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对国际秩序认知的变化与其自我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国家身份的认同不仅是共时性结构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历时性社会变迁的后果。理解中国自我身份的形成,就必须考察国家生存的斗争与其自我认知的努力之间的历史纠结。“全球化”的力量正在把民族国家这一曾经被视为同质的社会空间打碎,并依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地方化”的重组。在这样的世界中,“谁才是现时代的我们”这一追问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提出做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战略理念,开始新身份的塑造与建构。国家身份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通过与其他成员的互动实践逐渐形成的一种被其他成员理解和认同的较为稳固的社会关系模式,通过该关系模式,国家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认知自身的国际地位、国际角色以及自身与国际社会的关系。至少国际系统、国内系统和决策者三个层次的变量影响和制约国家的身份选择和定位。中国“负责任大国”新身份正是基于这三个层次的因素提出的。  相似文献   

3.
传统时空结构在互联网中面临挑战,以英语文化为主的全球化得以加速扩张,文化自觉、自信以及国家文化安全等民族与主权思想的呼声渐涨,大学英语的中国文化身份教育也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对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和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和行为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为关联;大学生的身份认同虽然没有发生整体危机,但认知和行为明显脱节,给身份的稳定性带来较大不安因素。  相似文献   

4.
身份是由一系列的自我观点组成,这些自我观点是在特定的群体或角色中,通过自我归类或认同活动基础上形成的.身份具有社会性、独特性、稳定性和建构性.身份激活依赖于身份突出性,而认同身份过程主要依赖身份确认.当前身份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多重身份和身份确认失败上.未来的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是认同身份理论与社会身份理论的融合问题,以及身份确认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1992年以后欧洲人拥有了一种双重公民身份,一个是传统的国家公民身份,一个是超国家的公民身份,这是世界政治领域的一种新现象.欧洲公民身份的建立超越了由民族国家定义的传统的政治概念框架.欧盟双重公民身份局面的出现,对民族国家的国籍政策、社会和移民政策提出了诸多挑战.欧洲公民身份还面临权利与认同发展的不平衡、对第三国国民的排斥以及缺少统一的司法保护体系等诸多问题.长期来看这种双重公民身份将存在一种相互竞争的关系,同时欧盟也有可能发展出一种多层的公民身份结构.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认知形成过程以及日常人际互动的角度分析外来移民的自我身份认同,从而探讨制度、文化以及日常体验在人们认知周遭世界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在中国现有的制度安排与文化传统的背景下,外来移民的身份认同既受到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独有的"籍贯"和"不忘本"文化的影响,在微观层面又与个体日常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当认知验证的不同过程、他者的承认(recognition)、日常经验的确证(corroboration)以及过去知识的共鸣,三者之间产生冲突时,人们有选择性地根据当下的情境调整他们的身份认同。"情景性身份认同"(situational identification)这个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制度性约束、文化以及微观互动过程之间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7.
身份认同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国家实力有了巨大的提高,同时,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对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提出质疑。本文从认同理论出发,阐述身份认同,即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对中国外交的重要性。同时,提出适合中国的不同身份,以谋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从建构主义视角来看,国家身份是一个国家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角色,它存在于国际关系之中,主要是由外在结构(国际体系文化)建构而成。国际体系文化的变革往往会导致一个国家对于自我身份的再认知。冷战时期美苏主导的冷战体系文化背景下,韩国成为依附美国强权的缓冲国。冷战结束后,关苏主导的两极体制随着苏联的解体而消失,东北亚国际体系文化处于转型中。在这种背景下,韩国的国家身份开始由东北亚缓冲国向东北亚平衡者(均衡者)身份转换。随着韩国国家身份的转换,其外交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追求上,已从第一代农民工维持物质生活的基本动机,转向自我身份认同等方面的第二性动机。然而,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模糊化倾向却日益突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采用多分类回归和交互分析方法,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结果发现,健康状况、心理压力、工作经验、技术级别、居住环境、社会排斥、工资和年龄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在此基础上,从心理健康、社会资本、生活环境和社会排斥四个方面提出旨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合理界定自我身份等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文化因素的多元性,往往会造成个体身份认同的矛盾与紧张,但孔子的身份认同却实现了多元文化因素的统一.孔子在周是殷人后裔,在鲁则是宋的移民,但他对周文化及鲁国存在强烈的认同.孔子是传统的继承者,同时又并不排斥新兴礼俗.孔子为恢复周代礼制四处奔走,是一位积极的入世者,同时又能欣赏出世隐者的生命态度.孔子的"仁道"理念,是他消解不同文化因素之间的冲突、实现个体身份认同多元文化相互统一的根本依据.在"仁道"基础上,"用中"的方法,为孔子的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11.
国家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它是国家振兴的根基之所在。从内容上来看,国家认同可以区分为三个层面: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的建构要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这三个层面展开,它们也是国家认同建构有效的、可行的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安全观明显不同,它总是感觉到不安全,美国总是偏执地认为外部存在着对美国的阴谋和威胁。这种国家安全观与美国的民族特性有关,因为美国的民族认同是建立在对制度和信仰认同基础之上,因此它需要通过灌输阴谋论和威胁论来树立一个敌人的形象,以此来加强美利坚民族的凝聚力。这种国家安全观促使美国把自己树立为道德形象,缺乏换位思考,从而漠视其他国家正常的安全需求和民族情感,最终引起了其他国家对美国霸权行为的反感与抗拒,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的不安全感。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产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资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外资的大规模流入对我国农业安全的影响必须引起重视.本文从农业产业链及农产品价格传导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外资大规模进入农业领域对农业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电信业务运营商的安全生产与BOSS系统的安全息息相关。本文从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角度,结合BOSS系统的自身特点,分析总结了BOSS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  相似文献   

