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艳芬 《理论界》2022,(5):45-49
程颐《周易程氏传》体现了其易学的主要观点,是理学中易学思想的代表作。而其中《易说·系辞》非常能体现出程颐义理派易学的特征,他推阐天道并将之运用到人事之中,同时为理学构建开辟了新途径,他在《易说·系辞》中拓展了“理”的内涵,如秩序性、乾坤易简、时中与位、理与天道、性与心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察《易传·系辞》中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形象,发掘出该书作者赋予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内涵,并比照《易传·系辞》成书前儒、道两家赋予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内涵,揭示《易传·系辞》中圣人、君子与《易传·系辞》成书前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君子的同一性,验证《易传·系辞》是儒家典籍的历史定论。  相似文献   

3.
试析《周易大传·系辞》中合理性思想及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易大传·系辞》中有关人行为的合理性思想包括 :其研究合理性问题的出发点是由忧患到和谐 ;顺天者、懂得变易者、劳谦善补过者 ,其行为具有合理性。《系辞》中讲到的人所面对的自然界具有真实无妄的价值 ,落实到社会生活 ,它是价值合理性与目的工具合理性的统一 ,是信念道德与责任道德的统一 ;忧患意识在校正人行为的合理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是一种警惕的理性 ,是中国人“我忧故我在”的确认 ;对《系辞》阐述的合理性思想进行创造性转换 ,注重差异中的和谐。在形形色色的文化在相互容纳与补充中结成生命共同体 ,形成不同文化的健康互动 ,创造出一种新的和谐 ,达到新的更高的人情和人道  相似文献   

4.
考察晁补之在楚辞学史上留下的业绩,可以发现陆时雍所引"晁无咎曰"云云,基本不符合晁氏一贯的学术主张,不仅所引<楚辞>篇次不合,在<大招>作者问题上更是意见相左,难以通融.通过文献的梳理与辨析,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2021,(3):104-123+254
马王堆《系辞》篇的内容及其成书年代、马王堆《系辞》篇和今本《系辞传》之间的异同、马王堆《系辞》篇的主要思想,是马王堆《系辞》研究的三大课题。中日先贤已经指出今本《系辞传》与《礼记·中庸》篇有着深厚关系,由此不难推测马王堆《系辞》篇同样和《中庸》有着深厚关系,这些文献最早原型的形成当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马王堆《系辞》篇就是今本《系辞传》的蓝本。马王堆《系辞》篇古朴的、未成熟的原型经儒家之手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又经秦代至汉初的整理、增笔,于西汉文帝时期初年形成了《系辞》篇。该篇此后经进一步的整理、雕琢,最终形成了《系辞》的上传、下传。虽然三才之道是《系辞》篇的重要思想,但马王堆《系辞》篇的特征在于,更强调人作为与天、地并立的第三种根本性存在所具有的独特主体性,可以认定这是只有儒家才有的积极的思想。孔子对鬼神、祭祀等宗教予以批判的原始儒家合理主义,成为后来儒家的传统。相反,马王堆《系辞》篇认为《易》的本质在于占筮,对鬼神与占筮予以积极的肯定,从而改变了过去的合理主义传统。马王堆《系辞》篇是一种为了适应《易》而调整出来的哲学思想。道器论和万物生成论本来是道家开发出来的思想,《系辞》篇对...  相似文献   

6.
刘彬 《船山学刊》2014,(3):122-127
长沙马王堆帛书《系辞》"以行亓挨"句,"挨"当训为等礼,即尊卑贵贱等级差别。帛书"知之而句言"句,当读为"拟之而后言,仪之而后动,拟仪以成其变化"。帛书"人以此佚心"句,当读为"圣人以此佚心,内藏于閟,[吉凶]与民同愿","佚心"当训为放心。帛书"《易》有四马"句,"四马"当训为四象,谓七八九六。帛书"为而施之胃之变"句有脱文,本当作"为而施之胃之变,谁而行之胃之迵,举错天下之民胃之事业"。帛书"上"字句,与今本异文较多,疑今本有误,本当作:"吉凶者,尚朕者也。天地之道,尚观者。日月之行,尚眀者。天下之勭,尚于一者也。"帛书"天地之大思曰生","思"当为"惪"或""之形误。  相似文献   

7.
赤狄集团成员包括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皋落氏、鄋瞒,但这些成员非为隗姓、与鬼方在族姓上也无关。鬼方地望在晋南的观点无法在文献、考古等方面取得支持,鬼方居地应在今陕北清涧、绥德为中心的周边一带。赤狄的活动地域在晋东,故在地域关联上不能证明赤狄为鬼方后裔。据康王时期小盂鼎铭分析,鬼方、怀姓九宗、赤狄一脉相承的认识,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赤狄的族群情况也与盂伐鬼方周王朝对鬼方中心居邑的打击不符。从族姓、地域、族群力量比较等方面分析,商周时期鬼方后裔应是春秋时期的廧咎如。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上,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对世界进行哲学的思考。“易”,就是中国哲学的第一个范畴。由“易”推演出的一套符号系统,就是中国哲学把握世界的第一个思想模式。“易”的抽象和“易”的推演本来极其朴实、极其自然,但由于历史尘雾的遮蔽和历代易家的穿凿,致使易和易卦越来越玄。我认为,易、易卦和易的符号之由来,都同周人的天文气象观念有关。如果我们能从周人的圭表及其对日影的观测中去寻求启示,将会真正发现“易”的秘密。  相似文献   

9.
李贽在其易学著作《九正易因》中,结合对传统与历史的重新考虑和对现实的审视,借鉴熊过和杨万里的以史论《易》之法,从“经史相为表里”出发,以经史一物为原则,引证史实,以史观《易》,以史统道,重视平等,形成自己特有的以史解《易》之特色.  相似文献   

