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尊“他”重“异”--中国近现代翻译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人类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和意图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自我”与“他者”两种文化的交际行为,复杂的翻译行为需要翻译伦理的规范和约束。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历史阶段的翻译实践所折射出来的翻译伦理观念——尊“他”重“异”,即:尊重他者,重视“异化”,并提出当代翻译伦理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唐诗英译的对比分析基础上,讨论了文学翻译活动中的言意矛盾,以及在意向言的转化过程中与译语言说策略相关的三方面问题(1)体现原语文化规范的语言结构和制约言语活动的话语形态;(2)原语文本中意向性关联物的有限性;(3)原语文本结构的非连续性或空缺.  相似文献   

3.
本雅明的作品《译者的任务》(1923年)被认为是西方解构主义思想的发轫之作。本文从解读本雅明论翻译的作品《译者的任务》(1923年)来探寻他的语言观和翻译观,并指出本雅明论翻译是在语言哲学的框架下,探讨翻译的可译性,翻译的语言和语言的翻译。《译者的任务》看起来像是讨论翻译的问题,实际上是讨论语言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劳瑞·张伯伦在《性别与翻译的隐喻含义》一文中,一反传统翻译的被动、消极的“忠实”原则,揭示了翻译研究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本文旨在通过评介劳瑞·张伯伦的《性别与翻译的隐喻含义》来分析女权主义翻译理论,探讨其贡献以及尚待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5.
翻译研究不仅要作语言表层结构的对比分析,更应该对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审美习惯上的差异作深层探讨,以从根本上解决翻译中如何处理两种语言的差异问题。笔者正是基于这一主旨对《大学英语(修订本)》教师用书中的若干误译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和深层论述,以期达到促进翻译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霍克思英译的《红楼梦》(前八十回)艺术成就很高,引发了很多研究。范圣宇的英文新著《译者的风月宝鉴:曹雪芹的〈红楼梦〉与霍克思的〈石头记〉》旨在考察霍译艺术胜境的生成基础(译者的汉学素养与版本校勘)、具体表现(翻译中的音、形与风格、玩趣与想象以及对西方文学经典的引用)和生成过程(基于翻译手稿等一手文献的翻译修改),挖掘霍译本身的艺术与审美价值。作者在书中论及或躬行的很多理念与方法颇有启发价值,如翻译生成研究、以经译经的理念、翻译游戏观等。作者长期沉浸在霍译《红楼梦》的艺术世界里,通过反复的译文细读以及对霍克思翻译手稿、翻译笔记等一手文献的通读,再加上校勘霍译《红楼梦》汉英对照版的经历,造就了一部不可多得的《红楼梦》翻译研究专著。  相似文献   

7.
“忠实”是翻译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这应用于诗歌翻译 ,就应在译文中忠实地再现原文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以此为标准 ,本文将比较陆游名词《钗头凤》的两种译文。从而证明诗歌翻译虽不易 ,但的确可以产生好的译作。  相似文献   

8.
译诗难,翻译中国诗词尤其难,因为诗词不仅具备一般文体的要素,还兼备意象和音韵等特色。译诗词时,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意美和形美,又要忠实于原文的音美。通过对陆游词《钗头凤》两种译文的对比,分析它们在内容意义的信实方面和语言形式、节奏、表达方面的长短,再现了汉语诗词英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9.
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问题最早由英国学者彼特·纽马克于1976年在《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首次提及。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问题也引起了不少国内学者的关注。国内学者对于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的定义、出现的原因及相应的规避方法提出了不少的看法。大多数学者对于造成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的原因都是从文化、语言等差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少的规避或补偿方法。  相似文献   

10.
研究者们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理解历来存在很多分歧,而准确的翻译是准确的理解的前提。本文探讨了《诗学》中taxis(秩序)、hamartia(过失)、toioyt仭npath叆mat嵀n(这些情绪)等关键词语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一位翻译理论家《苍蝇王》译文选段的评论与改译说明,认为翻译理论对翻译只起导向作用,并不能帮助译者解决翻译中的具体问题,甚至翻译理论并不一定能使翻译理论家识别译文的优劣。拿出好译作,重要的在于译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根底与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学翻译中的方言理解与翻译为切入点,以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的中篇小说《鸡窝洼人家》的英译文中的错译、误译和漏译为例,阐述了在文学翻译中,正确理解作家作品中所用方言的重要性,并首次提出了陕西作家作品英译时对陕西方言的理解和翻译时应注意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庄子》的术语翻译问题进行概述,对具体术语翻译的基本问题作出分析,探究基本翻译方法在《庄子》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译界有关翻译原则的论争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谁也说服不了谁.论争本身是好的,但因留下的"悬案"太多而造成"核心"理论的相对不足.而这种不足,导致有的学者对翻译学的建设失去信心,也从一定意义上影响了翻译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翻译及翻译原则的发展进程进行粗略回顾,从句法结构,语义内容和语用语境的角度来阐释翻译的核心问题--对等,得出结论是对等的取得是译者的最高理想,对等原则是翻译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15.
《论语》翻译研究是中国典籍翻译问题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有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现实语境和学术语境的双重变革影响下,当代《论语》翻译研究已然超越了如何译好《论语》这一朴素的主题,发展成为以经典的跨语际诠释为核心的、融合多元学术进路的问题平台。《论语》作为"开放的文本"在诠释过程中不断被重构,其翻译问题有着深刻的诠释学学理基础。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分别为《论语》翻译研究开创了以共时性、描述性和语篇性为特征的语言学进路,和以历时性为特征、高度关注翻译的文化塑造力量所牵涉的话语、权力、政治等问题的文化研究进路。本文借助"首届《论语》翻译研讨会"所汇集的成果,较为全面地论述这一平台在当代呈现的问题方式和理论图景。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全面地研究《天演论》的翻译,从德国翻译目的论这一全新的视角出发重释了《天演论》的翻译,结果表明:严复翻译此书的目的是思想启蒙.保种自强.救亡图存,为此他采用了达旨、增删、换例、加按语等翻译方法以及古雅的文体,从而印证了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并为当今翻译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7.
金岳霖在其哲学代表作《知识论》中,设专题讨论了语言和翻译问题,从哲学家的视角开创性提出了译意和译味的概念,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翻译思维范式。通过分析译意和译味的哲学基础,系统梳理了金岳霖翻译思想,并对其思想中有关文学作品可译性限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纯批》)是康德最重要的著作,我国哲学界历来重视对它的研究,迄今已翻译出版了六个中文译本。事实上,在翻译和研究《纯批》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果不对这些问题及时加以澄清,对康德哲学的研究从总体上就难以深入下去。这篇论文探讨了《纯批》目录翻译、知识与信仰关系、纯粹的先天判断、时间和空间的性质、"哥白尼革命"的实质、自然辩证法等六个重要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独立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创新”宜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应鼓励不同的个体在其研究领域内力所能及地做出自己的创新成果。就译事而言,主张“敢为人先”,即敢地译他人所未译,敢于译他人所不译,敢于译他人所劣译。为说明此观点,例举并分析了一定数量的广告口号,文章标题,名言隽语及商店名称等实际翻译。  相似文献   

20.
以《大地》三部曲中文版为例,探讨西人撰写的中国作品中人物话语的翻译问题。翻译不仅要译文正确,还要反映出作品中语者的社会地方特征和时代风貌,以达到真正的“信”。这是翻译的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