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又一个民族在他们形成、发展或者走向哀亡的过程中,在与其他民族发生各种关系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扩展或者更换自己的活动领域,进行或大或小的迁徙流动。这种民族的迁徙流动,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原因。它随着民族关系和客观形势的变化,几度形成高潮,每一次民族大迁徙的高潮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民族的大融合。正是在这种各民族的不断迁徙流动中,中华民族成长壮大起来,民族间构成了大分散、小集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流动,不论何种  相似文献   

2.
追溯拉祜族跨境迁徙历史,主要有三次大规模从中国向境外的迁徙活动,其中有两次直接受宗教因素的影响。在缅甸生活的拉祜族向泰国的迁徙,也明显受到宗教力量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宗教交流依然是中、缅、泰拉祜族跨境互动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中、泰之间的拉祜族因亲缘关系和贸易而关系交流互动的几乎没有,惟一呈现出来的是基督教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宗教因素之所以如此深远地影响着拉祜族跨境流动,与拉祜族整个族群社会的发展进程缓慢和个体力量薄弱有关。宗教介入拉祜族社会之后,很快产生出集体意识,对个体形成庇护关系,促进了族群的社会整合。从逃避战争追随宗教领袖的迁徙到受宗教团体影响的族群跨境迁徙和互动,反映了拉祜族个体对集体或组织化力量强烈依赖的主观期待性和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高志英 《学术探索》2007,1(3):117-121
历史上,长期的迁徙生活使傈僳族的生存环境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从甘青高原沿"藏彝走廊"到川、藏、滇交界地带,又从金沙江河谷迁移到澜沧江,进而到怒江流域,直至东南亚一带。人是文化的载体,人的流动即是文化的流动。由于频繁的战争和游耕经济生活所导致的迁徙使傈僳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其民族文化就一直在流动中断层、积累、沉淀和延续,又在流动中包容、吸纳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由此使自身文化发生嬗变。本文主要以历史人类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探讨傈僳族的迁徙历史对其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即这种高山深谷间的长期迁徙,使傈僳族的传统文化成为不断流动着的文化,由此所引起的文化的封闭而又多元又成为傈僳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4.
赫哲族曾是一个不断迁徙流动的民族,生活在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范围内。在其迁徙过程中,来自不同民族的"外来移民"受政治、经济及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而进入赫哲族聚居区与赫哲族共同的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国际流动,也叫做劳动力国际化,它的含义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各国间开始了大规模的流动。这种流动有别于历史上由于战争时期和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口迁徙。其基本特征,是带有商业色彩,并受市场法则的支配。中国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历史,虽从汉代就已开始,清代(前清)又有较大的发展。但劳动力国际流动形成潮流,乃至成为一种制度,则始于近代的洋务运动。一、洋务运动中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历史动因自19世纪60年代起到9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亦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的兴起和发展,中国破除了天朝大国的梦幻,进入世界国…  相似文献   

6.
哈尼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越南哈尼族的历史传说、族源、族称、迁徙和父子连名谱系等内容表明他们和我国哈尼族同源,而且是并从中国云南南部和老挝西北部迁徙过去的。最早的迁徙发生在公元8世纪以前,最晚的迁居一直持续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由于这种不断的迁徙,最终形成了越南哈尼族现在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7.
我国宪法应恢复迁徙自由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我国1954 年宪法曾明确规定公民的迁徙自由,但由于各种原因,后来的三部宪法均未再规定迁徙自由。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宪法恢复迁徙自由势在必行。作者认为,确认和保障迁徙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既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别,同时对维护社会稳定也是利大于弊。所以,我国宪法应尽早恢复迁徙自由,并以此为指导思想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政治、地理、经济、人文背景等方面探讨了巴蜀文化的特征和人才兴盛的原因.巴蜀地区自汉文翁兴办教育以来,教育和科技一直处于较为领先的有利形势.巴蜀地处西南边陲的盆地之中,当然有封闭保守的弊端,却也因此而较少受中原逐鹿、干戈扰攘的冲击,社会较为稳定,经济也颇繁荣,是人才生长较良好的条件.此外,四川人口流动性强,迁徙特征明显,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并带来了外地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村婚姻流动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流动是指社会人口因通婚而在社会阶层和社会空间中移动的现象。婚姻流动是社会流动的形式之一,在我国农村,婚姻流动还是一种主要的人口流动方式,其影响远远超过了移民等其它人口流动方式。农民以通婚为途径迁居他乡形成了农村中持续不断的人口流动,这种流动客观上对农村各地社区间的成年人口性比例起着自发的调节作用;主观上则反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的大学校园文化李学丽蓝海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这种社会体制的转型,必将超越经济,波及到政治、文化等领域,而作为一种区域性社会亚文化的大学校园文化,将对这种社会转型作出颇为强烈的反映。由于这里人才济济,知识密集,是专门从事...  相似文献   

