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28年,高尔基在一次会议上把自己主要从事的工作称为“人学”。于是“文学即人学”成为一个普遍的、共识的看法。但百年来,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处境,与“人”相关的一些概念诸如人性、人情、人道主义、人类之爱等等,并不具有正当性或合法性。这是人性的“优雅”和“种”的危机的冲突。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文学艺术规律性的要求,与人相关的诸多概念是无法回避的,于是在1957年前后,关于“文学是人学”的大讨论展开了。  相似文献   

2.
人学研究在中国方兴未艾,许多理论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正是为了推动人学研究的深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由《江海学刊》杂志社、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全国首届人学讨论会于4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与会者就人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理论等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观点,现撮其要者,综述如下。一、人学存在的必要与根据人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或者说人…  相似文献   

3.
陈坪 《晋阳学刊》2011,(1):124-128
“新时期文学”是尚有明确社会改造目标引导的文学,而在“后新时期文学”中,这种理想的目标已经淡出并趋向干无。这是决定两个分期文学现象呈现质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两个分期的文学阶段的所有相异之处,都来源于此。  相似文献   

4.
当代文学理论观念变革呈现出多元探索发展的趋势,形成了多种倾向或理论思潮,其中之一是人本主义或"人学"思潮。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的"人学"向度,表现为着重从文学与人性、人生、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精神的视角,来理解和阐释文学的"人学"本质特性与价值功能,形成了诸如文学主体论、人生论、心灵情感论、精神自由论等多种理论观念。通过对这种理论观念嬗变的具体考察可知,这是新时期以来文学实践创新发展和理论探索不断积累与沉淀的结果,它反映了当代文学实践中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强化的新现实,反映了改革开放时代条件下人们追求人性解放与自由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文学理论自身逐渐突破既定理论观念束缚,实现自我解放和创新发展的新探索。它不仅为说明和解释文学现象开拓了新的理论视野,而且也能够以理论的力量反过来影响文学实践和社会现实,促进现实的进一步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文学英雄形象的塑造构成了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写作视域,"十七年"、"文革"、"新时期"三个阶段的"英雄叙事",观念复杂,演绎变化,其所经历的"人"——"神"——"人"的文学路径,反映了文学的特质与规律,亦成为我们观察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镜像。  相似文献   

6.
想象的自由是意志自由,文学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可以补充和强化这种自由.正如自由渗透在必然的历史进程之中,想象对现实的渗透自有人类以来也从没有停止过.因此,想象与现实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既不存在一个没有现实的想象世界,也不存在一个没有想象的现实世界.想象的自由表现为凭借自由意志摆脱现实必然性束缚,对于作者来说,是在一个想象与现实比例失衡的时代创作出体现崇高抗争精神的文学作品;对于读者来说,则是通过文学想象启动实践理性,为自我救赎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7.
方幸福 《江汉论坛》2012,(3):119-124
弗洛姆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自我已经迷失:他们贪婪的欲望达到极致,但自然的本性、情感和人格却被压抑和扭曲。弗洛姆对现代社会和人的问题的剖析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见到大量表征,文学研究亦可借助于这一理论,实现二者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文学艺术因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人性的塑造以及对人的自由发展的促进,本然地承担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作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思想更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思想以其对人的生存状况关怀,对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关注,深化了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真理性的认识,是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7,(2):93-99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自古与文学密不可分。中国是大河文明之国、内陆河流大国,书写河流是古老而恒久的中国文学母题。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着大量丰富的河流文学文本,是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但至今"河流文学"并没成为一个通行的概念术语,尚未得到学界足够的关注,更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考察和研究。"河流文学"主要指以河流或与河流相关的事物为主要题材、表现对象、核心意象、叙事背景的文学文本,它与临河住民的生存状态、文学家主体的生命体验、诸多现代性话语密切相关,既是文学地理学视域中的重要内容,又是乡土文学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论域。  相似文献   

