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人们在分析《雷雨》人物时习惯借用小说的形象分析法,忽视了"戏剧性"这一应有角度,从而在对剧  作人物和主题的解读上出现偏差。从戏剧冲突、戏剧情景、戏剧悬念、和戏剧场面四个方面分析,可以发现周萍才  是《雷雨》戏剧性营造的关键,而且惟有周萍才体现了剧作真正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繁漪是《雷雨》中作者满怀激情塑造的一个人物。对于这样一个雷雨式的人物,本文作者从她与周萍的关系和她的个性中解读出繁漪性格的另一方面:极端的自我主义!唯我主义!是《雷雨》悲剧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3.
一、《雷雨》的主要戏剧冲突《雷雨》的戏剧冲突复杂多样,究竟哪组矛盾是主要戏剧冲突,历来众说纷纭。一种意见认为,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是戏剧冲突的主线。这种意见看到了周朴园与侍萍冲突的本质是封建阶级对劳动妇女的压迫,具有深刻的社会、阶级意义,而且四凤的悲剧是侍萍悲剧的继续,周萍的死亡也与这有关,它是《雷雨》整个悲剧的历史的根。但是,这组冲突无法包括剧中周朴园与蘩漪、周萍与蘩漪这两组重要冲突,这些冲突,在内容上不是阶  相似文献   

4.
在《雷雨》中,周萍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形象,对他的分析和评价,历来就有分岐。 作者曹禹同志近期在谈到周萍时说:“周萍这个人物太浑账、太卑鄙了,演这个人,对他的‘坏’要让观众慢慢觉得才好。细想一想这个人简直坏到没有一点人味了。这个家里‘闹鬼’,是他主动勾引的繁漪。家里搅了这么乱七八糟,明天就要走了,还  相似文献   

5.
曹禺《雷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剧中人物性格丰富多样,故事情节曲折感人,至今仍为广大读者与观众所喜爱。但是,《雷雨》文本并非没有瑕疵可言,剧中人物的年龄设计、周朴园的三段婚恋、周萍与周蘩漪的畸恋、鲁侍萍与周蘩漪最后入住医院等多个时间数据的设定存在抵牾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对这些问题的清理和研究有利于了解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曲折复杂的人生经历,也有助于人们对《雷雨》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解读。  相似文献   

6.
曹禺的《雷雨》中有显而易见的莎士比亚戏剧元素,特别是莎士比亚式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构建。受莎士比亚的影响,曹禺在刻画《雷雨》的人物时充分利用了区分对比、心理分析和疯子形象等戏剧手法。而在构建《雷雨》的情节时,曹禺也使用了莎士比亚式的多条线索和戏剧反讽等戏剧技巧。莎士比亚对曹禺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雷雨》戏剧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巧合的突出运用。曹禹自己说过:“一部《雷雨》全都是巧合”。的确,这个戏的整个情节就是用一连串的偶然巧合编织起来的。第一个巧合是鲁侍萍同周朴园这对老冤家三十年后的巧迂。第二个巧合是周萍同四凤这对异父同母兄妹的性爱关系的巧合。第三个巧合是周朴园同鲁大海嫡亲父子的巧遇。第四个巧合是周萍、大海同胞兄弟的巧遇。这四个巧合相互制约,彼此交错,组合而成“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特别是前两个巧合贯串着全剧,构成了整个剧情的骨架。  相似文献   

