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救助集锦     
《社会福利》2004,(10):54-55
杭州市流浪乞讨救助管理 推出新举措 一是出台《杭州市救助管理工作意见》,向广大市民宣传救助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内容、方法和各部门的职责。二是开展"市民义务劝导"活动。由民政等部门面向社会招募组织热心市民,建立义务劝导队,辅助配合七支小分队,对流浪乞讨行为进行义务劝导。向流浪乞讨人员分发救助服务卡,进行面对面的告知、劝离,做到发现一个、劝导一个、救助一个。三是设置救助引导牌。安装了印有救助条件、救助管理机构地址及求助电话的救助引导  相似文献   

2.
新年伊始,四川达县立足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采取“四到位”举措,认真做好了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一是组织领导到位。达县县委、县政府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实行每月考核评比两次、媒体曝光和末位检讨制,加大了督查工作力度;二是制度建设到位。达县民政局从加强基层窗口行风建设入手,建立了临时性应急救助机制,着力规范了救助行为、上岗执法纪律和救助管理工作规程,完善了施救人员登记管理制度,增强了救助工作人员主动、及时救助的意识;三是硬件设施建设到位。为了密切掌握求助对象的生产生活情况,实现跟踪救助服务,达县社会救助站专门配备了电脑和打印机,按编制好的程序,将求助对象基本情况和施救情况录入微机,逐步实现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四是施救措施到位。该县采取定期、  相似文献   

3.
《社会福利》2004,(8):27-28
构建"158"救助管理网络 构建救助管理网络是贯彻落实《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的具体体现,是做好南京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为此,从救助管理工作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4.
《社会福利》2004,(8):24-24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救助管理办法》和省政府《关于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辽政办发[2003]78号)的规定,去年年底,省下拨2003-2004年度救助管理专项补助资金1086万元。这些资金共分五项内容列支下拨各市(由于大连市是计划单列  相似文献   

5.
《社会福利》2004,(7):36-39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第381号令.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特作如下通知:  相似文献   

6.
《社会福利》2010,(3):19-19
全国盼望、世界期待的上海世博会即将开幕,为共同研究做好世博会期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加强流出地源头预防和受助人员跨省返乡工作,切实维护生活无着人员基本权益和社会秩序稳定,协助上海做好世博会期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民政部社会事务司于2010年3月4日在上海召开了“部分省市区救助管理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上海世博会期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张明亮主持会议,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7.
为贯彻落实全国救助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天津市救助管理站由固定救助向流动救助、由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转化,推出人性化救助系列服务新举措。2005年元旦前夕,天津市救助管理站向社会做出承诺:“不让一个生活无着人员流落街头”.  相似文献   

8.
《社会福利》2008,(7):62-63
为维护奥运期间社会稳定,保证奥运会成功举行,山东省泰安市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建立起“159”(谐音:要我救)工作机制。在7月3日泰安市人民政府召开的全市救助管理工作会议上下发了《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并以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出台了《全市奥运期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2013,(12):8-10
救助管理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关爱型救助管理制度实施十年以来,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立足自身职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性地开展救助管理工作、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工作机制逐步健全,救助设施逐渐改善,工作方式不断创新、机构管理日益规范,服务功能广泛拓展,流浪乞讨人员教助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三年来,在救助管理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救助管理工作发展良好,我国的救助管理工作已经走上了健康,有序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社会福利》2008,(8):45-46
身源不清流浪乞讨人员安置难问题,一直是困扰救助管理工作开展的一大难题。在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救助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的新时期,这个问题显得更为突出。2006年以来,长春市救助管理站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在国办福利机构无法满足现有安置需求的情况下,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确定4家代养机构安置身源不清人员。  相似文献   

12.
所谓社会救助人本模式,即将人本主义引入救助管理工作,所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模式——人本救助模式。它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流浪乞讨人员的成因包括家庭功能失调、城乡社会流动等外在宏观因素,而流浪乞讨是他们对于外在不利社会因素的一种积极反应,因此,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就是要帮助他们更好地在街头应对外在的不利因素,并创造机会助其融入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泰州市自2003年救助管理站成立以来,已对近4000多人实施了救助,提供返乡车费12万元,帮助400多名精神病人、智障人员等特殊救助对象找到了家人。近日,泰州市政府经过反复修改,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14.
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建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其实质就是将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管理,建立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诚然,收容遣送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救助性,在保护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乡关系、法制建设、政府职能的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人口流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容遣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容遣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国务院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废除《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建构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了我国社会救助体制,规划了针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宏伟蓝图,对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充分领会《救助管理办法》的精髓,对我们做好工作切实维护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03年8月以来,河南省救助管理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实施细则》,积极探索救助管理工作新途径,救助管理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16.
《社会福利》2006,(8):29-29
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救助设施是基础,管理制度是关键,救助经费是保证。《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三年来,山西省紧紧围绕不断提升救助水平这个中心,着眼长远。从夯实基础,破解难题人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目前,全省救助管理工作政策法规日臻完善,管理机构逐步健全,管理制度不断规范,救助措施基本到位,难点问题取得突破,人性关爱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7.
刘涛 《社会福利》2008,(12):29-31
政府重视 制度规范 救助管理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救助的最后一道防护线,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重庆市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救助管理工作,200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8.
救助管理工作成效显著救助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两年来,各地不断加强救助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救助服务体系。北京、南京等大城市在城区设立了救助管理分站或咨询站点;郑州、成都等城市在街道、社区建  相似文献   

19.
《社会福利》2006,(8):26-26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北京市的救助管理工作从无到有,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救助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力保障了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为维护首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3年8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全市累计救助31300人次,帮助30148人次受助人员返家。  相似文献   

20.
塘沽处于滨海新区中心位置,流浪乞讨人员易于聚集,救助任务繁重。“收容改救助”以来,塘沽区的救助管理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救助管理办法》为主线,积极探索实践,逐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适合本地发展的救助管理机制。为有效维护受助人员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平安滨海新区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