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实践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两个时期,这种民主实践从两个层面开展,从而表现出与统一战线相互联系的特殊性,提供了中国特色民主发展道路的基本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巩固新生的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其中根据地人权法律保障实践是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探索中的重要内容。回顾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权法律保障实践的历史,将有肋于我们在新的世纪,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人权法律保障完善、法律制度健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3.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造。其特点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两个历史时期;内部存在着广泛的政治联盟;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提法上比较科学。这些特点表明,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4.
刘务勇博士的学术专著《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制度经济分析》(2010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对当代中国政治改革进行研究的一部学术力作,是作者长期思考和系统研究的成果。作者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利益多元化为历史背景,以宏观视野对当代中国  相似文献   

5.
一部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评《中国土地制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殷继海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年推出的《迎接21世纪丛书》中,青年经济学者李文撰写的《中国土地制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作者是不动产经济学方面的专家,此前已发表过《房...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吉林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刘会军教授的访谈内容,刘会军教授专攻中国现代史,尤其擅长中国现代政治史、选举制度史。刘教授首先谈到了其学术研究的师承源流,阐述了学术研究的兴趣提出和学术理路。刘教授还就现代选举制度研究状况进行了多角度的评介,指出了这项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也对继续进行这一研究做出了展望。同时,刘教授还对青年学子如何学好中国近现代史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两个主体力量的探索。一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群体,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指导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层面探索。一是李达、郭沫若、瞿秋白、艾思奇、吕振羽、翦伯赞、鲁迅、周扬、胡风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建构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体系的学术层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选举与民主:制度设计的工程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旨在对国际上选举制度设计的宪政工程学进行考察和总结,并以此为基点探讨选举和民主的因果关系。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础工程在于选举,不同的选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对于民主制度及政党制度具有关键性影响,对选举过程的战略管理也是达成有序民主的重要变量。国际上的大量研究已经揭示出了其中的一些内在逻辑和规律,如"迪韦尔热定律"及其后续研究、分裂社会的选举制度设计研究、民主化过程中的选举管理研究等,本文对此分别进行论证和分析,从而揭示选举制度与选举管理对于民主转型和巩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代人民调解制度产生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并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新中国的成立而日渐成熟。另一方面,现代人民调解制度又建立在古代传统的法律文化之中,是对古代传统调解制度加以继承与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胡绳认为,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史研究的重要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要充分论证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性。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史一定要把中国近代社会作为重要历史背景,党史研究必须要注意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全局。提出要以现代化为线索来编写建国前历史的新框架,要重视对中间势力的研究,拓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研究的领域。提出了可资利用的党史研究的方法,为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诗经》的历史地理学价值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蕴涵有丰富的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历史地理学内容 ,其中涉及到当代历史地理学的诸多学科领域。在历史地名学 ,历史自然地理学如地貌、水文、植被和动物、气候 ,历史人文地理学如国土结构、生产配制、民族分布、水陆交通、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诗经》 ,对于全面深入认识先秦时期的地理环境及建构起日臻缜密和完善的先秦历史地理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历史哲学是超越客观历史经验的 ,对历史的一种哲理和理性的思考。中国的历史哲学思想在史学伊始之初便产生了。人们对远古洪荒时代的记忆 ,几乎都是通过神话传说反映出来的。而神话传说本身就包含着神意的历史观。神意史观毕竟是一种肤浅的、非理性的历史本体论。到西周时 ,神意史观逐渐让位于人本史观 ,历史哲学思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最迟到《春秋》问世时 ,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单个历史事件或人物之间的联系性 ,因而将它们发放到一个大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先秦的历史哲学思想至此已经明显地显露了出来。从先秦的历史哲学思想中 ,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痕迹———重人伦、重道德、重现世。神意史观虽然存在 ,但在历史哲学思想中占的比重很轻 ,其他的 ,不是以“人”为中心 ,便是以人的伦理道德为重。这种传统思想对历史哲学的渗透 ,一方面形成了它与众不同的特点 ,另一方面又遏制了它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使历史哲学思想在中国很难形成系统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文学从“新现实主义”回归 ,到文学走向“边缘化” ,到“私人化”、“身体化”写作 ,历史理性和人文精神双重地缺失了。通过对这种缺失的历史轨迹和原因进行考察 ,我们提出重构的可能 :即历史理性要有人文的维度 ,人文关怀要有历史的维度。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英国历史小说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小说是英国文学的一个重要门类,它萌芽于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时期,在19世纪迎来了它的辉煌时代.以人物与历史的关系为主线,19世纪英国历史小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世界中,历史总是制约着人物的命运;维多利亚早期历史小说中的人物试图摆脱历史羁绊,独立演绎自身命运;维多利亚中晚期的历史小说中,"历史"开始被人物支配,它渗入人物内心的探索历程,成为个人精神结构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战国秦汉之际是中国古代国家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战国时期的列国及秦汉国家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经济方面的立法尤为关键。这方面的成就不仅为传世文献所记载,在出土的秦汉法律文献中也有丰富的史料,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财政管理方面的法规都有所建树,表现了战国秦汉之际国家较为成熟的经济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6.
新历史小说以实验文本的形式走上当代文坛,繁荣一时,但至今为止还是一个含混的概念,从历史题材、历史视角、历史意识三个角度入手,尝试澄清它与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小说和传统历史小说的区别以及“新”之所在,为它的存在提供理由与合法性依据,并对简单地将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理论对应阐释的状况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17.
在口头传说历史时期,历史知识的传播经历了主体与受体角色的变化。最初,部落首领是历史知识的拥有者,进入阶级社会后,历史知识的传播只在统治阶层进行,历史知识更多的是作为朝堂上君臣之间对国家治理方针讨论的借鉴。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对历史知识传播的导向有最高决定权,于是在历史知识传播的链条中,接受者的价值判断决定了传播者的选择范围,中国传统史学的政治化即导源于此。  相似文献   

18.
在新近出土的战国文献中,清华简《系年》是一部具有高度人文理性倾向的史学作品。它的历史叙事,完全以人事活动为中心,克服了早期史学作品中神话传说与人事活动相互混杂的缺陷。它的叙事选材,克服了早期宗教巫术之神秘主义的影响,相比于《左传》,其理性主义色彩更加突出。它的历史思想,克服了“天命”观念的影响,展现出清晰的人文理性的历史逻辑。《系年》的人文史观,代表了轴心时期中国史学发展的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唐五代宋初敦煌婚龄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唐五代宋初婚龄问题,传世文献中的直接记载较少,但卷帙丰富的敦煌社会经济文书、文学作品、变文等资 料中则有不少间接的,而又是第一手的史料,由此反映了我国中古时代婚姻制度、婚嫁文化及其相关的社风民习等方面的真 情实况。本文梳理有关材料,对于唐五代宋初敦煌婚龄作了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基本历程与历史性巨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年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基本历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要通过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转化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