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朱沁夫 《云梦学刊》2003,24(5):42-45
可持续发展与政治经济学的结合点是确立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政治经济学中地位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当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要求,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应当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基本前提的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可以在政治经济学的最基础、最核心的理论上与政治经济学结合,即从劳动二重性理论、商品二重性理论上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发现并论证的.以劳动二重性为依据,马克思在扬弃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观点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全部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和枢纽,是坚持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一环.  相似文献   

3.
政治经济学中劳资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资为本"和"以劳为本"两种视角,前者以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代表,后者则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思想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资关系决定了中国劳资矛盾的特殊性,它要求中国劳资关系问题的研究应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坚持以劳方为主体,以劳动社会主义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劳动者的利益在于劳动"这一核心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的研究主张。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生产关系中最基础的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构建了基本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分析的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从基本生产关系层面上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理论问题,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化的经济规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在学科思想上需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系统化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重大理论问题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大任务。其次,在研究问题时要直面现实。问题导向一直是经济学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方向。政治经济学在近几十年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政治经济学现有的研究框架还不能充分容纳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最后,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学科认知,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涵,继承和延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关注和适当吸收西方经济学(包括新制度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等“非主流经济学”各流派)、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想、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来推动学科的开放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表明,只有不断打破陈旧的传统观念,提出新的思想,才能使政治经济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英国古典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在于突破了重商主义关于流通领域创造财富的陈旧观念,确立了生产领域创造财富的新的观念;古典经济学派的优秀代表李嘉图由于克服了前辈亚当·斯密关于“购买劳动论”和“收入构成论”的教条,坚持了耗费劳动形成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学术传统与主要理论流派假设局限性的基础上,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下为公""大道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思想与伦理意识引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假设设定与分析框架,在学术界首先提出公共天下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概念并据此构建一个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学术流派,作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拓展和创新。公共天下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人类成员共同体假设、人类成员分布理性假设、人类成员善恶概率分布假设和国际社会准政府状态假设作为立论基础,从全球、区域、国家的综合横向和跨层面的纵向角度研究天下人及其构成的以国家为主要代表的社会行为体的经济资源配置与政治权力竞争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规律、影响及治理问题。在基本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建构和解释体系完善则是公共天下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王国平 《社会科学》2001,2(6):19-22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以为 ,科学地把握这一思想至少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深刻思考 ,形成六大观念。第一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执政党建设中的运用 ,这表明把握其思想首先必须具有科学发展的观念。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等均为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之精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项新的重大的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这一理论在市场经济问题上实现了三个突破和三个创新:一是突破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传统观点,提出了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手段,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观点;二是突破了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做出了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矛盾的论断;三是突破了把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对立起来传统观点,阐明了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才更能解放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特别是第三部分“思想理论工作的任务”中,站在国家民族与全党命运前途的高度,总结了思想理论工作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今后理论创新发展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工作在全党全国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心任务,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方法。以这篇讲话为代表,辅之以其后的补充与完善,形成了邓小平关于新时期我国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基本理论,是指导社科理论研究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相似文献   

10.
“商品生产永恒”命题的基本涵意是:商品生产方式伴随人类社会经济的始终。“商品生产永恒”命题的意义在于:1.修改传统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界说;2.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3.重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推进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1.
时代、语境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到马克思(retum to Marx)、后马克思(post)、马克思之后(after)及超越马克思(beyond)是当下涉及到马克思的不同话题,这些不同话题从不同角度激发起人们重读马克思和再思考马克思的热情.这一趋势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变迁,并且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话题,广泛地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领域.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论,也是这些不同时代坐标下的马克思研究所难以回避的话题,一方面它涉及的仍然是方法论或存在论意义上的分歧(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不同思维方式带来的纷争(马克思学者之间);另一方面,由于时代变迁而带来的语境转换,这些话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结构变化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朱文 《学术探索》2014,(5):142-146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主要困境,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应该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哲学基础,从根源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基础。本文将从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的需要理论、马克思关于真理的学说及马克思关于矛盾特殊性的学说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3.
西方经济学把价值混同于使用价值,从货币出发去理解价值,把生产要素当作价值的源泉,形成了要素价值论。就价值的源泉而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更科学和客观的。在西方经济学中,劳动和资本仅仅成了生产要素,这不仅消解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也导致西方经济学内部对资本定义的莫衰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避免了要素价值论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通过不同方法和途径的分析与论证,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动态演变趋势方面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但马克思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分配理论存在根本区别。古典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分配理论是按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分配的,并将资本主义当作自然的、永恒的生产关系。马克思经济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理论体系,因此,尽管马克思论证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动态的演变趋势与古典经济学一致,但是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造就了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平均利润率下降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  相似文献   

15.
施穆勒是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施穆勒纲领被视为融合理论与历史的方法论,但它只不过是用社会意识去理解社会存在,而不是用社会存在去理解社会意识的唯心主义方法论。门格尔与施穆勒之间的“方法论”之争是“两小儿辩日”式的争论。德国历史学派作为讲坛社会主义者曾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鄙视和批判,他们也对马克思进行了诬陷。今天一些人希望借鉴德国历史学派的主张,以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在这方面,德国历史学派也完败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真正把经济学变成历史科学的是马克思,而不是德国历史学派。  相似文献   

16.
研究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最重要的其实不在于他当时作出了什么具体结论,而在于他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的具体答案,只适用于特定的历史时代,它有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显得不切合实际,但科学的思维方法却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17.
刘华萍 《理论界》2014,(4):8-10
政治与哲学的张力问题是马克思政治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从对马克思所亲历的革命行动的探查来看,马克思从来没有参加过切切实实的工人运动、政治斗争,即使是在工人政治组织里面也从来没有取得过政治上的领导权,大多时候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也并不以马克思的理论设想为行动指南。为此,马克思与直接的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保持了适当的距离。另一方面,他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对政治与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总体来说,马克思对待政治与哲学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兴起和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政治哲学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兴起与发展以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及其受到的挑战为主导线索,中国社会现实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其理论指导。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与罗尔斯的政治哲学比较就成了国内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拟就国内既有研究做一粗略总结并由此展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对理解国家治理属性的本质、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结构、内涵、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现代西方形成的民主-专制体制论、法治-人治论、威权-民主政府优劣论、公民社会等所谓"普适"的理论不同,马克思以鲜明的阶级立场,提出了国家政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地位;市场模式中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主体;社会领域以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价值等,同时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式的条件性。马克思国家治理在中国的当代价值在于,国家治理应符合相应的社会性质,要注重甄别国家治理的职能属性,传承自身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