料,对目前天祝藏族自治县牧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因素作了分析,主要调查结果和结论如下第一,目前天祝藏族自治县城镇化率较低,城镇规模小,行政空间布局不均衡;第二,种植结构的单一、收入水平的低下以及牧区农村普遍较低的人口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牧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能力.第三,牧民到城镇定居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解决牧民到城镇定居自筹资金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西部民族牧区城镇化与畜牧产业化互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民族牧区的城镇化能有效推进牧民的转移、提高牧业生产效率,解决超载过牧等损害草原牧区环境的畜牧生产问题。但如何推进牧区城镇化,既能切实提高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又不造成新一轮草场破坏而危害环境?应以牧业产业化为切入点,在政府主导的规划和建设中推进牧区城镇化,争取以最小代价提高牧民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推动牧区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促进牧区市场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更好地解决牧区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4.
西部民族牧区城镇化道路不同于其他地区,不能简单地从经济效益来评价其成本收益。由于西部民族牧区生态地位的特殊性、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人稀地广等特点,它的城镇化问题解决起来,投入大、困难多、时间紧,更具复杂性,仅从经济效益来看,城镇化效益也许不如其他地区。但如果从牧区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多角度评价其城镇化投入所取得的效益,其城镇化有益于提高整个牧区的社会发展指数和牧民的国民幸福指数。因此,从民族牧区的长远发展和现实情况来看,民族牧区实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以及牧区和谐社会的构建都需要以牧区城镇化建设为依托。  相似文献   

5.
西部草原牧区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生态移民工程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推进,游牧民定居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果颇多,内容涉及政策导向、实施范围、方法及得失、文化变迁等方面,但对牧民心理承受能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定居模式的微观建构、城镇化进程中民族问题与社区民族工作的研究、定居政策的纵向研究、政策实施情况的研究还是我们应该加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以甘南牧区牧民调查资料为依据,对甘南牧区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牧民对公共产品的融资态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甘南牧区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衡,广大牧民所需的生产资料、技术、信息等公共服务主要由牧民自己供给,牧民对各类公共产品的供给都表现出一定的支付意愿,但由于收入水平、需求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牧民对公共产品融资方式的态度各异.要增加牧区公共产品供给,亟需培育多元化的筹资主体、寻求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手段.  相似文献   

7.
当前西部民族牧区城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以草地畜牧业为主导特色产业进行城镇化建设,而草地畜牧业产业化当前存在的问题又正好需要以牧区城镇化建设为依托来进行解决。面对西部民族牧区草地畜牧业分散、低效、组织化程度低以及民族牧区城镇化建设的特殊性,我们认为民族牧区的城镇化建设和草地畜牧业产业化布局可以结合起来考虑,进行以牧区城镇"生产-市场-社会化服务"为中心的畜牧业同心圆圈扩展布局,在此基础上,结合西部民族牧区的特殊性解决牧区产业化存在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8.
藏族世代生息在青藏高原上,他们选择适应高原生态环境的游牧作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青藏牧区牧民在长期的游牧实践中形成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朴素的生态观,世代保护着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如今对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管理与保护,应该重视当地牧民在草地保护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并尊重当地民族的传统游牧文化,因地制宜,从而促进当地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族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牧区,经济问题则主要是草原畜牧业问题。然而,牧区的草原畜牧业迄今还是比较原始、比较落后的,广大牧民的生活也并不富裕。目前,突破这种困境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草原畜牧业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牧民定居"政策在藏族牧区实施以来,极大地改善了牧区基础教育的面貌和条件,为牧民子女入校就读,接受现代学校教育提供了方便,牧区基础教育呈现非常喜人的局面。然而牧民定居毕竟是一项系统工程,定居后的牧民群体面临着诸多的适应问题,由于现代知识的匮乏、城市生存技能的缺少,很多定居牧民逐渐成为新一代的城市游民,牧民家长的生存问题自然威胁和影响到在校子女的学习和教育,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和隐患。本文通过对甘肃省玛曲县寄宿制藏族小学及所属社区、家庭状况的调查分析,反映"牧民定居"这一特殊条件下藏族牧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以期更多专业研究人士和相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此课题的高度重视和有效探讨。  相似文献   

