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博爱社全称"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初创于1917年,是最早由内地广东一带迁港华人回民组合的民间社团之一.其时他们委身于殖民地之心苦,社名却不忘勇于首冠"中华"之豪义;虽面对国际金融市场之冷峻,却并取"博学爱群"深义之时语.足见其时先辈们基于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之良苦用心与中华伊斯兰智慧之高超与高明!  相似文献   

2.
脱维善先生(1919年~1990年)是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前主席、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他一生爱国爱教,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和回族教育事业,在加强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合作,加强香港和内地穆斯林之间的友好交往等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一、奋发进取,艰苦创业 脱维善先生是广东省番禺县人,1919年12月18日出生于广州,自幼居住在广州市回民聚居的大南路南胜里.后随父往港,就读于嘉道理书院(俗称摩罗书院),18岁便自立谋生。最初在香港浅水湾酒店车房任职,后调到香港大酒店车房。抗日战争爆发返穗,直至抗战胜利,重往香港,服务于建成公司(经营百货业),任高级职员.建成  相似文献   

3.
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是港澳地区惟一荣获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的模范集体。为此,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常务主席霍震客。记者:请问霍主席,培华教育基金会成立于哪一年,为什么要创立教育基金会?霍震寰:培华教育基金会于1982年创立。为什么要创立教育基金会呢?在1981年,新华社香港分社组织了一个香港工商界内地访问团,到内地进行访问考察,这次访问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访问团的成员非常关心内地的改革开放,也很想为内地做点事。抱着这种想法,我们走访了…  相似文献   

4.
2008年1月14日,主题为“珍惜我们明亮的眼睛”的爱心捐赠活动,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郭庄回族乡文化广场举行。中国少数民族福利基金会荣誉主席、香港回教博爱社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大代表选委会委员脱志贤、中国少数民族福利基金会会长黑良慈及基金会有关负责人参加,南阳市政府有关领导及市伊斯兰教协会和受赠学校的师生到会。  相似文献   

5.
在香港华人穆斯林中,有一位为中外人士所景仰的学者-著名的地理学家、教育家、城市学家、作家、香港中文大学地理系讲座教授、香港亚太研究所所长、逸夫书院院长杨汝万教授。杨教授于1938年10月1日生于香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家庭,原籍广东番禹(现属广州市)。从祖父起,便在香港生活,可以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第三代香港人。杨教授曾就读于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主办的小学,常参与伊斯兰教团体所举办的各种活动。从幼年起,伊斯兰教崇尚和平、热爱祖国、重视学习、信行合一的道德观念就已深深地铭刻在他童稚的心灵,影响着他日后的人生取向…  相似文献   

6.
江南情系中西部文/冯文怀中央统战部于1989年和香港培华基金会合作,成立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培训中心;1996年4月1日,又建立了苏州分部。分部落成之际,迎进了第一批来自18个省区、22个民族成份的45名县处级学员———到苏州学习的干部,普遍表达了这样...  相似文献   

7.
三、中国回教俱进会诞生的历史意义中国回教俱进会的诞生,是回族及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使回族从一个单纯的为本民族利益而自在的群体,跃进到了为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团结而自觉行动的群体。这里,我想向读者介绍一件发生在1909年5月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9日上旬,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台湾“亚洲与世界社”、《半月谈》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中西部发展研讨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会上,一位来自香港的先生就老少边穷地区的扶贫问题,作了情真意切的发言,赢得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和极大反响。他就是香港“中国星火基金会”的理事长罗文春。 罗先生出生于一个爱国华侨家庭,五代人在东南亚生活。  相似文献   

9.
香港是一个宗教开放的城市。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回教、孔教、印度教、锡克教等都有不同种族的人士信奉。香港又是一个迷信习俗较盛的地方。鬼神观念及崇拜神灵的行为相当普遍.远在1000多年前,佛教即已从内地传到香港。现今香港的寺院和丛林,有些便是千百年前的古刹。英军占领香港之初,天主教和基督教便开始进入香港.1841年罗马教廷在香港设立监牧区,1849年,基督教圣约翰大教堂在港岛落成。及至在英国管治香港的150多年中,港英政府在法律上、政治上、以至经济上都给予宗教组织以保障和优待,并使市民享有信仰的自由。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1993  相似文献   

10.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首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香港新华集团总裁蔡冠深先生,长期关心、支持祖国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20多年来,蔡冠深先生和他的家族已为此捐资1亿多港元,并在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及中国科学院等十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以个人名义捐建了教育奖励基金(会)或资助办学。1995年6月12日,国家主席江泽民接见了蔡冠深,对他热心祖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表示赞赏。2002年3月9日,我们在北京专访了正在参加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蔡冠深委员。记者 :蔡先生作为香港工商业界知名人士,长期关心、…  相似文献   

