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定简《论语》虽已残损,但它是目前所见最早《论语》版本,以之与其他版本《论语》作语气词异文比较研究,可以揭示《论语》语气词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分布特点,并修正相关研究结论。从定简到其他版本,《论语》部分语气词发生了从单音节到复音节的明显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传抄、方言、时代等因素,吟诵是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颜氏家训》中的语气词乎作了静态描写,并将其与《论语》、《孟子》、《搜神记》、《世说新语》等著作中的语气词乎作动态比较,认为中古语气词乎的用法基本与上古相同,主要表示反诘语气、疑问语气,只是使用频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而"有代词、连词、语气词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除单独"而"字作句末语气词外,"而"还可以与其他词组成语气词。连词"而"能够连接词与词、连接词与短语、连接短语与短语、连接小句等四类语法功能;同时它可以表达并列、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情状、转折、强调、目的等九种语法意义。《论语》中已出现表示时间先后的"而"字词组及表转折的连词"然而"。本应是连词的"而"被曲解成其他词。  相似文献   

4.
根据传统的说法,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一直到《切韵》时代都分为两类,喻母三等归匣母,喻母四等归定母(有人认为喻母四等与定母相近但并不归定)。近来有的学者提出了"古以母读同晓匣母,并非后来有的方言现象"这一论点,并以《论语》、《诗经》等文献中"乎"与"与"作疑问语气词时语法意义相通这一语言现象"作为古以母读同晓匣母"的一个证据。本文针对这一观点,对《论语》中"乎"与"与"的用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论语》中"乎"与"与"作疑问语气词时语法意义相通这一语言现象不能成为"古以母读同晓匣母"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论语》里的“而”的词性、词义及其语法功能作了统计与分析。说明《论语》里的“而”具有多种词性和词义,它是从表实逐渐虚化;它作为语气词的作用已相当灵活多样;它联结语言单位的功能代表了“而”在整个古汉语中的基本功能;作为连词的“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符号,只要看它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可对“而”作正确的判断。《论语》基本反映了古汉语中“而”的全貌。  相似文献   

6.
“也”作为语气词在《论语》中用得较普遍。从句尾的“也”和句中的“也”两个方面较全面地分析了它在各种句子中的用法及作用。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众多的各类句尾语气词究竟是原诗中固有的。还是被后人所掺人的?本文从“歌的本质是抒情的,句子末尾加语气词是原始诗歌的主要形式”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分析了《诗经》、先秦民谣逸诗和《楚辞》利用句尾语气词以构成歌辞的节奏和拖腔的特点,并进一步论证了这种句末带语气词的歌辞形式,是从《诗经》到《楚辞》整个先秦时期诗歌独具的语言特征,而这种特征正是上述原始诗歌主要形式的一种残迹。据此,本文认为:《诗经》中大量句尾语气词是原诗所固有的,所谓“掺入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众多的各类句尾语气词究竟是原诗中固有的,还是被后人所掺入的?本文从“歌的本质是抒情的,句子末尾加语气词是原始诗歌的主要形式”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分析了《诗经》、先秦民谣逸诗和《楚辞》利用句尾语气词以构成歌辞的节奏和拖腔的特点,并进一步论证了这种句未带语气词的歌辞形式,是从《诗经》到《楚辞》整个先秦时期诗歌独具的语言特征,而这种特征正是上述原始诗歌主要形式的一种残迹。据此,本文认为:《诗经》中大量句尾语气词是原诗所固有的,所谓“掺入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典籍之一。汉至明清,专注《论语》的著述代不乏见,其声名彰显、影响深远者,就有魏何晏《论语集解》、宋邢昺《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近现代以来的程树德《论语集释》、杨树达《论语疏证》、杨伯峻《论语译注》等,也学界公认的佳作。这些著作涉及了《论语》的文本校勘、名物研析、史实考证、文字训诂及译释等诸多方面,均属于《论语》基础性研究的范畴。这些著作具有深厚的学  相似文献   