10.
“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首倡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论断,而鲁迅先生接受这一说法本是一种有感而发,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启发性,但是不能把它上升为一种文学史规律性的理论判断。“汉代文学自觉说”是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一个有力挑战,从汉魏以来“功利主义”与“文学自觉”、汉人的“个体意识”与抒情文学的关系来看,促进汉魏以来中国中古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秦汉社会制度的变革、文人阶层的出现及其特殊的文化心态,以及他们对于文学的基本态度。以此为基础,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汉到唐的中国文学的演变轨迹。“魏晋文学自觉说”不能全面地描述中国中古文学的发展过程,它影响了我们对于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因而在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不适宜使用“文学自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十年(1998-2008)之中,国内的文学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文学文本批评与社会实践运用三个层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无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已有的研究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今后学界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继续在多个层面上推进--拓宽和加深--文学治疗研究,以使其最大程度地彰显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的人学立论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不是马克思的惟一命题,但只有到马克思才成为了一个科学的命题。“以人为本”在理论上何以成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以人为本”的立论前提:“现实的人”超越了对人的存在的抽象理解;立论条件:人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辩证统一超越了对人的价值的片面认识;立论基础:人的生成本质超越了对人的本质的形上独断;立论关键:人的自由全面的现实发展观超越了对人的发展目标的纯粹直观。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于文坛的"后新时期文学"是一种不同于"新时期文学"乃至整个经典文学的全新文学-文化事件。这一事件的出现,既标志着中国文学在"后新时期"的各种文艺思潮和复杂社会语境中的巨量发展,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历史进程和民众生存生活的深刻变迁,并与一种全球性的新型世界观和一种新的社会重构认同及价值迁延相关联,是这诸多社会文化症候在文学领域的操演。基于这一认识,"后新时期文学"的价值就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4.
"后文学时代"的提出着眼于信息技术和教育普及所导致的文学对人们新的作用以及人们对文学新的态度,显然有其值得重视的一面。但是这一命题中对"经典文学"的笼统消解又有着对真正经典和真正创造的消解倾向。同时,对一些"后文学"现象的强调也可能遮蔽了这一时代应有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16.
网络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是文学的时代特征的具体体现,给文学带来巨大影响.网络文学一方面和传统文学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它扩张了文学的话语权,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创新了文学的题材体裁,客观上扩大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共享空间,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其特立独行的"非主流"创作状态、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创作追求,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而集中出现的两大趋势,是网络文学在新的社会形态下对传统的有意识的逆反和消解.  相似文献   

17.
几十年来,学界一直都将“文艺大众化”中的“文学”概念与“艺术”概念视为一种平行关系,并用大众化的“艺术”标准要求小众化的“文学”也走“大众化”的道路,进而混淆了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审美方式上存在的巨大差别。“艺术大众化”本身就是一种大众娱乐方式的历史传承,而“文学”却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小众化”艺术;若要使“文学”实现“大众化”的人文理想,就必须借助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二次转化。因此,将“文学大众化”与“艺术大众化”等同视之,且人为地用“文艺”二字模糊或消泯“文学”和“艺术”的严格界限,只能使“文艺大众化”问题流于一种纠缠不清的理论空谈。  相似文献   

18.
在东亚殖民主义理论视阈下考察满洲文学概念,会发现不同族群所指各异。在殖民统治者日本人眼中满洲文学的意义指向,摇摆于殖民地文学和国策文学之间,暴露出其殖民统治的狂妄与虚弱;殖民统治下的中国文人借东北文学漠北文学无名文学北国文学与满洲文学交锋,形成反抗殖民统治的反殖文学与解殖文学;日本殖民统治夹层中的朝鲜文人表面上认同满洲文学是国策文学,实际上并不相信满洲文学实存,唯欲利用满洲文学概念获取朝鲜语文学的创作空间;俄系作家因其身份特殊,作品揭露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丑陋形象,更具批评性。满洲文学,是殖民者欲利用文学为其新型殖民意识形态服务的实验,结果却在殖民地开启了一种新型的反殖民方式——借文学消解殖民统治。满洲文学的破产,也显示出大东亚文学的虚无。满洲文学是理解东亚殖民主义文学的一个关键词,藉此可以探入东亚殖民主义理论内部的错综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乌托邦精神是文学为人类导航、为人性导航的神圣而永恒的向度,对乌托邦理想和激情的率然抛却绝非正确的抉择。乌托邦精神要获得新生,必须获得更具生命力的健康的基因。应该清理乌托邦传统,构建具有新的时代内涵的"新乌托邦精神"。"新乌托邦精神"是对历史上乌托邦传统的合理扬弃,有着宏阔的现代视野和有效的防御机制。中国文学应该高扬"新乌托邦精神",重建面向未来的审美理想和责任承担意识,为萎靡不振的文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蒋红 《学术探索》2004,1(4):4-8
探讨哲学和文学的关系是哲学理性以自我批判求发展的要求,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哲学与文学的关系,就是理性和人性的关系。真正的哲学应当以理性关注人性,揭示人生的真谛。当代哲学力图成为"属人"的哲学,但却与生活世界中"现实的人"相背离,实现哲学与文学的重新结合,是当代哲学证明自身生存合法性和继续发展的需要。哲学应当汲取文学对人和人生的真诚体验、想象力与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