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古典诗词名物的实证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实证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古典诗词中涉及的名物词很多,而且每个名物词既有其原生状态的内涵,又有处于诗词中的文学和文化含义。以女子穿戴的金银饰品为主要关注对象,从特定角度对唐五代诗词的名物属性进行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唐五代诗词中金银饰品的类别划分;第二,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声色表现;第三,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意象组合与传递;第四,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情感寄托。既实证考察人们对金银饰品的使用情况,又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艺术分析,体现文学研究的本位。  相似文献   

2.
李贺诗歌具有很浓的“富贵气”,他长于描写贵族的用香生活、宴饮生活、情爱生活和贵族妇女的生活场景。从温庭筠的词反观李贺诗歌.发现他们在具有“富贵气”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李贺诗歌的富贵气带给人一种瑰丽博艳的视觉冲击,却也有雕琢过甚的瑕疵。他笔下的富贵是一种金玉锦绣式的故作富贵,而非风神兼各的真富贵。  相似文献   

3.
生查子     
一金鞭美少年,去跃青骢马。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消息未归来,寒食梨花谢。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这首词反映出贵族生活之一斑,可能是晏几道早年的作品。词中“金鞭”二句,与韦庄《上行杯》同义:“白马玉鞭金辔。少年郎、离别容易,迢递去程千万里。“金鞭”:语本杜甫诗:“酒酣并辔金鞭垂。”“青骢马”:青白色相杂而又矫健壮实的马。“玉楼人”:语本韦庄诗:“金勤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玉楼”:指华美的楼阁,与“玉阁”义相近。“寒食”句,语本温庭筠诗:“寂寞游人寒食后,夜来风雨送梨花。”全词的大意是说…  相似文献   

4.
辽朝继承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崇尚儒家思想,倡导“华夷同风”“华夷一家”。在政治上“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用科举制取士,以诗词赋为正科,从而形成了皇帝、贵族、士大夫阶层“志于道,言于诗”的局面,这也是辽朝诗词仅限于皇帝和帝后的特色。“澶渊之盟”后,辽朝出现了大量描写北方民族风土人情的诗词,这些诗词体现了北方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以及当时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5.
“也”和“亦”在唐五代都是比较常用的表达方式。对《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中的语料分析表明,“也”和“亦”在唐五代时期有相同的基本用法,使用基本相同的句法结构和较为相近的语体分布,但二者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分布,两种用法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当时“也”、“亦”使用的整体轮廓。分析认为“也”与“亦”分布状况与的它们形成发展的历史有关,二者的分布特征预示了“也”、“亦”替换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紧扣诗词的特点,抓住“顾名思义”与“触景生情”、“列锦铺绣”与“融情入景”之间的联系,具体论述“顾名”、“列锦”这两种修辞格对于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具有独特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诗词创作中的意境与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诗人内心世界及个性、风格、才能和艺术追求的综合体现。意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创新性。诗词在构建意境中要防止出现“有境无意”、“有意无境”、意境不高即“俗意”等失缺,并需要用高超的语言艺术来表现。诗词语言除了准确、精炼之外,还应独具特色。具体表现在:生动的形象性;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诗词语言中的“炼”字。  相似文献   

8.
传统诗词,又称“旧体诗词”,它有一个特定的含义。它不是指诗经、乐府、宋词、元曲,甚至也不是指明、清两代的诗词。而是指采用古代诗词曲等形式而表现现代、当代社会生活内容的一种诗歌类别。这个定义使它大体上同白话诗和新诗相提并论。也就是说,新诗产生以前,一般是不提“传统诗词”这个概念的。因此,传统诗词,就是包括现代诗人和当代诗人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博物馆近期新入藏8件纺织品和刺绣,保存完好,图案精美。其中,有的纺织品中有汉字铭文,反映了汉晋时期上层贵族追求享受和儒家"孝道"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有的以丝线绣联珠动物纹,体现出波斯萨珊王朝艺术的影响;有的为团窠褐地花卉纹,与青海都兰出土丝织品颇为近似,很可能即来自都兰吐蕃贵族墓。可以断定,甘肃省博物馆新入藏的这8件中古时期织绣品大体为汉晋、南北朝、唐代之物,有着明显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印记。  相似文献   

10.
唐宋词是建立在广泛的生活基础上创作的一代文学,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唐宋词表现生活和再现生活的多样性。一代文学或一种文学由于产生在不同的时代风会之中,因而反映生活的宽窄深浅程度均有不同。比如说,盛唐诗歌是枕籍于“重冠冕”压倒了“重婚娅”“重人物”“重贵戚”的旧传统势力,对外开疆拓上军威四震,国内相对安定统一,南北文化得以交流融合,中外交通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效地将以辅张陈述人的外在活动和对环境征服特点的西汉宫廷皇帝艺术与以转向人的内心,性格和思辨为特征的魏晋门阀贵族艺术统一起来,因而表现出了向…  相似文献   