8.
《雷雨》的作者、剧作家曹禺曾说:“我常纳闷何以我每次写戏总把主要人物漏掉。《雷雨》里原有第九个角色,而且是最重要的我没有写进去,那就是称为《雷雨》里的一名好汉。我几乎总不能明显地添上这个人,于是导演们也仿佛忘掉他。我看几次《雷雨》的演出,我总觉得台上很寂寞的,只有几个人能跳进跳出,中间缺了一点生命,我想大概因为那叫做《雷雨》的好汉没有出场,演出的人们无心中也把他漏掉。”这话明白而含蓄,严格而谦逊。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9.
周朴园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艺术形象。在《雷雨》问世将近半个世纪的一九七八年九月,剧作者曹禹在同王朝闻的一次谈话中,还说“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于分析的”(《曹禺谈〈雷雨〉》,载《人民戏剧》1979年第3期)。由于这一人物在剧中处于多种矛盾的中心,他人的悲剧命运和全家的悲剧结局皆由他引起,所以他具有的认识意义就不仅限于人物自身,而会扩展到《雷雨》的其他方面。为对周朴园复杂性格的内涵从更多角度与更深层次作些探索,以便获得更接近于作品实际的认识,笔者现将自己以往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感触提供出来,以就正于剧作者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0.
《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周萍、周冲、鲁大海都有不同程度的“恋母仇父”情结。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 ,这种情感与曹禺的自身情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既有其童年记忆的留存 ,又是民族历史深远悠久的“集体无意识”的复活。因此这种情感是神秘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蘩漪是<雷雨>所塑造出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从欲望的角度对蘩漪加以解读是文学研究新视角的体现.蘩漪与周萍之间难以扯断的关系更多的是由于蘩漪难以满足的生理欲望造成的.从欲望的角度揭示蘩漪行动的动因,并围绕欲望所隐含的深层意义对蘩漪和<雷雨>加以重新解读是文章论述的重点和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2.
正如我们对待任何伟大的艺术天才一样 ,对曹禺本人和他的戏剧作品本身所具有深邃无比的审美内蕴很难用一种方法、一条途径去进行诠释。从周冲的生命形式所暗示出曹禺童年梦幻的生命补偿 ;周萍试图摆脱“恶”的挣扎寄寓着曹禺的批判与同情 ;以及仇虎的复仇、悔恨与毁灭所体现出的悲剧意味可以看到曹禺个人精神突围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3.
以往戏剧文学分析主要集中于对修辞学、文体学、美学等印象式的分析,用语料统计和语言学方法进行研究较少。本文以中国戏剧代表《雷雨》为文本,用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框架对该剧重要人物的礼貌策略使用情况,以及礼貌策略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如何通过礼貌策略表现人物的身份、等级、性别、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作为《金瓶梅》主要续书的《续金瓶梅》 ,其价值不能用“狗尾续貂”一笔抹杀 ,在思想和艺术上 ,续书都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对于其思想价值 ,前人已有论述。在艺术上 ,它同样有其独到之处。表现在人物塑造上 ,《续金瓶梅》在借鉴《金瓶梅》手法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加工创造。这都是我们在研究续书时应该注意的。  相似文献   

15.
"障碍"这一词汇,在战前的日本有[障碍]、[障礙]、[障害]三种表记方式。战后日本政府为了限制国民的汉字使用,实施了"同音汉字的替换","障碍"的表记遂即被统一为[障害];连"残疾人"也要用[障害者]表记。由于[障害者]的表记,牵及残疾人的人权问题,大约10年前开始成为日本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日本关于这一词汇的纷争是由[害]字的负面意思引发的,但又呈现出与其他汉字文化圈国家不同的特点,这是文字学研究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周扬在文艺表现上的两重性被称之为"周扬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周扬在其个人思想发展历程中所呈现的各种状态充分反映了中国在20世纪文化建设上的反复性、特殊性及先进性。文化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及文艺在文化转型期的先导作用是今天解读"周扬现象"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7.
先秦士是一个不断演变的文化群体."士"的指称对象.在西周初年,主要是"殷遗"或周邦以外的"有方"人士.由于周人需要培养自己的官司民守,"士"要领的内涵也就发生了转换和锐变.这一转变的关键,便是周人各级教育网络所具有的"造士"功能.周代教育十分完备,贵族子弟享有各级教育的权利,平民不乏受教育的机会.周代士子受教科目,包括"德行"与"道艺"两类;其培养目标就是德艺兼备,"出使长之"入使治之"的文武兼能之士.周人以射礼选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周代选士,有相应的爵命制度,胡有"命士"与"庶士"之别.周代士人的培养、考选与爵命之制,决定了他们作为新型知识群体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金瓶梅》作者“徐渭说”中,陶望龄是个关键人物,但陶望龄和《金瓶梅》之间的直接资料几乎没有,只有通过研究《金瓶梅》抄本收藏者和陶望龄的交往,才能找到陶望龄和《金瓶梅》早期传抄的关系。文章在潘承玉《金瓶梅新证》的基础上,通过追寻陶望龄和徐阶、王肯堂、文在兹的关系,探讨陶望龄作为《金瓶梅》早期抄本流传中作为非作者总源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雷雨》中的繁漪是具有鲜明特色和复杂蕴涵的叛逆女性形象,其鲜明特色在于独特性的雷雨性格,其复杂蕴涵在于人性建构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和个体生命力中的创造性力量与破坏性力量的相兼相制,因而深切地显现出人性的深度。  相似文献   

20.
自汉代《毛诗》及郑玄起至现当代多数学者 ,均确认《王风》为王城洛阳一带东周时期的诗歌。本文则肯定《王风》为王畿之诗 ,创作时期为西周宣王至东周平王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