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金科 《社科纵横》2013,(12):13-17
核心价值观是维系文化认同、社会团结和民族国家繁荣昌盛的"内在精神与生命之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核心价值观的诞生,对于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推动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际竞争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起源于西方文化,它重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本土化成为必然的趋势。出于价值观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本文从价值观角度探究了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得出结论,中国文化具有社会价值的要素,而缺乏个人价值的要素。  相似文献   

3.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起源于西方文化,它重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本土化成为必然的趋势。出于价值观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本文从价值观角度探究了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得出结论,中国文化具有社会价值的要素,而缺乏个人价值的要素。  相似文献   

4.
以“躺平”“佛系”等为代表的当代青年的消极价值取向,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其社会根源较复杂,包括阶层分化、内卷化竞争、个人主义与精神至上、消费主义文化、经济发展与福利制度的逐步完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等。消极文化与价值观的蔓延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与这种消极价值观相对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出现的铁人精神,其所展示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干事创业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奋发图强,对受到消极文化影响的当代青年能够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对于消极文化中的置身事外、空虚安逸、个人主义、消极无为等价值观能够起到价值重塑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董辉 《唐都学刊》2014,(5):95-99
立足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引起的现宴,着眼于社会共同价值信念的重塑路径及其主体性认同确立的条件与内在机制,借鉴国外建构并推进主流价值欢.的有效方略,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基础上,辩证批判、吸收反映并代表着人类文明演进趋势的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合理因素,面向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探寻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社会需要的、得到全社会赞同、支持和拥护的代表中华民族物质文化利益最大化、最优化的主流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本质上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模式一致,具有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和传统文化相生和谐的民族特色,有助于推动当代人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并从中获得塑造健康人格内在力量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从"文化立国"的高度更加重视文化价值在社会领域发挥的作用,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赋予文化以新的使命。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融入社会建设中,形成与当前我国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融合的共同价值,矫正和医治社会的惰性与腐化症,减少改革成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提供根本性保障。  相似文献   

7.
论转型期的价值冲突与公共价值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建炜 《唐都学刊》2005,21(1):68-72
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 ,存在着社会整合机制的削弱、文化的分裂以及价值观的冲突与紊乱等现象 ,使整个社会面临着群体与个体、道义与功利、公平与效率、和谐与竞争、自由与规范等多方面的价值冲突。对此 ,在价值观教育的取向及其战略选择上 ,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着力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公共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 ;二是注重社会主导价值观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本位的“新集体主义价值”的引导与建设  相似文献   

8.
<正>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压力。如何让黄河文化与当代社会相结合,发挥其独特的价值,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应积极探索和研究黄河文化的核心特征与时代价值,加强对其保护与传承,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8,(4):126-128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关键问题是如何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观、价值取向以及如何完成价值转型。本文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差异性以及不同价值取向在当代社会制度下的利弊得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完成从个人价值向社会价值转型。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刚 《社科纵横》2009,24(8):117-119
“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它表现在中国古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关系中,体现于传统文化的方面面面。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资源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巍 《求是学刊》2023,(6):21-27
汉初的“汉儒批法”及随后的“儒法合流”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事件,其背后反映着封建大一统权力秩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价值建构的客观要求,本质上是封建统治秩序的价值重构。但作为统治策略的“儒法合流”,并没有真正解决“家天下”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德治和法治的有效结合问题,反而造成了“礼高于法”等一系列封建社会秩序建构的缺陷,并影响到了随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必须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探索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  相似文献   

12.
黄荟 《社科纵横》2008,23(4):134-136
本文立足于中国发展①的境域,以当代西方发展伦理学家德尼·古莱和阿马蒂亚·森关于传统文化的观点为理论视域,考察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性"价值观遭遇的历史性时刻,面对自身的当代转型、它与"现代性"价值观的关系,以及"现代性"价值观本身的合理性受到质疑的复杂局面,如何找到"中间道路",找到其背后的核心价值,从而为中国传统价值观提供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后期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嬗变与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息息相关。文化和政治思潮的杂糅化、教育改革的唯利益化、文学作品的价值转向和西方有意识的文化渗透构成了社会价值观嬗变的肇始之源。文化和政治思潮的杂糅化表现为抽象人道主义蔓延,抽象伦理观、"历史终结说"兴起,"俄罗斯思想"复归。教育事业发展的公益性丧失、教育评价体系标准的唯利益性转变、文化愚昧阶层重新出现等教育改革问题也成为引发道德价值观裂变的现实原因。文学作品对苏联历史的歪曲评价迎合了社会混乱的思潮,"现实有效"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使前苏联人的价值向度发生全面逆转。思想多元化为文化领域的道德价值嬗变提供了最初的可能,而教育则是一种制度媒介,文学领域的价值导向在根基上为拔除前苏联共产主义道德价值观推波助澜,西方的文化侵略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外部条件。在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社会道德价值观嬗变的路程随文化领域的非道德化蔓延开来。  相似文献   

14.
“三言”、“二拍”是市民文学达到繁荣顶点的标志,是明中叶后市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这些作品“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生动地展示出带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商业繁荣下的社会生活,体现出具有冲破封建传统意义的新的文化价值观,给人以新的思想启迪与审美感受。其中以表现商人发家史与男女性爱史的题材所孕含的新时代文化意蕴尤为浓厚,审美价值尤为突出。一、工商业者的发家史与价值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看,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土农工商”四民之说,商位居于四民之末。在人们的价值观中,…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根本遵循。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着眼于解决“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为解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提供思想引领,要着眼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为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提供精神指引,要着眼于塑造当代中国价值的解释范式,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产党人价值观、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方法论指导,为在国际社会上弘扬更加公平、正义的共同价值提供中国的价值主张。  相似文献   

16.
朱林 《社科纵横》2014,(6):128-132
无神论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建设中西方社会价值观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不同,无神论在建设社会价值观中的作用亦存在差异。表现在理论旨趣上,西方无神论以关注世界本体追寻奠定了西方人本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中国无神论则以着眼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奠立了中国传统社会群体本位价值观的基础;价值本位上,西方无神论推动个人本位价值观的确立,中国无神论促进群体本位价值观的形成;作用方式上,西方无神论以批判宗教神学促进个人本位价值观的确立,中国无神论以驳斥世俗迷信推动人本主义价值观的形成。考察比较无神论在建设中西方社会价值观中的作用,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扬理性之光——文艺批评与精神文明建设●许文郁一、九十年代文学创作现状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经济转轨文化转型,商品经济的大潮激发着人们的各种欲望,传统的社会中心价值趋于坍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文学作为社会精神的记录,其价值选择也必然...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判断、价值评估和价值取向、价值观科学、开放与人民性的统一以及价值观的普及问题。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人文化价值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如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一样。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文化价值观,即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个客体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评价其效用的认识。作为群体的文化价值观,可以确定群体或社会选择什么样的生存形态、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大而论之,一个民族的历史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莫不同其所持的文化价值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是确立新价值观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的重建与新价值观的确立息息相关。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实践已迫切要求确立一种既能调动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使个体价值实现,又有利于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既能保留传统价值观中的积极因素,又能克服其消极方面;既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又能为国民所接受,认同的新价值观。由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特点,形成这种新价值观的关键在于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