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与自然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只认为人具有价值、人是主导,一直都把人自然界看作只是人类的工具,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形成了"人与自然"的二分关系,"人-物"的格局,这样的暴虐行为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然作为主体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新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为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它坚持"以人为本",为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强调"和谐发展",为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它要求"全面发展",为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维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关系"是理解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基础性平台。本文通过挖掘整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主线的观点。基于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辩证法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4.
传统伦理学建立在近代主客二分的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之上,把自然排除在伦理关系之外。我们的时代正呼唤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新伦理学(发展伦理学)试图突破传统伦理学的界限,找回"人与自然生命同根"的根本原则,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确立一条"还乡"之路。  相似文献   

5.
发展伦理学不同于从前传统人道主义伦理学。传统的人道主义伦理学建立在"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主体性哲学为基础,从根本上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主体疯狂"和"对物的遗忘"。发展伦理学把"整体自然界"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存在论前提,并把"天道"作为统摄"人道"和"物道"的最高伦理法则,从而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全球问题"。现代环境危机引发人们对环境问题进一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关注的中心。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同时发生的,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中强调建立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在实践基础上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表现在:第一,将自然置于基础性地位——以实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人类生存发展相统一。第二,对象化——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实践性形式和辩证法。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强调,突出表现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这两个问题上。马克思的这种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具有实践性的生态哲学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的。农耕时代,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原始的、低级的和谐状态,工业文明时代的人与自然处于失衡和错位的状态,在当代,必须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改造自然和尊重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关系。这是一个"和谐——失衡——和谐"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首先必须做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经历了"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十分曲折的过程.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价值观、生产现、伦理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美的规律”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哲学体系中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的相关性中,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天然统一"阶段;"抽象对立"阶段;"自由建造"阶段。基于"美的规律"的"自由建造",应当是衡量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的公正性尺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文化 ,大在众生、万物 ;伟大的中华文化精神 ,是“民胞物与”。中华文化有两大主脉 :一是仁义道德 ,一是才情灵智 ,是“情”和“理”的并列分流 ,其深层实质 ,同乎一源 ,而又朝宗归海。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民族旅游性格与其他民族的旅游性格有很大差异,传统文化对于本民族的旅游性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古代华夏文明是以农业文化为主,由于长期的农业经济影响,积淀了深厚的农业文化传统,也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心态,归结起来,主要是中稳求实、持贵中和,这种文化形成静态旅游;以家庭为主,用血缘远近划分亲疏,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影响外出旅游;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文化对旅游产生影响,表现为在旅游中喜欢人文景观,厌探秘大自然的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新儒家是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为接续儒家学说道统、回应西方文化挑战而产生的东方文化意识流派。其代表人物在科学与民主强烈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浪潮下 ,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做出了独特而又深邃的诠释 ,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体用观”。这种“体用观”因其明显失衡而多遭非难 ,但亦因其丰富而瑰丽的人文思致而倍受学界瞩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人生问题,具体说是在"天人合一"立场上人的价值选择问题。以"法天象地"为自我安放起点,先民找到了"天人相通"的可能性路径,这就是"天道"的"生生之德"及以此为基础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天人合一"因此获得了仁爱道德的伦理意义。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特质及其蕴含的"主客统一"的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在文化源头上获得了内在的和谐关系。这种智慧虽产生于农业文明,却能为现代社会的环境伦理提供合理视域。  相似文献   

15.
洪长晖  罗妍 《南都学坛》2013,33(1):104-109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形成了自身得以绵延的传统。这种传统主要在儒家文化,特别是以人为圆心,向外扩展延伸的诸关系中获得呈现和凝聚。主要包括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外在)的关系。内省的特质使儒家思想在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上,构建了生存于社会中的人所要努力的目标,同时它也是整个社会氛围对个体的角色期待,这种理想人格不仅作为一种人生指向发挥着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还进一步塑造了现实人格,也不可避免地对人的自我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和钳制。平等原则、理性原则、人道原则是中华传统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事相通、相类或统一,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仁爱、良知与中和观念,彰显出中华传统处理以人为圆心向外扩展的诸多关系的独特东方智慧,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道家文化的最高思维范畴就是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基本法则.道家文化的现代价值是:直觉超越的现代抽象思维价值,无为而治的现代社会政治价值,为而不争的现代道德文明价值,贵生素朴的现代科技文艺价值,天人合一的现代可持续发展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生态危机不能简单地归为文化危机,因为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可分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自工业革命以来,文化的发展一直就表现为重科学而轻人文,随着人文文化的日益边缘化,相伴随的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恶化,所以生态危机实质上更应该是人文危机,从这个意义而言,文化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由此而言,解决生态危机的文化路径也就是构建新的文化:生态文化,一种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文化,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追溯中国儒道墨文化源流,梳理中国文化史,可以大致见出中国文化是从人性、人心出发,讲求自性修养的"将心比心"的道德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在于仁道。仁道由儒家哲学中仁的内涵,如克己、利他、取义诸精神,道家哲学"人之道"中仁的内涵,如谦退、无私、公平诸精神,墨子思想中仁的内涵,如"兼相爱,交相利"精神共同建构而成。中国历史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中合理的因素,作为一种普世价值,对于中国及世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为当代文化核心价值观探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天人互动和谐"三个层面的现代含义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与互动性,充分认识人-技术-生物圈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天人互动和谐"的基本要求;中国现代化蓝图从根本上体现了"天人互动和谐"的现代理念,本质上表明了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与"天人互动和谐"的内在一致性;科学把握"天人互动和谐"的实践观,将尊重自然与人类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中国现代化和谐建设与实现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与保障.  相似文献   

20.
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对于人性与德性的内涵界定有所不同,但是,在人性与德性的关系上,他们的认识是一致的,都认为人性与德性是统一的。双方的人性与德性结构特色最能显示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思孟学派的人性论继孔子而来,其人性与德性结构恰似一个突出球心的混合网状的球体,显示出中国天人合一、强调德性的文化特色;亚里士多德的人性与德性结构恰似一个突出锥顶、层级分明的锥体,显示出西方二元相分、注重理性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