15.
对影响中国地缘政治安全的美国因素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因素是影响一个国家的安全和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由此产生的地缘政治斗争成为国际关系的永恒主题。面向新世纪 ,全球性的地缘政治竞争与合作已经展开 ,给各国的国家安全带来新的问题。美国正以各种方式遏制或试图遏制中国 ,使中国地缘政治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相似文献   

16.
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印尼华裔青少年一代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印尼华裔青少年均已完全认同印度尼西亚国家,但是印尼长期推行歧视、排斥华人政策极大地挫伤了这种感情归属.他们有着强烈的华人身份认同意识,对融入印尼当地社会持积极的态度,并期望与印尼主体民族拥有同等的待遇.印尼华裔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印尼瓦西德总统、梅加瓦蒂总统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使印尼华裔青少年国家认同和华人身份认同意识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电子采购系统身份认证的常用方式及应用;结合P2DR模型及其体系结构,得出动态身份认证P2DR安全模型;针对电子采购系统的安全需求,提出了基于P2DR的电子采购系统身份认证策略模型。该策略模型根据不同用户在电子采购不同阶段的不同安全需求,综合考虑政策、成本、业务范围等因素,动态调整电子采购系统身份认证形式,实现"安全、成本、效率"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是邓小平关于国家总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可归纳为国家利益、经济发展、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际和平等五个相互关联、逐步递进的逻辑层次,即维护国家安全必须立足于国家利益,要以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为固本之源,要努力维护政治安全、实现国内稳定,要提升军事力量、大力反对霸权干涉、维护国际和平。  相似文献   

19.
国家认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公民是国家认同的主体,公民对国家最直接的感知和认同就是国家治理的成效及其能否满足其生存发展的需要。国家治理成效关乎国家认同建构,公共政策作为国家治理的理性选择,对国家认同建构有着基础性影响。公共政策作为国家治理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政策过程与国家认同建构具有交互性,本文力图厘清公共政策在国家认同建构中的功能逻辑。由公共政策在政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公共政策对国家认同建构既有积极功能,也具有消极影响。好政策有利于促进国家认同建构,不良政策却不利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20.
人类在享受技术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遭受了技术负面价值带来的影响。技术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食品行业也不例外。食品行业近期内接连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则是技术异化的结果。针对这种现象分析了食品行业相关技术的形成、技术异化的原因、影响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