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吕云 《东岳论丛》2011,32(7):89-92
诺思洛普.弗莱是北美著名文学批评家,他所开创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曾一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精神分析学在五六十年代的西方理论界形成过"三足鼎立"的局面。近来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他的文化批评观,弗莱把文化界定为自然之外的人类的所有的活动,因而文化在他而言就是一个整体。弗莱的文化叙事是一种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相连的宏观叙事,因此他的文化观也就注定是涵盖上述各学科的整体性视角下的大文化观。  相似文献   

2.
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文化史的兴起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史学的一次重要的转折,"文化转向"是其显著的一个标志。历史学的这一文化转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西方史学主流从社会史向新文化史的转向;文化史自身由传统文化史向新文化史的转向;在其他历史学分支领域也出现了由无文化、非文化向注重文化因素、运用文化分析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怪异"理论是西方90年代以来性政治活动和学术界兴起的新理论范畴。它继承各种同性恋文化研究,从60年代的后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有关论述中汲取了大量营养,创造出一种奇妙、反叛的新身份政治和性文化模式:主张对性的非自然化过程予以深度阐释,挑战对社会异性恋制度和异性恋化霸权,质疑对传统同性恋文化的正统观念,而乐观展望性的多元化与社会多样性的差异图景。怪异理论是一种具有很强颠覆性的性理论思潮,它的斗争精神将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4.
彭卫红 《学术界》2005,(6):278-280
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的一种文化哲学思潮,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对整个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标榜的有关非中心化、解构、多元化、碎片化的思想文化主张深刻影响了当代西方的艺术观念,对当代西方的文学艺术创作更是有直接和间接的指导作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的文化艺术界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引进和借鉴也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后现代主义已经和必将对我国的文化艺术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就写作学而言,西方许多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家的一些理论,对中文的写作,尤其是文学创作类的写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对它的写作特性…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 ,国内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总体上处在对西方现代美学介绍、移植、阐发和梳理的阶段 ,其内容涉及到西方原型美学、存在主义美学、形式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美学、阐释美学、生命美学、解构主义美学等。这些西方现代理论的引进 ,一方面使得中国美学界得以了解西方现代文论的基本状况 ,为中国文论与西方对话打开了局面 ;另一方面则突破了实践论美学、认识论美学和社会—历史学批评模式的单一化局面 ,不仅为中国美学与文艺理论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而且初步形成了当代文论的多元化格局。目前国内关于西方现代美学研究的总…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生存哲学研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雨辰 《河北学刊》2003,23(2):58-62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生存哲学揭示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工具埋性的盛行,以及当代西方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一体化、总体化的趋势,导致了个体的价值贬损和整个社会处于总体异化的生存状态。西方马克思主义由此把科学技术理性批判、消费主义文化批判、社会批判作为其生存哲学的主要内容,并把艺术审美救世主义作为西方人自由解放的拯救之道和自己理论的最终归宿。本文认为,应该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当代西方的社会状况、当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化哲学思潮三个大的背景下来考察其生存哲学的理论得失。  相似文献   

7.
不同于西方叙事批评的纯形式分析的新时期我国的小说叙事批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稳定期的小说叙事批评,表现出超越形式分析的自身特色。而这种特色的形成,又是与中国学术理论界对西方叙事理论的反思性接受、中国自身重意义阐释和盛行外部研究的文学批评传统以及多元化的西方理论话语与文化研究潮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讨论的文化研究是指当今西方文化学术界自后现代和后殖民理论讨论之后的又一个热门话题 ,就其在英国的起源来看 ,它始自上世纪 40年代。由于文化研究的范围之广 ,涉及的研究领域之庞杂 ,本文仅限于理论描述以及与文学的文化学研究相关的一些课题。文化研究自 90年代初进入中国语境以来 ,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并被一些文化批评家运用于中国当代文化现象的分析和阐释 ,但其研究现状和理论上的进展尚未达到与国际学术界平等对话之境地。本文在这方面试图提出一些可行的研究论题。  相似文献   

9.
胡逢祥  李远涛 《河北学刊》2004,24(2):149-154
五十年来,中国港台地区的史学史研究成绩斐然,在资料、观念、研究视角以及西方当代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引入方面都颇具特色。本文分三个时期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港台地区的史学史研究成就和特点作了评述。指出,在60年代以前,其研究仍属40年代大陆风格的延续;至70年代中期后,始进入较大发展时期,研究队伍扩大,视野日见开阔,方法上亦一破过去偏重文献考证的路数,趋向于多元化;90年代以后,除研究广度有显著推进外,更因政治格局和文化思潮的变动而显示出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思想范式与话语汰变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90年代中国学界遭遇到了诸种“主义的困惑”,解惑的前提应当是“问题的审理”。近10年来,西方的女权主义、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少数话语、文化研究等,一浪一浪地传过来。相当一部分学者轻视西方的诸种“主义”的精神意向,认为完全与当代中国问题无涉,仅是一种新潮理论而已。另一些关注西学的学者则认为,如果不注意这些新理论的动向,不通过其理论范式对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形象”加以审视的话,就有可能再次滑人学术盲点,并对当代中国文化问题产生误读。我认为,对西方20世纪历时…  相似文献   

