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路向:一种解释学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研究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构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学术主张或观点、口号,如"回到马克思"、"让马克思走入当代"、"马克思仍然是我们同时代人"、"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思想化"等等。对这些提法、主张,用现代解释学理论作一番审视和评析,有助于弄清楚它们各自的致思路向,从而使我们在众多的不同提法面前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相似文献   

2.
探寻马克思哲学的真谛、"回到马克思"的理论探索必须成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自觉精神追求.但这有一个理解的前提,那就是马克思哲学所以发生的精神依据.马克思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来把握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其哲学是追求人的合理生存与自由解放的哲学,是关于人类世界的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化与创新必须超越传统的理解与观念,走向马克思开辟的现代哲学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权力诠释学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诠释学史家们通常忽略了马克思在诠释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实,马克思不仅以自己的方式先于海德格尔完成了诠释学的本体论转折,而且克服了传统的诠释学所持的抽象的理论态度,真正地揭示出人的诠释活动得以展开的现实的权力磁场.马克思的权力诠释学奠基于实践诠释学,只要我们考察的是人的真实的实践活动,就会发现,这一活动通常是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权力和话语的互动关系中展开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决定了实践诠释学的本质是权力诠释学.人们不是任意地、随心所欲地进入自己的理解和解释过程的,而是在统治阶级的、无所不在的权力的阴影下进入这一过程的.在马克思看来,统治者不仅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而且以自己的方式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这就为我们批判地解读不同历史时代的文本的秘密提供了一把钥匙.同时也启示我们,在革命过程中,夺取政治权力和文化一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的研究表明,马克思的权力诠释学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赋予当代思想界以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回到马克思",无论这一宏大的口号背后蕴含着多少喜悦与辛酸、多少汗水和泪花,在世纪之初的哲学研究中它都是一个宿命般的话题.马克思的幽灵不断从各式各样的茔冢中爬出,当那些布尔乔亚思想家们一次次高呼"马克思过时了"的时候,它却悄然出现在我们身边.  相似文献   