10.
《论语》的历史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汉代以后儒家集团的经中之经,《论语》在汉代以前并不享有权威地位,《论语》在流传中经过不断修订。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上半叶,西方哲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语言学转向”的革命,一改以往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倾向,对语言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本身是一部孔子和弟子的言谈录,其章节无逻辑顺序,词语意义丛生,具有理解和阐释的多重性。文章借用西方哲学家的语言分析方法对《论语》语言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2.
为使学界重新认识《庄子》和《论语》的关系,从叙事学的角度研究《庄子》重言和《论语》的关系,发现《庄子·大宗师》篇中子贡助理子桑户丧事和《庄子·天地》篇中的子贡遇汉阴老人两则重言在叙事上对《论语·微子》篇中子路问津和子路遇荷榛丈人两则故事存在模仿的倾向。同时指出《庄子》重言在叙事模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造和扩充,从而超越了《论语》。  相似文献   

13.
从《大宗师》和《天地》中两则重言对《论语.微子》的叙事模仿可以看出,《庄子》部分重言在叙述视角、叙述者类型、叙述情节、叙述人物、叙述结构上对《论语》叙事进行了有意的模仿,但《庄子》重言在对《论语》叙事模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造和扩充,从而超越了《论语》叙事。  相似文献   

14.
《论语》缺乏统一编辑体例,但其中也有整饬规范、法度谨严的部分,呈现出“连属原则”,即两个以上的章节之间存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关联。依辨识度的高低,这一原则可分为核心词相同、主题类聚、对照互补三种表现形态。通过这一原则,可以对《论语》进行文字考订、错简判别;可以全面、深入、确切地理解《论语》的疑难语句;可以对某些章节重出现象加以新的解释。连属原则使《论语》符合记忆规律,适合记诵,便于流布传承,而其体现的观念性特点,还可纳入古代儒家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5.
《论语》意义生成与阐释范式的流变密切相关。学术思潮的更迭,形成不同的理论眼光,阐释范式也随之变迁。由古文经学之考据训诂到玄学义理,由援释入儒到理学识断,由自家心得再变为精审考据,由今文经学之微言大义到援引现代学术思想释经,在不同阐释范式的作用下,《论语》的意义疆界得以不断拓展。不同时代的意义阐释,建立起《论语》的意义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历史关联,赋予《论语》对当下社会的话语权。由此,《论语》的经典地位被逐渐建构起来。  相似文献   

16.
读《论语》偶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论语》所言之部分章节,或考据其字句,或阐释其义理,既求之于古,亦通之于今;既求之于大义,亦协之于常情,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7.
洪兴祖《论语说》是宋代重要的经学著作,惜乎不传。《洪兴祖〈论语说〉辑佚》一文据《论语集注》、《论语大全》辑佚二十五条,亦间有疏误。今补充《辑佚》漏引二书之2条,并据《论语或问》补17条、据《四书通》补13条、据《论语集说》及《经典稽疑》补4条,共增补36条。另将《或问》、《四书通》所同于《大全》者进行比较,纠讹正误,以显《论语说》之原貌。据此可窥洪氏论语学考证精详、说理透彻之特点。  相似文献   

18.
历代注家对〈论语·颜渊〉篇"片言可以折狱,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一章的注释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孔子美子路可以只凭单方面的言辞断案,因为子路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2.孔子美子路三言两语就可以断清一个案子,"子路无宿诺"应另作一章,与前文没有关联.3.孔子美子路笃信不欺,只听子路单方面的言辞就可以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大多数注家都倾向于第一种理解.由于只听单方面的言辞就断案,这实在不合常理,因此也引来很多质疑.通读〈论语〉全书,结合历史事实,第三种注解更为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19.
《论语》诞生于孔门弟子授徒的需要,开始编纂在孔子逝世二十多年后,主要反映孔子教弟子怎样做人的教育思想。孔子生前弟子各有所记,多为心记而很少笔记。《论语》记录孔子言行,是有所侧重而非有闻必录,大致遵循了真实性、典型性、精练性、采用雅言、不与六艺重复、不与《六经》重复等基本原则。《论语》编纂过程可分为弟子分别搜集、合作汇编、成书定稿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领纂者为仲弓、子游、子夏、有若、曾参、子张等人,其中子夏、曾参在接近完成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三阶段成书者是以有子、曾子门人为主的再传弟子,再传弟子对其师领纂的未定稿有敬畏心理,虽重复章节也未予删改。  相似文献   

20.
复叠辞格包括复辞和叠字两种基本形式。《论语》中的复辞主要有三类:借用判断词;抽换词面;使用通假字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叠字主要有词的叠加和句子的叠加两类。在《论语》中,复辞主要用于说理,叠字主要用于描摹情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