11.
褚藏言选编<窦氏联珠集>为唐人兄弟同集之仅存者."五窦"之诗为唐人家族文学的一个样板.他们的诗于题材上虽亦各有所长,但总体风格是相似的,艺术水平一般,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是中唐诗坛大多数诗人的代表,七言绝句是他们写得最好的一种诗体.了解他们的诗歌创作,对认识中唐诗坛的总体风貌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送人赴任之作,在唐代别离诗中占有相当大比例.盛唐人的这类诗歌,往往忽略了别离之伤情.反之,晚唐却固囿于这一伤情,并将此进一步深化,深化的结果,就是诗歌中闲情的泛滥.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晚唐文人大范围接受佛道思想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物象是唐五代诗格重点讨论的话题。唐五代诗格以“内、外意”分析物象,按物象的讽谕意义对物象进行分类列举归纳,并以此示人以象显意的做诗之法和“执象指意”的解诗之法。唐五代诗格的物象理论是对诗歌物象的全面清理和总结,反映了这一时期诗歌理论的细化,在诗学史上是第一次,因而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这一理论对宋人的说诗风气和诗歌注释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刺绣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数码技术的方法对土家族刺绣工艺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九僧”是宋初“晚唐体”的代表诗人 ,但很少受到后人的关注。从其诗歌入手 ,对他们的交游、诗歌艺术两方面进行考察 ,认为这个诗僧群体在承袭“晚唐体”的同时 ,也体现了宋初诗歌发展的某些新面貌 ,呈现出过渡时期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曲江是唐都长安的一处胜景,它的盛衰与唐王朝的兴亡几乎同步,唐代诗人为它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在这些"曲江"诗中,诗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曲江当作盛唐时期那段辉煌历史的标志,赋予了曲江特殊的情感色彩与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虞美人杂考     
现今虞姬墓在安徽灵璧。但从文献资料来看,虞美人自刎处有安徽灵璧和淮南定远两说,因此,虞姬墓历史上实际两地皆有。美人死后,鲜血化为原上之草。这是一种能应曲而舞的独特的草,并非现在所见能开鲜艳之花的虞美人。虞美人草本花卉明代以来才从欧洲传入我国,历史上庞大的歌咏虞美人的诗词,也就经历了由咏草到咏花或花草兼咏的过程。《虞美人》曲流行于唐代,也与这个悲艳动人的故事有关。第一个以该曲填词的是唐代的无名氏,五代时《虞美人》词已多见。历代书面文学中的虞美人形象经历了从同甘共苦到贞节烈妇的演变过程,而在一些民间传说故事中,虞美人却是一位巾帼英雄。  相似文献   

18.
“诗格”类的诗学著作在唐及五代时期特别繁盛,作者众多,作品繁富。不过,其多集中于初唐、中唐及晚唐五代,盛唐则仅有王昌龄一人写出了《诗格》一书。王昌龄之所以要在青春而浪漫的盛唐时期进行诗歌创作的同时又去写作《诗格》,乃是为了承负起“诗家夫子”的使命和职责,同时也是为了抚补自己任江宁县丞时心灵上的空虚和无奈,消解其难耐的悲怨和痛苦。这也正是王昌龄成为盛唐时期唯一一位写作“诗格”类诗学著作的诗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9.
作为风雨同舟、安危与共的人生知己,刘禹锡与柳宗元在贬居遐荒的岁月里,不间断地用书信赠答和诗歌唱和的方式传递嘤鸣之情。两人唱和的高峰期是在再度遭受贬谪前后。迭相赓和之际,所作略无用情浮泛、用笔粗疏、用词草率之弊,因为他们不仅诗艺娴熟,而且有沛然莫御的激情回旋鼓荡于其间。他们还就书法问题频频酬答,既在唐诗的花圃中植入了令人瞩目的奇花异卉,又为中国书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柳宗元卒后,刘禹锡的追怀篇什则不失为对亡友当年诗作的一种穿越时空的回应。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的唱和诗在数量上几倍于刘柳的唱和篇什,从中也能看到他们彼此对友谊的珍爱、守护与讴歌,捕捉到他们超然物外之后心弦的和谐共振,但却很难体会到刘柳唱和诗中独有的那种生死相依、安危与共的知己之感,也寻觅不到刘柳诗中那种基于同一政治理念和生命轨迹的刻骨铭心的人生感怆。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作为唐代的边陲重镇,使得有唐一代的闺怨诗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涉及到东北意象。在今存近70首涉及东北意象的边塞闺怨诗作中,孕育了边塞诗的独特审美内涵。其不仅风格凄恻哀婉,而且诗中所塑造的生动感人的妇女形象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准确地把握了女性的情感世界。天宝十一年(752)冬李白曾北上幽州,对于东北的边塞状况亲有所感。此一经历自然使其反映东北边塞的闺怨之作更加具有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