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高邮王氏四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儒对于汉语研究之成绩卓著者以清代朴学家为最,而清代朴家之杰出者以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为首,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王氏于音韵、训诂皆精而训诂尤为其所专长。故高邮王氏四种,是以古汉语为专业者所必不可不精读之书。王氏四种即《经义述闻》、《经传释词》、《读书杂志》、《广雅疏证》。此四部书之内容,《述闻》是解群经中的疑义,《释词》是释经传中的虚字,《杂志》是对于子史的正误与析疑,《疏证》是探讨古代汉语的语义。就其成果言,一言以蔽之曰“大醇小  相似文献   

2.
王念孙、王引之训诂思想和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清一代,学术活跃,成就辉煌。其中,训诂学的成绩尤为卓著。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则是两颗灿烂的明星。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是最负盛名的训诂学代表作。王氏父子的著作“分析条理,(人彡)密严)(?),上溯古义,而断以已之律令” (章炳麟《检论·清儒篇》),纠正旧注疏的失误,成为毛、郑、贾、马、服、杜的净臣,受到同时代学者和后代学者的广泛称赞,就连力排汉学的方东树在读了《经义述闻》后,也有“高邮王氏……,实足令郑朱傀首,汉唐以来,未有其比”(《汉学商兑》卷中)之叹。  相似文献   

3.
高邮王氏念孙、引之父子虽非专治《说文》者,但常于《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段氏说文签记》中称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之非是。且大多持论平实,结论精当,诚足以醒聩指迷,嘉惠学林。但王氏之说亦非完璧,千虑一失、抑扬失当之处,在所不免。今于王氏诸书中寻析其明言段说之谬者,釐清畛域,扬搉是非。希能釐清个中悬疑,得其所宜。今推王氏致误之因由,大致有过信他书而误、语义未明而误、以意改窜而误数端。  相似文献   

4.
近代学者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曾高度评价了乾嘉学派的成就,并指出:“然则诸公曷能有此成绩耶?一言以蔽之曰: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已.试细读王氏父子之著述,最能表现此等精神.”那么,王氏父子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其特色有哪些?时至今日,似乎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本文试以《读书杂志》为例,谈谈王氏训诂的方法论和治学特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认识了解王引之《经义述闻》的“经义互参”这种体例,从而更好地认识王氏在训诂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采用了列举法对于这种体例进行首次挖掘和研究。根据参看对象的不同把它分成四类,并对每类举例分析说明。结果表明:“见”的运用使得著作结构简练、直接,言简意赅,尤值得后来之训诂著作仿效。  相似文献   

6.
高邮王氏念孙、引之父子之治段氏《说文注》,要以宗段为主,不妄立异,亦未敢苟同。其称褒段氏注解之功而外,亦于段之专辄臆断处特为措意,且力为辩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段氏说文签记》随文说之,闳通深肆,胜义层出。王氏之论固非完璧,千虑一失,抑扬失当,在所不免。至其以意窜改而误、拘泥传本而误、过信他书而误云,则其乖失。今权王氏正段之功过,盖有不相掩者。  相似文献   

7.
清代学者治学的最大成就,一是辑佚,二在校勘,这两项工作是古书本子完善可读的基础。乾嘉以来经学大师的几部重要训诂著作,都是训诂、校勘和补遗的混合结晶。其中王念孙《广雅疏证》一书,诚副顾炎武所称“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不可无,而后为之”之传世佳作。段玉裁折服王氏《广雅疏证》之成就,称誉王氏“天下一人而已”,亦非过辞。综观《广雅疏证》,全书虽重在精审词  相似文献   

8.
<正>《广雅疏证》乃清代朴学大师王念孙依托《广雅》一书以述其音韵、文字、训诂之学的集大成之作,堪称传统小学著作之典范。段玉裁《〈广雅疏证〉·序》誉之为:"怀祖氏能以三者互求,以六者互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已矣。假《广雅》以证其所得,其注之精粹,再有子云,必能知之。敢以是质于怀祖氏,并质诸天下后世言小学者。"在疏证《广雅》的训诂实践中,王氏父子博考群籍,触类旁通,不仅整体上融会贯通《广雅》全  相似文献   

9.
清段玉裁的代表作《说文解字注》(下简称《段注》)素为学术界高度推崇。王念孙曾为之作序,予以极高的评价。序中,王氏还特别强调了《段注》在假借字鉴別上的卓越成就及其对奠定此书崇高的历史地位所起的关键作用:“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引经与今本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废本字,揆诸经义,例以本书,若合符节,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然而,后代不少学者恰恰对《段注》中的假借问题提出批评。有的指出,段氏对于  相似文献   