10.
<尚书·无逸>是反映西周初年思想建设的一篇重要文献,其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周初政局可谓内忧外患,既有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亦有统治者自身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对此背景加以分析探讨不仅能加深对<无逸>的理解,同时也能对周公人本思想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吴立群 《船山学刊》2008,(2):137-139
《易经》之“易”有简易、变易与不易之三义。《易经》阴阳五行、取象类比的认识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思维方式,这种天、地、人三才全方位的思维方式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和谐现。  相似文献   

12.
《周易》作为中国的文化古籍,不仅影响着中国哲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模写天地"的思想精髓,更是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易》之动静、卦爻象、卦爻辞、天人合一精神,进一步揭示《易经》模写天地之根本,并进一步窥探其在当今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层面的积极因素,发现古代文明成果在当代闪耀光芒之旨。  相似文献   

13.
大多《易传》后学以"太极"为《易传》本体概念的理由是不太充分的,从《易传》仅出现一次的"大极"(即"太极")及其文本语境,只能推证"太极"在阴仪、阳仪之间,是生出阴仪、阳仪的阴阳未分者,但不能直接推证"太极"是《易传》所谓万物的最先且恒常存在者,即本体。本文从《易传》相关文本章句论证"易"为《易传》的本体概念,从其是"生生"的恒常存在者;从其恒静而能生"动";从其是乾坤运动的基础;从其广泛影响万物等角度论证"易"是《易传》的本体概念。  相似文献   

14.
1980年发现的殷墟“易卦”卜甲在中甲及四隅皆刻有筮数或卜辞,排列有序。在一块卜甲上同时刻有多个易卦便于集中研究,探求规律。此卜甲上的易卦含有了“九、六”筮数、八宫、覆卦、互卦的信息,也反映了“卜筮不过三”、“三卜”的习俗,同时也和文王演易的记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易》之大壮卦六五爻曰:"丧羊于易,无悔。"此句解读异议颇多,各个注家的注解差异较大。对"丧羊于易"解读的关键在于对其中的"易"字的解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解读:郑玄、王弼和程颐等人的"交易""平易""和易"说,朱熹所开启的"疆埸"说,以及顾颉刚所主张的"有易国"说。经过考察,郑玄等人的解读不太可取,而朱子和顾颉刚的解读较为可取。  相似文献   

16.
《诗经·大雅·凫鹥》首句“泾”字,传本《郑笺》谓“水名”.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该“泾”字与篇中“沙、渚、潨、亹一例”,今本《郑笺》“水名”为“水中”之误.本文依《诗经》及《周易》的书法体例,证实段说不误.或据误本《笺》语谓“泾为豳地之川,公刘国豳,故即所见以入咏”,断《凫鹥》为公刘时诗,恐难为的论.  相似文献   

17.
步入《周易》这座“万变毕陈,众理丛载”的思想智慧之殿堂时,人们难免产生“如乍入清庙,目眩于尊彝币玉,体烦于升降盥奠,耳乱于钟鼓罄萧”(赵汝《易雅·序》)的困惑与惊叹。然而,自先秦时期始,历代学者即不断努力地登堂人室,探赜索隐,从不同的层次、角度去发掘...  相似文献   

18.
现代考古学研究发现,将我们民族的文明史由5000年上溯到6000年,是完全可能的。而传世文献中的伏羲时代,正好接近这一时期。关于伏羲记载的来源,今人多归本于《庄子》。然湖南长沙出土的子弹库楚帛书就有伏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之"氏"就是"伏羲氏"。传世文献中,《系辞传》"记载伏羲功业最著",最为具体。所谓的"伏羲作八卦"说,用现代的眼光看,是说伏羲氏时代的先民发明了易卦,发明了卦画符号。这不但包括八卦的卦画,也包括了六十四卦的卦画,甚至还当包括一定量的卦爻辞。所以,说《周易》的作者,我们离不开文王、周公父子;说《周易》的源头,我们就得追溯到伏羲氏。这是《周易·系辞传》留给我们的宝贵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9.
"神"与"化"的关联出现及其哲学化是在战国时期完成的。最初"神"是形容"化"的神奇、神速、不可思议,其表述常常是"其化如神",既可以指自然界之变化,也可以指政教之感化。《孟子》《荀子》同时出现"所存者神,所过者化"一语,朱熹认为这可能是孟子、荀子同时引用的一句古语,这里"神"与"化"开始对举出现。到了《易传》《管子》,"神"哲学化、本体化,指向存在之整体性,明确以"神"为"化"的动力因,"穷神知化"为道德修养之最高境界。战国末期或汉初的道家典籍中开始直接出现"神化"一词的合成词,认为"神化"为自然德教的最高境界,强调"神化为贵""太上神化",道家自然无为的气息浓厚。西汉《盐铁论》及东汉蔡邕文集中也常常用到"神化"一词,"神化"思想广泛影响到社会文化和文学层面,用来形容德行或德政之高。后世常以《庄子》所说"《易》以道阴阳"为《周易》的主旨,朱熹对此也甚为推崇。也有学者批评《庄子》"《易》以道阴阳"之说为"未知《易》"。实际上,司马迁《史记》引孔子所说"《易》以神化"更能揭示出《周易》的主旨和根本精神,孔子"《易》以神化"比《庄子》"道阴阳"之说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无达辞和《诗》无达诂都源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华第五》。从董氏提出《诗》无达诂的思想和《春秋繁露》27处征引《诗经》说事的实际来看,其核心思想却是由《春秋》微言大义衍生的,并与其有着十分密切的通约性。断章取义是《春秋》无通义和《诗》无达诂的思想渊源;从变从义是《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的阐释准则;而察外见内与以意逆志则在释义方式上使《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