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美玲 《现代交际》2011,(12):97+96-97,96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一鄙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巨著。司马迁不仅刻画了帝王、将相、商人、医生等众多人物形象,还描写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人物或人性扭曲,或以坚强睿智流芳,或具有传奇的色彩。司马迁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尊重了女性,将自己进步的人格观融入《史记》之中,不同性格特征的女性人物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众多人物立传,有帝王卿相、官吏游侠、谋士食客等多种类型的人物传记。但在《史记》中,司马迁却没有给范蠡单独立传,而是作为附传列在《越王句践世家》之末。而与范蠡具有相同功绩的张良却在书中占有专门的传记。  相似文献   

3.
诗由怨生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意思是说,大凡优秀传世之作,都是作者在困顿潦倒时所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不也正是受宫刑之辱而遗《史记》,留下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彪炳千秋吗?“诗由怨生”这一具有深刻美学价值的命题,在我国很早就被提出来了。孔子在《论语》中讲:“诗可以兴,…  相似文献   

4.
劳斯 《老人天地》2013,(11):34-34
在先秦史学界,一直有“秦出东夷”和“秦为西戎”两种观点。比如,历史上,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就认为,秦人出自西方。而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傅斯年等人的研究,则主张“秦之先世本在东方”。  相似文献   

5.
在气势恢宏的史学巨著《史记》中,太史公司马迁塑造了众多史诗般传奇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隐含着历经坎坷屈辱人生的司马迁的处世哲学,承载着其向往的理想人生境界。笔者将从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入手,从两个方面来浅析隐含于《史记》文本中的司马迁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6.
佳木 《老人世界》2010,(3):32-33
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会自杀。”这里提了两个人,司马迁和司马光。本文只说司马迁。司马迁生前忍辱含垢,备受磨难,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的友好往来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西汉时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东西方联系通道——丝绸之路之后,中国人民对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地区已有所了解,称这个地区叫“条支”。这在司马迁的《史记》及以后的《汉书》、《后汉书》中都有记载。  相似文献   

8.
他,一生受尽磨难却从不放弃;他,用尽一生的心血,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他,忍受种种苦刑狱中提笔也要将历史呈现给今人。《史记》这部鸿篇巨著记录了许多英雄事迹和英雄形象,一个个鲜活的英雄既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也是司马迁内心英雄观的写照。譬如《鸿门宴》,就有他独特英雄观的缩影。解读《鸿门宴》中司马迁的英雄观,也是理解《鸿门宴》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的《史记》有一个创意,即在列传之中特设《循吏》、《酷吏》两目,这一体例为他身后撰写正史的史家所承继。据有人统计,“二十四史”中有十九史设有《循吏列传》,另有十史设有《酷吏列传》。这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为华夏纪传体史书发凡起例。  相似文献   

10.
“走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本指猎狗;现比喻受坏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在古代“走狗”一词,是中性词。如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这里“走狗”是指一般的狗或猎狗,不存在贬褒意义。但是,古今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对“走狗”一词解释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1.
古人洗澡,称“浴”。汉代已有“沐浴假”,隔5日放假一天,让住宿在朝中和衙署的官吏,回家洗头洗澡。此日难得,司马迁深有感触,他在《史记》中,每每提及这一天。如《万石君传》记万石君的长子建,官为郎中令,管理宫廷门户,“每五日洗沐归谒亲”。  相似文献   

12.
<正>史记是以写人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史记》中儒家人物形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便是在先秦时期的儒家先贤们,司马迁对这部分人大多持赞赏的态度,第二个阶段便是汉初至汉武帝时期,司马迁虽然为这个时期的人立传,传体大多贬斥。在历史上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被司马迁称之为是至圣,是其史记中人物出现最多的一位。  相似文献   

13.
位于陕西省东北部的韩城是《史记》的作者、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故乡。这是一座有着3000年历史的古城。朴实淳厚的民风,浓郁的文化气息是它精致而生动的缩影。这里的司马迁后人,仍沿袭着古老的祭祖习俗。  相似文献   

14.
古代传记散文是我国散文百花园中的一丛奇葩,是当前我们高中阶段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本溯源,它缘于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中以纪传体的形式首开了古代人物传记的先河。后代的《汉书》、《后汉书》等等基本都是以《史记》的基本体例作为模板,稍作改动。  相似文献   

15.
橙子 《当代老年》2006,(2):29-29
我们都知道,《资治通鉴》与《史记》被世人称为“史学双璧”,司马迁以独特的才华和人格魅力使生命与《史记》共同获得了不朽,他为完成《史记》而忍受的磨难使后人对他充满了敬仰;然而《资治通鉴》所遭遇的磨难人们却知之不多。为这部书,司马光率人撰写了l9年,并在很长时间里不得不避居洛阳,在最后还没完成的情况下,因有人上书皇帝说司马光拖延时日,混吃俸禄,他不得已提前向皇帝呈上了这部大书。据此可知,才华如司马光这样的人,有时也是要受点小人之气的。可以肯定,如没人打这样的小报告,《资治通鉴》会比今天更好看。可即使这样,读者仍会为其精练、丰瞻、博大、深广所倾倒,也使后来的几部同类书稿无法望其项背。  相似文献   

16.
<正>自司马迁在《史记》中首作《酷吏列传》,封建官僚阶层之中便划分出一个特殊的群体。二十四史中,共有116人被冠以酷吏的称谓,其中西汉与东汉的400年间有33名。所谓酷吏,是指极端严格地贯彻执行法律政令、不因任何外在因素干扰而做出丝毫折扣的官吏。班固著《汉书》始将"循吏"与"酷吏"对举,历代史官极力称颂循吏的美德而贬抑酷吏的残酷。但穷本溯源,司马迁作酷吏列传其实并无贬毁之  相似文献   

17.
商鞅之败     
梁绍辉 《老年人》2011,(4):41-41
商鞅姓公孙,名鞅,因秦孝公封给他商于之地,号曰商君,又曰商鞅。他是卫国的公子,故又叫卫鞅。卫鞅听说秦孝公求贤,便由卫去秦。因为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国推行前所未有的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写道:“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相似文献   

18.
传说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在镇江金山寺,俯视长江中往来的船只,就好奇地问高僧法磐:“江中船来船往,穿梭如织,你可知一天要来往多少条吗?”法磐淡淡地说:“两条。”乾隆不解地问:“为何只有两条?”法磐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除此之外,无其它也。”好一个法磐,一语概之!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相似文献   

19.
风俗,作为一定地域内人们共同心理素质的长期积淀,是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中均有专门的篇章谈及先秦秦汉时期不同地区的地域风俗。风俗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风俗文化与经济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风俗的地域性与多样性体现在地区经济形态上即是地区商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清代学者杭世骏的《史记考证》一书对《史记》及“三家注”中的异文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对杭世骏《史记考证》中的异文考证,择取典型的部分,一一详加辨析,肯定了其考证的价值,也明确其考证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