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有着明显的再创作倾向。首先,从其成书过程看,它经历了一个从口耳相传到形诸竹帛的过程,包括瞽史在内的史官"讲史"活动,给后世历史小说以有益启示。其次,《左传》创作中随处可见的"悬拟"倾向,也使许多情节充满想象虚构,作为"千秋谎祖",《左传》以小说笔法记录了大量传闻。再次,《左传》记事不合史法,其叙事并非限于《春秋》,在某种程度上是融注作者审美意识的二度创作。从新历史主义理论出发,我们看到,历史叙述与小说叙述一样,对底本——真实的历史——进行加工、调节,最后才形成符合作者道德价值与文化意识形态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2.
左史倚相是先秦时期一位具有浓厚的神秘和传奇色彩的人物。《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对右尹子革称赞倚相说;“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国语·楚语下》楚王孙圉又在晋国公卿前夸耀道:“楚之所宝者,……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而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仅据上说,很容易使人误认左史倚相是楚人。事实上,自《左传》、《国语》行世两千多年以来,也极少有人怀疑过倚相不是楚人,左史并非楚官。然而细绎文献,却可发现倚相的原籍是晋国,先世为周太史。如果这一认定能够成立的话,那么,不仅中国古代史学史上两个聚讼已久的重要问题——《礼记》左、右史与《周礼》五史各自的涵意及两个系统的对应关系,《三坟》等书的内容、作地和文化属性,获得了解决的楔子,而且,晋、楚文化、人才两方面的双向交流和周晋文化南向传播的关键人物及契机问题,也将相应得到揭示。  相似文献   

3.
艺术虚构作为生活美向艺术美转化的中介,是小说美学一大重要问题。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对艺术虚构的实践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深入探寻这一演变轨迹,是本文主旨所在.一、“迂诞依托”与“传示奇异”:两汉时期小说艺术虚构手段的直觉需要中国古代小说主要导源于史传文学,具体脱胎于野史杂传。在史乘分流过程中,艺术虚构表现手法促进了历史的小说化。先秦史籍修撰,虽然标榜和强调实事实录原则,但也不乏虚构的成分,“踵事增华”与“事资虚饰”成为修史的必要手段和圆通笔法。《左传》记言常有设想虚造,为人物对话、心理活动设身处地揣摩代拟,其记言实为拟言代言。“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史著在事资虚饰和拟言代言中,不可避免地无意识虚拟和自发性想象。史著之所谓实录,一开始就包含了虚构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郭雪妮 《兰州学刊》2012,(11):75-79,123
日本文学中的胡姬形象无疑来源于唐诗,但其创作的触发点则始于20世纪初日本对"西域"的发现与研究。日本作家渴望突破岛国文化的狭隘视角,以胡姬形象为媒介传达日本人对广袤西域风土的憧憬与想象,并通过虚构胡姬与日本遣唐使的恋情,来证明正是长安这个"文化之道",沟通了古代日本与"西域"乃至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5.
历史著作要求严肃的科学性,所写历史人物都是真有其人,实有其事,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文学作品则要求所塑造的人物具有典型性。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司马迁笔下,历史人物却是一个个栩栩如生,形象鲜明,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因此,《史记》的人物传记被公认为  相似文献   

6.
<正> 周代是我国礼俗的大成时期。在周代的诸多礼浴中,尤以婚姻礼俗最为引人注目,有礼“本于昏”(《礼记·昏义》)之说。而其中“同姓不婚”又为最大戒律,向为研究者所重视。然自汉唐的博士硕儒乃至今天的专家学者在对“同姓不婚”的理解上仍存在着原则分歧。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谈点个人看法,以期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关于“同姓不婚”的记述以《左传》与礼书为最集中。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说:“男女辨姓”。昭公元年说:“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等等。又如《礼记·坊记》说:“取妻不取同姓。”《曲礼》说:“取妻不取同姓,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大传》说:“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等等。汉人许慎说:“诸侯娶同姓”(《五经异义》)。意在否定周代有“同姓不婚”的规定。古籍中确有“诸侯娶同姓”的记载,如晋献公娶狐姬、骊姬(《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平公内“有四姬焉”(昭公元年),鲁昭公娶吴孟姬(哀公十二年)等。但这些都是个别事  相似文献   

7.
《国语》叙事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语》作为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之一 ,以长于记事为人们所熟知 ,其叙事艺术亦有独到之处。在故事情节方面 ,叙事完整 ,脉络清晰 ;在结构安排上 ,针线绵密 ,剪裁适度 ;场面描写张弛有度 ,精彩纷呈 ;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 ,适度想象 ,虚构 ,使历史散文具有了一定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翱,字习之,今甘肃渭源县人,是唐代与韩愈齐名的思想家。中国哲学自隋唐起。开始了儒,佛、道三教既斗争、又融合的大势.李翱是从儒学的立场为对抗佛、道,面又阴取佛、道的代表人物.他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复性说,就是其理论表现.一、虚构与现实李翱为了给他的复性说提供历史根据,虚构了一个以孔子为起点,而自秦废缺的圣人之道。他在《复性书》中说,这个圣人之道最先由孔子传给颜渊等弟子,其后被授给孔子之孙子思,子思于是著为《中庸》47篇,再由孟子承继,孟子又传授弟子公孙丑等.遭秦始皇焚书,《中庸》被毁掉46篇,残  相似文献   

