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结合长春市商品房的市场价格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运用动态房价收入比和月付收入比法,对居民的商品房购买能力进行了估测.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最低10%人群甚至包括收入最低40%的中低收入群体应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同时,当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的比率不突破4:6时,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不会冲击现有商品房市场.  相似文献   

2.
预售登记商品房买卖因运作方式相对于传统商品房买卖较为灵活,故而存在着诸多风险,而预售登记后商品房的再转让行为无疑再度增加了交易的风险。然而,我们不能否认预售登记商品房再转让行为对于房地产市场活跃度和商品房合理利用的有利影响,因此必须规制再转让行为的风险应确立预售商品的再转让制度,明确预售商品房再转让的条件和程序。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商品房市场的量价悖论为研究对象,以Hwang Song和Mark Salmon的羊群行为测度方法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中存在严重的羊群行为,它是促进我国商品房销售量、价格飙升以及现阶段房市交易低迷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影响羊群行为的决定因素分析中发现,削弱我国房地产市场中羊群行为的主要措施在于稳定消费者对房地产市场的整体预期,具体方法包括稳定消费者通货膨胀预期、降低商品房的空置率、控制消费者价格指数过度上涨.  相似文献   

4.
商品房有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决定的特殊性,这深深影响着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商品房预售因其交易方式,交付期限,以及标的物本身特征,使市场透明度不够,市场失灵,普通消费者在房地产市场处于劣势。而市场本身对这种这一切无能为力,需要法律规制来制衡。仿照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建立开发商信息披露制度,作为商品房预售制度的补充,以更好地尊重和反映事物规律。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在运行中,由于机制不健全、交易欠规范,产生不少弊端。文章分析目前房地产市场时弊及其成因,并对进一步完善有关法规提出“建立以房产、地产合一为主的管理制度”。对违反交易价格规定行为应确定其法律责任,在制定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时如何正确把握和操作,在内销商品房建设中如何吸纳、鼓励外资参与等问题提出自己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商品房预售合同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品房预售合同是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中出现的新事物,实践中人们对其还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本文认为,商品房预售合同不是预约买卖合同、期货买卖合同、附期限买卖合同、分期付款买卖合同,而是远期交货合同;文章从商品房预售合同的主体及形式方面分析了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有效条件,并提出了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的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7.
商品房包销方式的司法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品房包销作为一种新类型促销方式在我国大陆房地产市场上运用,一方面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产生了不少纠纷.目前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对商品房包销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有一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司法解释层面上对此作了规定.因此对商品房包销行为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提出了房地产市场和谐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2009年沈阳市商品房市场、存量房市场和土地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同时深入剖析了政策因素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并从居民购房消费、保障性住房建设、土地供应、商品房供应、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新形势下促进沈阳市房地产市场和谐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开埠前的川东商品市场为研究对象,对于流入和流出这个区域市场的大宗商品进行了考察,展现出一个门类齐全、容量巨大、购销两旺的商品市场.同时也总结出这个市场的发展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即过分依赖农副土特产输出以及与其它区域市场的商品贸易来往显得比较内向和被动.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与清代中前期川东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小产权房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变革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性的产物,其数量众多,并且多是违法建筑,因而治理难度大。这种小产权房对国家经济建设、土地和房屋交易市场的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笔者认为,现行的以没收为主的治理形式和放任地方自行处置的方式都不太合适,而采用国有化的方式,则可以兼顾国家、集体和购买者等多方利益,有效治理小产权房问题,这是维护土地和房屋交易市场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小产权房应该国有化并切实实施。  相似文献   

11.
工程管理专业中房地产类课程的设置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房地产专业是重要的专业科目之一,只要我们按照社会的需要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房地产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一定会满足各个房地产投资开发企业、物业管理公司、房地产咨询等中介机构的巨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房地产金融迅速崛起。部分居民在满足住房刚需后,转向对房产的投资,刺激了房地产市场,使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房地产金融风险也随之增长。基于供需理论视角构建房地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功效系数法,以重庆市为例测算2000—2020年的综合预警值,提供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预警指标具有较好的预警能力,重庆市2013年的房地产金融风险处于警戒值以下,但近三年房地产金融风险有明显增大倾向,存在潜在风险的可能,需引起必要的重视。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房地产业监管、引导行业有效投资;房企要去杠杆降负债、探索投资发展新模式;居民家庭需制定长期购房规划、强化多元投资意识;金融机构需有序开展房地产开发贷款项目、加强房企资信评估与管理。  相似文献   

13.
旅游房地产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升温,以及我国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消费模式逐渐转变,海南旅游房地产发展正面临着产业转型与风险共存的考验.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引入包容性发展理念,构建出基于永续发展的包容性发展棱锥模型及其应遵循的“底—图关系”,旅游产业融合,“职、住、游”平衡最大化等几点原则,以弥补海南旅游房地产在土地开发、产业功能定位和空间规划方面的不足,总结出包容性发展棱锥模型对海南后现代旅游房地产开发的启示:注重土地开发过程中生态优先、旅游产业融合和实现多赢;应用基于高速铁路—公共交通导向的—体化立体综合土地使用模式;创造公平、宜居和高品质的旅游空间环境以及进一步完善旅游房地产规划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从房地产资金来源结构的角度入手,探究西安市房地产价格的不合理上涨,根据1995—2008年西安市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与房地产价格数据,在利用ADF法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的基础上,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对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变动与房地产价格变动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内贷款、利用外资与房地产价格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他投资与自筹资金对房地产价格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全面反映房地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考察安徽房地产业发展对社会和经济带来的影响,文章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基于安徽省房地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详细分析了房地产业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从而依据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地把握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点,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运用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了OECD国家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以及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启示。国外房地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当房地产业发展到相对高级阶段时,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房地产价格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弹性都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否则房地产业将有可能过热发展,对国民经济造成危害。基于国外房地产业发展的经验,我国房地产业总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且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房地产业出现过热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论房地产买卖与租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交易的本质是房地产产权的交易。房地产使用权的供给与需求构成房地产租赁市场,房地产所有权的供给与需求构成房地产买卖市场或房地产产权市场。房地产出售市场与房地产租赁市场的均衡受房地产租赁资本成本、房地产租赁与买卖供给—需求价格弹性以及房地产开发周期的影响。非均衡房地产租赁市场与出售市场直接影响整个房地产的市场效率。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逐步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房地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城市化则持续担当着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的基础性角色。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与城市化的关系后认为,城市发展需要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尤其需要与房地产开发的协同发展,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的过度繁荣态势对城市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特别是一些一二线城市,成为抑制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因素。对此,各方要采取有力措施调控房地产市场,实现房地产业与城市化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加入WTO给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通过加入WTO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供给与需求、房地产价格、房地产劳务服务、房地产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提出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应对WTO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四种开发模式,剖析了建立以房产经营为主的开发模式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并提出了推动我国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