11.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迁徙成为新时期人口流动的主体,而打工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基本的生存方式和劳动形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给务工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东部地区特别是城市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困惑和冲突。客观地看待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徙,充分利用这部分劳动力资源,协调好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的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的特点及影响·伍晓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在经过秦汉400多年统一之后出现的又一次动荡、战乱和分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社会人口大量频繁地迁徙,而迁徙的主要和基本的形式是民族迁徙。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民族迁徙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迁...  相似文献   

13.
和以往朝代民族迁徙相比,清代新疆民族迁徙规模更大,分布范围更广,民族成分更多,跨国民族开始出现,这主要与清廷的治新政策、战乱、灾荒等因素密切相关。清代新疆的民族迁徙在巩固西北边防、抵御沙俄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有着积极的贡献,这种不同民族人口的迁徙与流动,不仅使新疆的民族成分增加、近代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同时加强了新疆各族人民间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各民族间文化的互动与交融。  相似文献   

14.
家庭因素对流动儿童社会发展性的阻碍分析 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因素对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力有极大的影响.尽管多数流动人口举家迁徙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给子女提供更好的物质和资源条件,然而鉴于流动儿童家庭本身存在一些特性问题,如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家庭人口多、体力劳动率高等情况,他们难以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资源,从而使流动儿童对城市社会产生不适应现象,主要家庭因素如下.  相似文献   

15.
社会建构论认为,现实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人们往往对现实形成一定的知识(包括观念和信念),并借助常人的日常实践而把这种知识外化为现实("知识建构现实")。另一方面,人们所拥有的知识,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知识的社会建构")。所以,知识往往是共享的知识。这样一种以共享知识来建构现实的观点,可以叫作"知识同义建构论"。但"知识同义建构论"难以解释在自上而下的动员型体制中,同一种话语和概念在不同的人那里被赋予不同含义的现象。"知识异义建构论"则为这种现象提供了分析的视角与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关于粤北瑶族的来源问题,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于1963年编印的《广东瑶族社会历史情况》一书认为粤北的瑶族,并不是本地的土著,而是在隋、唐之际由于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才从武陵、五溪迁移到湘、桂、粵的三省边境的。“到了宋代,这个聚居中心又被攻击。在历代统治阶级不断追迫之下,瑶族长期迁徙流浪,星散各地。在明、清时,翻阅广东县志,在西江流域一带,每县均有一二至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时代将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像工业经济时代依赖于能源一样,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一旦知识的创新中断,社会经济就会像工业经济时代被切断了能源一样而陷入瘫痪。知识经济的这种特点把人类的社会生存、经济生活从对自然资源依赖转向了对人类自身素质的依赖。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创新的能力?我们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由于教育与知识创新的密切联系,就使得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临着深刻的历史性的变革。这种变化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8.
海阳嘴子前春秋墓出土了一件典型的河南淮阳陈国铜器。 70年代以来 ,豫南、鄂北诸国铜器不断在山东出土 ,而山东铜器又在湖北有所发现。这些铜器的传播与嫁女、迁徙和馈赠都没有关联 ,根据铜器年代和出土地点可以判定是齐桓公伐楚造成了这种同一时期铜器双向流动的现象。海阳嘴子前属于莱国墓地 ,文献中没有莱国参加伐楚的记载 ,应据考古发现补充经籍阙佚。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我国社会成员中从事第二职业的队伍迅速扩大,几乎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系统.我国职业领域中的社会流动现象,已成为由于改革开放而必然引起的一种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生产力解放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现象.当前从社会学角度考虑、认识、分析这种社会流动现象的类型、特点和作用,对促进我国的繁荣与稳定,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实现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哈尼族的迁徙与社会发展──哈尼族迁徙史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尼阿培聪坡坡》是流传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的一部长达5600行的哈尼族迁徒史诗。它详尽地记述了哈尼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艰难曲折,从遥远北方向南迁徙的事迹。这部史诗是研究哈尼族历史、族源、族性、风俗演变、社会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研究,作者认为,这部史诗不仅是一部哈尼族的迁徒史,而且是一部形象生动、脉胳清晰的哈尼族社会发展史。由于哈尼族社会是在长期迁徒流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其社会发展的轨迹和社会文化的形成都具特殊性。其突出表现为,(一)社会进程的周期性失衡;(二)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