9.
徐忠明 《学术研究》2001,2(6):78-83
国内学界通说认为,历史乃是对以征真人实事的"客观"记述,而文学则是想象和虚构的产物.本文以中国法律史为例证,旨在说明作为思考与解释人类命运问题的人文学科--历史与文学,尽管两者之间存有区别,然而它们之间也颇有相同之处,为了更好地证明这一观点,本文进而以中国古代"判牍"为范围,对正史、档案、文学三者之间的关联意义作为独到的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10.
试论《史记》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融合的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汉代的社会思潮和司马迁的身世、思想、著史意图,探讨《史记》体现历史主体和创作主体性的必然,考察其体制、写法、取材和史评对实现著史意图和加强历史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先秦时代的讲史、故事和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逵夫 《文史哲》2006,(1):53-58
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先秦时的纯文学作品只有《诗经》和《楚辞》。其实,叙事文学的创作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瞽史们根据史书记载的历史梗概,吸收一些民间传说,经过自己的艺术想象而完成的《左氏春秋》和《国语》中的《晋语》、《吴语》、《越语》等,具有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它们就是散文形式的史诗。《仪礼》所谓“辞多则史”,孔子所谓“文胜质则史”,便道出了瞽史在讲述中发挥艺术想象、进行文学加工的事实。《穆天子传》及附在其后的述盛姬之死一段文字,还有同时出土的《琐语》,皆小说之开端。《逸周书》和《庄子》中,也编入一些先秦时流传下来的小说。而《晏子春秋》实为有关晏婴的一部专人故事集。把这些都笼统地归入“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间故事史》祁连休著开本:16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民间文学史"之一,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研究的集大成,丰富、全面、史无前例,故事史的研究和故事类型的研究相结合,极大的丰富了民间故事结构形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社会,妇女不乏绝唱轶事。刘士圣先生潜心研究,著成《中国古代妇女史》一书,计1万字,由青岛出版社付梓。该书颇有特色: 一、一部完整意义的中国古代妇女史专著该书对于全面研究中国古代史很有意义。因为人类是由男女两性组成的,没有女性就不会有人类历史的发展。我们研究历史,如果对妇女问题弃而不论,就不能算是科学地阐释和说明了社会历史的演进和变迁,我们的历史科学就不是立体的、全方位的。  相似文献   

14.
"史义"是中国古代史学用以表达历史思想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春秋战国时期,初次提出《春秋》有"义";汉代史学援借《春秋》之义,但又各具"旨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春秋》之"义"遇冷,史义另辟蹊径;隋唐时期,主要是对盛衰兴亡进行总结,后来则要求重建《春秋》之"义";宋元明时期的主流是以"理"审视历代史义;清代在史义方面呈现出朴实与圆通两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变中有不变,《春秋》之"义"始终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首要之义。  相似文献   

15.
评林幹、高自厚著《回纥史》尹伟光林、高自厚二位先生合作撰写的《回纥史》已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发行。此书是林先生计划撰写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中的第三部。这是国内研究维吾尔族历史的又一部力作。它的出版,无疑是学术界值得重视的一件盛事。故有必要评说一...  相似文献   

16.
崇祯本《金瓶梅》评点产生时间较早,相对于同一时期的序跋,理论内容更为完整丰富。评点内容可归结为一个"情"字,涵盖世情、人情与文情三个方面。在社会批评方面,评点者强调此书是写世态炎凉之书;在对人物的道德评价方面,评点者对"情"与"淫"做了明显的区分,于情欲纠缠之中表达了对人物命运的批判和悲悯;在艺术手法方面,评点者则借鉴了传统书画理论与文章学理论对小说的创作技法给予充分的赞美。这些评点内容揭示出《金瓶梅》一书深刻的创作主旨与警世意义,从而与"淫书"论划清了界限,在《金瓶梅》接受史与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7.
晋语辨正     
太史公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国语》有韦昭注,可以帮助后人懂读《国语》;其有疑义,余作辨正;兹录《晋语九卷》之辨正,以就正于广大读者,幸指谬误。笔者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日于成都[晋语一] 一、隶农韦注;隶,今之徒也。按隶农为农奴。农奴,奴隶之耕田而不自由者。徐元诰谓犹庸耕者,非也。庸耕尚有自由,农奴则失自由者。故下文曰,“虽获沃田而勤易之将不克乡,为人而己。”岂非不自由乎! 二、骊姬请使申生主曲沃,以速悬。虞御史云,速,疾也,县,缢也。吴闿生  相似文献   

18.
17年的话剧历史剧大约有25部作品,绝大多数创作于1958—1962年之间。作为一种在泛政治化语境下生成的独特的历史叙事,其由一定的话语秩序所构建的历史剧体式亦即其文体形态具有三种不同的"历史"呈现方式,即尊史写剧、完全虚构、"失事求似"。但在实际运用时却以"失事求似"为主,因为在三种文体中,"失事求似"方式对实现古为今用的作用最为直接有力。可见史剧家们在"虚构与史实之间""徘徊"的足迹既有个人主体选择的因素,同时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威话语规训引导的结果,所以,历史的"现实观"制约着历史剧的"历史"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的许多历史著作常具有浓厚的文学意味。这些历史著作不是以纯粹客观的、“忠于史实”的、毫无“虚构”的笔法写作而成,而是常常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来展现历史风貌、反映历史真实的。因而这些史书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成就并称于世,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提供了范例。我们认为。先秦的许多文学价值较高的史学著作均可作如是观。如《国语》、《左传》、《战国策》等。尤其是《战国策》,其历史价值尽管人们褒贬不一,但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还是为人称道的。诸如“繁辞瑰辨、烂然盈目”“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之类,见出人们对《战国策》的推崇。但人们似乎还没有充分注意到它所蕴含的丰富的小说因素。本文试图探讨《战国策》的小说因素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期引起方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小说观是指作家对小说文体创作的认识。明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绚烂期 ,比较分析《三国志演义》到《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小说作家的小说观 ,可见作家越来越摆脱史实而走向虚构想象 ,越来越摆脱英雄传奇而走向百姓世俗生活。小说是一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文体。读者的小说观并非和作家的小说观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