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社会福利》2012,(1):66-F0004
盘锦市救助管理站务实创新,不断开拓,建立四级网络,即建立以市、县(区),救助管理机构(救助管理站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为平台,以街道(乡镇)为依托,以社区(村)为基础的城乡救助网络;构建四个机制,即建立城市和农村基层派出所快速救助机制,建立与卫生部门、“120”联动城乡速救保障机制,建立城乡预防流浪工作机制,建立与交通部门和铁路部门接送联络机制;  相似文献   

2.
正策略之一,打造多元载体立足救助职能建立救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把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作为联席会议的核心工作,形成了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构建社区救助保护网络体系。在市、区成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基础上,推动建立了271个街道和社区救助点。在部分社区,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了社区主任一社区儿童工作者一社区信息联络员三级未成年人社区保护网络。打造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平台。通过合作共建、购买服务、举办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之一:由机构救助保护向源头保护联接转变拓展救助保护工作职能,立足源头预防,立足主动干预,延伸救助保护服务范围,着手构建"监测、预防、报告、处置、转介"五位一体的社区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机制。2011年,山西省晋中市救助站在市城区北关街道办事处先行试点"三进三送"(进街道、进社区、进家庭,送政策、送温暧、送关爱)为主题的"救助进社  相似文献   

4.
程安平 《社会福利》2007,(11):25-26
救助工作向社区延伸,是"主动救助"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救助管理工作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焦作市救助管理站积极探索救助工作进社区的有效途径.建立了"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服务设施为阵地,以社区志愿者为资源主体,以企事业单位一帮一、多帮一为载体,以城市低保、定期救济、大病医疗基金及慈善协会定向资助互为补充"的救助机制,形成了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居民积极配合,救助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的新格局,使社区未成年人预防和回归安置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流浪未成年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在深刻认识其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必须牢牢把握关键环节,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从而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工作取得实效。把握关键加强领导首先,应从早期预防入手,立足源头,防止未成年人外出流浪。家庭破裂、教育不当、经济贫困是流浪未  相似文献   

6.
立足社区平台,建立开展社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社区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未成年人的生活和学习都直接依赖于社区。社区的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生活习惯的养成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乃至个人品质、思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起着重要作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犯罪成为继环境污染、毒品泛滥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目前,社区矫正逐渐成为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途径。未成年犯罪社区矫正工作既要注重从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关系、系统理论视角去分析其犯罪诱因,也要将众多社会工作理论模式寓于社区矫正过程中,增强未成年人与其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适应性。未成年犯罪社区矫正注重未成年人自身适应能力增强、家庭系统功能完善,更关注社区矫正的预防、治疗及矫正康复整体功能的实现。未成年犯罪社区矫正工作,不能单从处理未成年犯罪问题这个单一角度和层次去理解,而应该全面、多层次地去工作,建构一个令未成年人在各方面都可以得到支援的社会环境,最终能够有效地实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问题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社会福利》2013,(4):F0004-F0004
安徽蚌埠市牧助管理站创新救助方式,以源头预防为着力点,以营建温馨家园为目标,重新梳理流浪未成年人家庭关系,并将扶助、救助和低保仃机结合,为未成年人家庭经济生活托底,  相似文献   