11.
杨洪贵 《学术论坛》2007,9(2):75-77
多元文化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以民族方式处理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理论和政策模式。在20世纪60~70年代左右,随着民族文化多样性问题的突出,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加、澳等移民国家兴起。冷战结束以来,多元文化主义成为西方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2.
西方历史学在 2 0世纪后期面临萎缩的窘境 ,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其影响已经体现在了中学和大学的历史课程设置中 ,后现代主义理论应当为这种尴尬局面承担重要责任 ,而后现代主义者对这一点缺乏反思。后现代主义者对政治观念的过分倚重和某种程度的滥用 ,既使其对学术活动的攻击不合时宜 ,又使其在社会批判和历史学批判中的破坏性远远大于建设性。《保卫历史学》和《历史的真相》为处于继承传统和应对挑战两难境地的西方历史学自身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前者看到 ,“一旦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被运用到它自身 ,其很多观点就会因自相矛盾而无法立足”。同时也是一部近年来对历史学研究方式和过程进行自我审视的力作 ,而这又得益于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后者则是一部由哲学家所做出的最佳的历史学回应 ,它将传统历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引向深入 ,从而使其更像是一场哲学论辩 ,尤其是在语言学层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作了有力回应 ,而其“相关论”真理观提示了针对文化理论批判的应对策略。大量历史事实的存在足以打破将整个历史学笼罩于怀疑论阴影之下的企图 ,从认识论的攻击是站不住脚的 ;当历史的客观性成为共识 ,历史学家的偏见就能在最大程度上被避免 ,跨文化的交流也成为可能。对客观事实和自我批判的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后殖民批评是西方后殖民理论登陆后,中国学界借助其理论视角和方法考察中国当代文化、文学问题而提出的理论命题。中国后殖民批评强调民族文化的本位性,把文化批判的对象指向西方文化霸权,这就既误读了后殖民理论的要义,又遮蔽了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如今已经有20年了,弥合东西欧历史学的裂隙至为重要.一些转折点曾对想象和记忆历史的方法产生了影响,但历史分期和历史学的分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方面的,其中历史语境塑造了历史学的方向.社会科学有足够多样的方法和提问来制造范式观念,其假定学术领域内的共识是不可操作的.历史学的重新定向与对当代西方文化的批判有很大关联.1990年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此前大量缺乏的相对跨民族的内容已经引入了.大多数这类历史著作仍旧是以西方中心的,只有最近才有历史学的全球方法.  相似文献   

15.
辩证法与后现代主义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法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孙利天作为对现代西方文明困境的一种理论反应和文化反应,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出现了所谓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整体文化现象对当代的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生活态度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与任何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向燕南 《学术研究》2005,1(4):56-62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与陷入低潮的革命运动形成反差的是,一场以探求、译介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重心的新社会科学运动陡然兴起。这场新兴的社会科学运动,一直持续到了1930年代中期,形成继新文化运动后又一场有影响的文化运动,有力地推动了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的发展,一些重要的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都获得了长足进步,构成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17.
陈支平 《文史哲》2011,(4):92-97
理论探索应该是中国历史学家们的不懈追求,然而在过去的一百年时间里,中国史学理论探索基本上是借助西方的理论来改造或替代自己原有的思维评判模式,从而产生了许多削足适履的不良反应。在新世纪的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下,中国的历史学以及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需要的是我们自身的坚持与自信,而不是过分地对于西方的理论与方法论亦步亦趋。中国历史学家应该积极地建构和开拓中国历史学的命题话语权。只要我们自己能够对于中国的历史学作出坚实的贡献,那么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文化学术影响力必然随之提升,任何的急于求成和邯郸学步,都不是我们推进中国历史学前进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8.
刘康 《社会科学》2020,(4):160-173
"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的内容,包括了西方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和转换以及在中国被转换的理论,反过来对西方理论的影响等。在方法上既是历史化的,又是元批评的。若要把握西方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和转换,方法上应做大历史、思想史、学术史的脉络梳理。一方面需要做纵向的历史化的叙述,一方面要寻找理论关键词,即福柯-李泽厚式的"制造概念、提供视角"。关注的问题包括: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反思与西方后学的时间平行与结构相似,以及李泽厚的审美-历史话语建构与德国启蒙理性、当代西方后学的关系,构成理论方法、范式与中国问题的一体两面;"莫斯科-延安-北京模式"的中国文艺理论演变的路线图;审美、意识形态、情本体、情感政治、生命政治等关键词在当代中国与世界学术界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文化研究"从一种理论旅行开始,其理论观念逐渐深入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内部,在中国形成了一种普泛意义上的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热潮。这个过程充满了西方理论旅行的普遍性特征,但也存在接受上的匆忙与激进,在方法论、价值论的转换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鸿沟。对于文化研究的中国语境与问题而言,理论上专深精辟的学术阐发不能完全替代文化批判层面精致细微的应用,特别是如何从方法与个案层面展开比较互渗的研究,进入中国问题与语境的本土化探索,这是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精进之路。  相似文献   

20.
人文精神与世俗化——关于90年代文化讨论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两年来的“人文精神”与“道德理想主义”论争是继80年代文化热之后我国文化界的又一次重要讨论.各派不同观点自陈其说,各据其理,机锋相向,互相辩难,呈现出一派复杂交错的理论景观.此次讨论的背景较前多有拓展,既有近年来我国学人对本世纪初社会转型期文化(清末民初以上溯至明清、宋元、魏晋之际等社会转型期)颇具针对性的研究背景,又有自30年代到港台50年代文化本位主义讨论的历史渊源;既有80年代文化热所提供的重要思想资源和持久影响,又有西方当代不断生发出来的最新思维和理论资源上的,往往是举足轻重的影响.这次讨论的重要意义被表面上的文人意气、词锋交就掩盖了.加之整个讨论的粗疏与浮泛,致使一个重要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课题被后现代化甚至戏剧化了.在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