5.
<回到列宁>是张一兵教授继<回到马克思>之后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方面的又一力作.通过再一次的文本深度耕犁,张教授对列宁思想样貌进行了理论重塑,在这种重塑中所应用的新的文本研究方法("思想构境论")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诠释学与后文本学的文本解读方法论.在这一方法论指导下,"拟文本"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其在文本解读乃至思想史研究中的作用得以被初次发现.同时,以"思想构境论"的文本研究范式去分析"拟文本"的理论尝试也体现了张教授文本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方法论上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6.
张震 《兰州学刊》2007,(6):31-33,16
"诠释学的存在论转向"构成了西方现代诠释学的起点,海德格尔是这一转向的发动者.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认为,作为基础存在论的此在现象学就是诠释学,从而把诠释学与存在论关联在一起.他还揭示了理解与解释的存在结构,即"被抛的筹划",并且通过对其时间性结构的探讨,阐明了理解作为此在基本存在方式的存在论意义.海德格尔的这些重要思想为现代诠释学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企图从理论上解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学"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目的,也是西方马克思学的一个学术主旨.开创中国马克思学的方法论前提是"解读"而非"解构".回到马克思,建构中国马克思学,必须对意识形态问题与科学问题有清醒的意识,自觉建构中国马克思学的方法论体系,实现马克思"文本解读"和"时代解读"的结合,同时还要积极借鉴西方马克思学中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传统哲学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了顶峰,形成了"思想体系的时代"。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意识到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整个体系哲学的内在矛盾,自觉地展开了对体系哲学的彻底颠覆,从而开启了"反体系的时代"。当代中国的"批评教科书哲学",虽然也都打出了反体系的口号,但在实质上支配他们的仍然是一种隐性的体系意识,所以形成了"隐体系时代"。而未来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只能是沿着马克思自己所开辟的道路,摆脱"体系情结",走向"后体系时代"。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也许不是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但它却是现实中国的一个哲学问题.时代和民族铸就的哲学语境,不仅满足了这个问题逻辑要件的要求,而且也在所给予的现实依据中赋予了它的全新内涵.作为当代中国哲学问题的"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当代哲学研究清理地基的理论自觉.它在消解这一问题历史语义基础上所彰显出的民族主体性原则,构架了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世界的理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哲学将在以民族的基因与现代世界的对话中,铸成一个现代民族的心智品质.经历了历史的冲刷和现实的拷问之后,"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成为拓展当代哲学思想空间、从而成为一个能够为中华民族带来无限希望的"问题",这表明它已经不仅仅是中国马克思哲学的问题,而且是中国当代哲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诠释学已成为这个时代哲学的"共通语"。能否借鉴西方诠释学成果或者透过其理论视域来思考经学的有关问题,是一个颇具意义的话题。然而,自"诠释学"正式进入中国(大陆)以来,操用诠释学的术语和理论来谈论中国学术问题的学者尚未真正抓住诠释学的主题,造成这种"误读"的原因主要在于对诠释学的存在论内涵的忽视。我们无法仅从经学本身所必定包含的文本理解与解释的因素就简单地判定经学是一门诠释学,而是应该紧紧把握诠释学所展开的"对历史学的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物理主义认识理想"的批判来看待经学研究本身的问题。我们认为,是否立足于"一种对方法论合理性的遗弃",是经学诠释学是否可能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1.
与"马克思同行","回到马克思",机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还是与时代同行,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理论,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不同态度,是严肃的学风问题,它关系到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成败,历史和现实证明了这点.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强调与时代同行,回到现实中.与时代同行,要求我们跟上改革时代的步伐,要求我们从本本主义中解放出来,面向现实.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哲学工作者应该去读世界这本大书,面向世界,创新理论,探讨划时代的新的哲学形式,改造旧哲学.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展示出一种崭新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不仅是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而且也包含着对传统的诠释学方法的改造和吸纳。在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中,辩证法和诠释学的方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和诠释学的方法向我们表明异化劳动是何以发生的,以及我们如何知道发生了异化劳动。马克思在《手稿》中追问的问题与其说何谓异化劳动,毋宁说我们何以理解异化劳动。马克思的这种追问方式与现象学—诠释学的追问方式有类似之处,但与实证主义的追问方式完全不同。通过比较马克思的辩证法与现象学—诠释学的方法和实证主义的方法的异同,我们更容易看清楚马克思在揭示异化劳动中的方法论特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主张"回到事物本身",反对一切现成的、概念化的思维模式.这就为重新解读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提供了新契机和新方法.与胡塞尔一样,马克思的人的"感性活动"是对康德式"认识如何可能"的一种回应,只不过它是以一种隐而不显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重读马克思,必须重申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并给予其当代性阐释。重申马克思分工思想,应该将分工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与现代社会的实践视域中来考察,从"分工的观点"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以分工为起点"回到马克思";从分工的视角透视现代社会。重申马克思分工思想的重大意义在于,超越纯粹的经济学视角,开显分工的哲学话语;拓展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立足中国社会实践,彰显分工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现代西方诠释学理论为参照,乾嘉经学诠释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的光耀殿军,它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创立了一整套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文字训诂方法,通过对古语的科学训释拉近经学原典与诠释主体之间的距离.但是囿于经学时代的历史观念,乾嘉学派因坚持“道理”亘古不易的教义独断论而导致其经学诠释仍然难以避免主观与武断.在清代中期汉宋学术之争渐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这种主观与武断的痼疾不仅未能得到根治,反而在学派的门户争论当中被坚持了下来,最终制约了乾嘉学派经学诠释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马龙潜 《文史哲》2007,4(5):117-122
文艺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理论支点,正是由于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不同理解,才导致了理论界对文艺本质的不同界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当然可以赋予意识形态以新的理论内涵,但却不可以因此而改变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结构。因此有必要"回到马克思",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考察,正确理解和把握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马克思关于实践与科学的关系有两种解读,即认识论解读和存在论解读.是否在哲学的逻辑基点上把"实践的观点"作为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它们之间的原则区别.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阐述了实践对科学的存在论关系,认为实践对于科学具有综合的意义,"历史境遇"、交往、工业、技术等在存在论上对于科学活动具有先在性,形成了马克思的"实践论科学观".当代西方的"诠释学的现象学"既重视分析作为实体的科学实践,更强调将实践的观点作为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具体内容上和马克思的"实践论科学观"形成互补,同时也表征了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理解科学在哲学原则上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8.
理解与误解并存于诠释活动中.在现代诠释学的三个向度中,由于本体论诠释学将理解本体论化,对于理解与误解之判已无关宏旨.而追寻方法论诠释学之鹄的是正确理解,就必然涉及误解问题,所以,施莱尔马赫又将诠释学规定为"消除误解"的艺术.但是,我们不能将误解视为纯粹的消极因素,从根本上说,只有阐明了误解的性质及其形成的原因,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被理解对象以及理解主体之本身.  相似文献   

19.
不管传统的马克思哲学史研究曾发挥了怎样的思想启蒙作用 ,它在方法论上始终是可疑的 :它假设自己能够客观地再现马克思的思想 ,从而想当然地在以马克思的名义说话。这种对方法论的缺乏自觉从根本上制约了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世纪之交 ,这种停滞不前被打破了。“回到马克思”和“马克思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这两句口号表明 ,已经有一些学者深刻而自觉地意识到 ,我们与马克思之间是存在着历史的解释学间距的。国内有些同行已经指出上述两句口号是对立的。在我看来 ,这种对立首先体现在它们的方法论取向中 :是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艰苦…  相似文献   

20.
回到黑格尔——由"国外马克思学译丛"的出版所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从卢卡奇的<青年黑格尔>到莱文的<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研究黑格尔一直是一个热门的主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对黑格尔的研究可以深化对马克思的理解,"回到黑格尔"意味着"回到马克思".20世纪早期,卢卡奇使马克思回到了<精神现象学>,20世纪中后期施密特和内田弘等人又使他回到了<资本论>,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和经济学思想受到关注的今天,国外学者又试图使他回到<法哲学原理>及其讲义笔记.那么,中国是不是也应该掀起一场"回到黑格尔"的运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