11.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及其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草原的日益退化,牧民的生存和发展形势严峻,牧区的生态移民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并在我国许多牧区开始实践。该文对牧区生态移民的成因和途径做了初步的探索。我国牧区人口已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许多牧民已经丧失了基本生产生活资料——草原。草原封育需要牧区进行生态移民,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牧区生态移民;政府要用宏观、开放的视野指导牧区生态移民,不能局限在一时一地解决这一问题;向牧区未利用草原移民;改革牧区的第一产业,发展牧区的第二、三产业,为牧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减轻向系统外移民的压力;向农村和城镇转移,实现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向系统外移民。  相似文献   

12.
对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牧民增收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结合苏尼特右旗连续4年自然灾害及灾后呈现恢复性增长的实际,从牧民收入结构、牧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做好牧民增收工作面临有利形势等几个方面进行客观实际的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牧民增收的5项措施:一是加强民族基础教育,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切实提高牧民素质;二是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畜牧业经济稳定发展水平;三是积极引导牧民改进饲养管理方式,提高经营水平;四是大力发展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提高产业化水平;五是拓宽牧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转移牧区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  相似文献   

13.
帮助少数民族牧民实现定居是政府推出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牧民定居有利于提高牧民生活水平和牧业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推动牧民实现产业转移,促进牧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但牧民定居点建设面临建设资金困难,牧民自筹压力大,草料地不足,生产方式转变难,定居点建设缺乏民族特色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采取综合推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牧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本文基于内蒙古自治区牧区现代化试点旗阿巴嘎旗和新巴尔虎右旗的实地调研,针对牧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牧区基层治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进”的实践探索,提出牧区治理创新应进一步深化牧民自治实践、加强牧区法治建设和提升牧区德治水平的具体建议,以有效促进牧区治理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新疆北部牧区牧民在非农产业务工就业和进入城镇生活的现象十分普遍,形成了“半农(牧)半工”的生计模式,进而促成牧区社会进入后定居时代。调查发现,定居后牧民面临着农牧业生产边际效益下降与草原生态环境快速退化双重暴露的困境,与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系从平衡走向了失衡。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新疆北部牧区牧民生计方式持续调整和优化,为重塑牧民与草原生态环境关系创造了新的机遇。因此,应持续优化牧民生计方式,推动新疆北部牧区走绿色发展之路,最终实现牧民与草原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历史任务,这表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已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了新的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是中国农村发展的总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牧区与农村相比无论生产生活方式还是社会文化,乃至生态环境都具有较大的区别和独特性。牧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聚的边缘化地区。具有国防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战略地位,也是社会稳定与否的敏感地带。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及发展研究,特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是2009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而制定的一项民族政策。该政策在全国28个省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等环节也面临一些新情况与新问题。因此,建议解决民族特色村寨存在的问题,完善政策过程,实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双赢。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城乡对立思路下,牧民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主体性得不到确立和发挥。在牧区工业化进程中,牧民是主要承担者和建设者。需要什么样的牧区,牧民最清楚,最有发言权。但现有的机制远不能满足牧民的利益表达和诉求表达的需要,从而使牧民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牧民的意愿得不到尊重,成为影响牧民的主体性地位实现的最大障碍。要真心实意地相信牧民,着力培养牧民内在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能力,不断推进牧民的全面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牧民利益表达机制,从而实现牧民的主体性地位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与其他地区农村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变得尤为重要,需要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给予特别关注和重视.文章从加强领导、坚持共性、突出个性三方面谈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搬进城里的牧民能适应城里的生活吗?他们的收入能有保障吗?牧民的心理平衡吗?牧区城镇化的速度是否过快?城镇化是否意味着畜牧业经济的最终衰落?牧民不放牧了,没有牧场了,传统文化如何延续?在牧区推行农耕模式和城镇化是否有悖当地生态环境?以游牧文化的发展为主线,以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为个案,以牧区城镇化为议题,论述了牧区城镇化的目的、意义和成就,对牧区城镇化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剖析,针对问题提出了理性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