9.
正困境家庭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这项工作,现已成为全国各级民政部门开展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一项新内容,也成为各地救助管理机构参与构建社会救助安全网的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近年来,福建省莆田市救助管理站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从实践中摸索总结出"靠前救助,妥善安置,跟踪回访,源头预防"的模式,有效地破解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0.
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民政、公安、教育、卫生等八部门联合开展了"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救助管理站按照省、市的要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通过完善网络、部门联动、能力构建、源头预防等措施,多元化救助流浪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11.
黄春梅  廖欣 《社会福利》2012,(10):41-42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是产生流浪未成年人的主要群体.根据各地数据统计显示,有相当大一部分的流浪儿童来自于流动人口家庭和留守家庭.本文所界定的困境儿童就是指这些生活在流动人口家庭和留守家庭,处于流浪边缘的儿童,也称之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当前,桂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正尝试与桂林市救助管理站开展进一步合作,运用社会工作的手法,从社区、学校、家庭入手,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展开源头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民政部于2013年5月份发文,确定20个地区开展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并于6月份在桂林召开试点启动会议。至今一年时间已经过去,全国各地在争取领导重视、整合部门资源、引导社会参与、拓展救肋机构职能等方面创造了很多有效做法和先进经验,初步形成了监测、预防、报告、转介、处置"五位一体"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机制,如何推进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四川仁寿县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讲习班上的讲话给出答案:首先要准确把握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其次要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机制;第三是积极开展监护支持和干预工作:第四是拓展救助保护工作职能;第五是加速培育专业社会力量:第六是强化试点工作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3.
预防因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是当前社会治理的难题。利用大数据,改进传统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方法来应对邻避效应,帮助社区居民缓解对环境污染的抗争情绪,建立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工作介入机制与路径。社会工作扎根于社区,搭建社区线下数据平台和网络线上数据平台,收集、分析、预判社区居民对环境污染事件的态度、行为反应,挖掘社区舆情信息,捕捉居民心理状态,为服务对象开展点对点的情绪疏导、困难帮扶、社区反馈、微治理、网络社会工作等专业服务,制定精准关顾策略,达到预防目标。  相似文献   

14.
图片报道     
《社会福利》2011,(8):19-22
2011年8胄19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流浪来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会上强调,要站在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优先、救助保护和教育矫治并重、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兼顾、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结合的原则.明确职责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协调配合,推动流浪来成年人救肋保护工作各项政策全面落变。匿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主持会议。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各级民政部门务必做到.  相似文献   

15.
李波 《社会福利》2011,(10):10-12
深刻理解:政策内涵 国办《意见》着眼于解决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教育矫治、回归安置、源头预防等难点问题,力争出台的政策措施能够符合现有的法律框架,解决目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具有可操作性,明确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救助保护要求,细化了流浪未成年人回归安置办法,提出了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矫治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越轨行为包括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矫治须以国家亲权理念、恢复性司法理念、个别化处遇理念和再社会化理论为根据。我国对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矫治工作还存在着矫治机制顶层设计统一性不足、矫治方案的具体执行有待完善、部分矫治的决定程序不合理、矫治的手法单一和社会性不足等问题。应以矫治和恢复作为越轨未成年人矫治的价值取向,构建具备内在逻辑的分级预防和矫治体系,使未成年人触法行为的矫治流程司法化,并创新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矫治手段。  相似文献   

17.
正陕西省宝鸡市从研读政策文件、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模式入手,不断探索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新方法和新路径,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试点工作富有成效。探索建立社会保护工作机制该市确定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重点对象和保护内容:即对经济贫困、监护缺失、家庭暴力、教育失当等因素影响造成的困境未成年人,整合部门和社会力量,提供监护监督和指导、经济救助、消除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日前,江苏省泰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建立领导和部门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救助保护机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救助服务  相似文献   

19.
加强社区建设是我国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过程 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从政府和企业分离出去的社会职能,大部分需要依托城市社区来承担。同时,下岗、失业人员相当一部分滞留在社区,流动人口大量涌入社区,城市老龄化和贫困人口等问题,都给城市民政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以行政管理为主、条块分割的城市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尽快发展和完善基层社区的功能,向以社区为依托的新的管理、保障、服务方式转变,进一步强化城市基层基础工作。推进社区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20.
王伟  闫鹏 《社科纵横》2012,27(12):93-95
和谐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社区矫正作为与监禁刑相对应的行刑执行方式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认可,它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社区矫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不断推进,社区矫正作为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重要举措,已经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并且在23个省市区试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立足我国的国情,更新刑罚理念,改革和完善社区矫正的立法,将执行权统一划归司法行政机关,实现社区矫正的方式和手段的多样性,加强对社区矫正的投入支持和经费制度保障,适当扩大对未成年人适用社区矫正的比例等措施,以推动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