1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贫困地区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民建中央决定在我国贫困地区实施"思源.教育移民"项目,这也是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的重要项目之一。将教育移民作为扶持贫困地区开发和发展的重要政策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实现这些地区扶贫移民和智力开发的有效性,稳定性和长效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民族问题肢解中国,历来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一贯政策.进入20世纪后,日本人“独具只眼”,看出了中国回教民族①对于实现其东亚政策的重要性.因此日本各界不遗余力,纷纷调查研究中国回教民族,在其国内和中国建立了各种回教团体组织,利用种种借口分化、拉拢个别回教民族分裂分子,挑起民族矛盾,企图分裂中国,进而实现其征服中国的东亚政策.  相似文献   

13.
回族史是一门在建立过程中的学科,它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才能逐步建立起来。1944年,我在《中国回教小史·题记》中说:“中国回教史的研究,是一门很艰苦的学问。研究这门学问的人,须具备几种语言上的工具,须理解回教教义和教法,须熟悉中国史料以及阿拉伯文、波斯文,土耳其文中的有关记载,须明了欧美学者在这方面已有的成绩,更须足迹遍全国,见到过各处的回教社会,见到过各处的碑刻和私家记载,他不只要有这些言语文字上的资料,他更要懂得回教的精神,懂得中国回教人的心。”那时,“回族”跟“回教”,一般没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14.
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矛头,总是指向党和国家的一些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他们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改造,反对人民民主制度,抹煞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在国内民族问题上就反对党的民族政策,破坏民族团结,达到其分裂各民族的恶毒阴谋.右派分子马松亭就是这样一个披着宗教外衣的政治野心家.他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制造许多谬论,企图作为向党疯狂进攻的根据.他故意混淆回族和回教的关系,说"回教就是回族,回族回教本来是一回事."他还说:"有了回教才有回族,没有回教那来的回族?"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  相似文献   

15.
思政教育视角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既是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必要之举,又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落实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通过加强教师文化素养,形成队伍合力;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践行能力;完善课程结构建设,创新实践方法;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家校社”协同发展这几大方面共同发力,以期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局限性、客体的被动性、介体的单一性、环体的闭塞性等困境,继而提高思政教育实际效果,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虎学良,中国伊斯兰教青年学者,曾于1946年著成<回教女子三字经>.本文基于该书所阐释的回族穆斯林女童的教育观,旨在对作者关于回族穆斯林女童的信仰教育、道德教育、知识教育、生活常规教育、社会教育及劳动教育的教育思想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近代日本伊斯兰研究的起点1.产生于世界多元性认识之上的伊斯兰认识近代以前的日本并没有和任何伊斯兰国家进行过直接的接触。如下文引用的《日本和回教圈的文化交流史》的内容就是由著者小林元将其想象力和微乎其微的资料相结合,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探索日本和伊斯兰的关系。“明治以前的日本人对回教及回教圈的认识,即使可以说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着,但是从未达到系统化或是细分化的程度。这大概是因为日本人和回教徒相互间的知识交流并不是直接性的而是间接性的缘故吧。也就是说,尽管日本的历史进程和回教圈的历史进程多少应该有过交…  相似文献   

18.
一个香港蒙古族人的故事—记全国政协委员云大棉文·摄影/陆文梅祖籍内蒙古土默特左旗的云大棉先生,其祖父于清末民初来到北京读书,后与亲友去了泰国,在泰国、越南、香港等地做生意。云先生的父亲虽然出生在泰国,却是在国内读书受教育的,并曾就读于黄埔军校。黄埔军...  相似文献   

19.
正在民国时期中国回族文化界编辑出版的百余种报刊中,由云南回教俱进会(1911—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更名云南省回教救国协会(1937—1945年)、抗战胜利后更名的云南省回教协会(1945—1949年)编辑出版的会刊《清真月报》和《清真铎报》,与北平成达师范学校编辑出版的《月华》杂志一道,被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界誉为民国时期代表中国回族伊斯兰教进步思想和学术文化最高水准的南北号角,是民国时期的云南  相似文献   

20.
天南地北     
天南地北傩学在台湾傩学研究的国际化,是海峡两岸学者共同努力合作的结果。1990年台湾清华大学王秋桂教授提出“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的计划后,得到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促使大陆、台湾、香港、欧美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