10.
注诗,偶有一得之见,置于注中嫌其太长,逐条录出,命曰诗义管窥。本文所录为《小雅·节南山之什》中的几则。 《节南山》“勿网君子” “〔弗问弗仕〕,勿网君子。”毛传:“勿网上而行也。”郑玄笺谓“勿当作末”,释“勿网”为“末网”。 王引之《经义述闻》以“勿”为语词,谓“勿网,网也”。马瑞辰从之,近人从之者益  相似文献   

11.
马中锡《中山狼传》,是古代文学的名篇,其中有一句:“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又谓虎狼之父子。”对于“虎狼之父子”的“之”字各注本多有疑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山狼传》注94说:“虎狼之父子,意谓即使  相似文献   

12.
一王念孙父子在他们的著作里曾不止一次地强调指出:“古人自有复语。”(见《读书杂志》卷三之四、三之五、四之九、七之四、八之六,《经义述闻》卷九、十五、三十一、三十二、《经传释词》卷五等处)他们所说的“复语”,指的是古汉语中的那种“平列二字、上下同义”的语言单位,其实也就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根并列在一起而构成的复合词。  相似文献   

13.
《文选李善注拾遗》系清代学者王煦就《文选》李善注补缺匡谬之作。由于《文选》李善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宋元以来,对李善注《文选》加以评论、补充、指陈得失的著作代代有之,《拾遗》为此类著作之一。本文对该书的版本流传及正文得失做了评述,在简述王煦其人及《拾遗》一书原委后,分六种情况评介了该书的主要内容,一是从声训通假角度纠正善注字义之误;二是从古今字、词义引申角度补善注之未备;三是重新校勘原文已误而善注因其误;四是探究典故原始以正训诂体例;五是补善注未详之典;六是纠正善注引用典故义有偏颇者。  相似文献   

14.
齐宣王②问曰:“齐桓、晋文之事③可得闻乎?”孟子④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⑤,【注释】①这篇文章节选自《孟子·梁惠王草句上》。《孟子》这部书是由孟轲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一起编订的,书中记载、反映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和政治观点。《齐桓、晋文之事》篇是孟轲的一  相似文献   

15.
从《经传释词》看王引之的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以下简称《释词》)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训诂著作。它编次的科学性和释义的准确性,是前此关于虚词训诂的专书所不及的。研究这部著作,从中认识王氏治学的精神和方法,对发展训诂这门科学是有益的。王氏的治学精神是实事求是的。他受到前辈学者,特别是他父亲王念孙的影响很深。王氏撰写《释词》,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自《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凡助语之文,遍为搜讨,分字编次,以为《经传释词》十卷,凡百六十字。”(《释词》自序)《九经》、《三  相似文献   

16.
俞樾是晚清著名学者,他宗段王之学,精于训诂校勘,一生著述颇丰。然而前修时贤对清代训诂学的研究多集中在乾嘉时期的高邮王氏及段玉裁等人身上,而对俞樾却没有系统性地研究。今喜得山东师范大学王其和副教授的《俞樾训诂研究》(齐鲁书社,2011年)一书,正好可以弥补学术界的不足。全书采用传统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理论与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对俞氏在校勘、训诂、雅学等方面的成就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本书有四个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汉语语法史研究方面,还有很多有待于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根据清代四部有代表性的训诂考据著作《读书杂志》、《经义述闻》、《诸子平议》、《群经平议》中的材料,说明清人关于句子合法(合乎句法结构规则)、合理(合乎语义制约规则)、合用(合乎语用规则)的分析已经相当严密和精当,从而揭示我国古代语法研究所达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司马贞《史记索隐》冲出名物训诂式史注的束缚,突破为史作注而不破原书的时代风气,为自己的先人之巨著《史记》作注。他充分肯定《史记》的伟大之处,同时不为先人避讳,不特意弥缝“家传是书”之缺失,敢于立言,勇于批驳,既表明了自己对祖上的尊崇,又弥补了《史记》的缺失或不足。他的《史记索隐》不仅有功于《史记》,更有功于后世《史记》的研读者。  相似文献   

19.
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有关《诗经》的论述和段玉裁的《诗经小学》是清代《诗经》训诂中的双璧。段氏多以《说文》、《尔雅》、群经证《诗》;而王氏则更重于以诗释诗,以诗证诗。在贯通三百篇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诗例、章法、句式、字义、用韵等方面发凡起例,循此以求,“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这就不能只局限于一字一句的训释,而必须窥其全豹,通其大要,发其内蕴,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总结出那些带根本性的条例,用以指导实践,把训诂学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20.
因声求义,是指通过语音去研究词义,作为一种具体的手段,大约可一直追溯至上古。然而,因声求义,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则形成于清代。乾嘉学派尤精音韵,从而使因声求义发展为一种成熟的训诂原则,形成一套科学的训诂方法。因声求义,是《经义述闻》的重要的语言学思想。借助因声求义,王引之在通假字、联绵字、同源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