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八一钢铁厂,在一九六三年开展了雷锋同志事迹的学习。在这次学习中,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我想:我和雷锋同志一样都是贫农家庭出身的青年,吃尽了旧社会的苦,是党和毛主席把我们从苦海里救出来的,雷锋同志能做到的,我为什么做不到?从此,我下定了决心:以雷锋同志为榜样,  相似文献   

2.
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雷锋,这个光荣的名字,就象我们时代的战鼓,正响彻在各族人民的心中!这几天,我来到了中央民族学院,访问了几个少数民族青年,他们都曾经历过象雷锋一样的悲惨痛苦的童年;他们也决心要象雷锋一样,准备踏上未来的艰巨而豪迈的旅程。在我的眼前,最先出现的是一个名叫次仁的藏族女共青团员,她怀着一颗年青人的火热的心,捧着雷锋的日记,象朗诵最美的诗句一样,向我表示要永远牢记住这段名言:  相似文献   

3.
3月5日,国家民委系统在民族文化宫召开了各族青年“向雷锋同志学习报告会”。包括中央民族学院学员在内的56个民族,1000多名青年参加了大会。会上,沈阳军区某部雷锋生前所在班现任班长宋若波同志作了报告,介绍了他们18年来坚持开展学雷锋  相似文献   

4.
徐明 《中国民族博览》2017,(16):222-224
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是宣传雷锋事迹和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阵地.开馆52年以来,雷锋纪念馆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现已成为集文化、教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出了一个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成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一座神圣的道德殿堂.雷锋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激励着中国人不断成长.雷锋文化资源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发挥雷锋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5.
在毛主席伟大号召的鼓舞下,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已在全国广大人民中开始形成了高潮。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民族干部和广大人民,也在毛主席这一伟大号召的鼓舞下,热烈地展开了学习雷锋同志模范事迹的学习活动。可以预见,通过这次学习活动,将会极大地提高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爱  相似文献   

6.
体察我们回回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和活动的历程,可以深深感到我们民族一些极为鲜明的特征。我们回族是一个生根中华,热爱祖国的民族。以往有一种误解,认为回回民族是外来民族,其实不然。在中国之外的任何地方没有形成过回回民族。回回民族的先人多是由阿拉伯、波斯同蒙古人军队东来的军士、来华贸易的商人,他们都是穆斯林,在中华大地安家落户,同当地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结成骨肉姻缘,繁衍后代,并约在元末明初这段时间形成相对集中居住、有统一的语言和独特的经济形式的单一民族。国内外都有同回族信仰相同宗教的民族,但同教不同族,并非信仰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7.
由陈玉屏主编的26万字的《中国古代民族融合问题研究》,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中华大地上民族融合进程中具有一种独特现象,即:虽然中国古代民族融合是双向的,一度出现过部分汉族民众“越化”和“胡化”(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现象,但各兄弟民族融入汉族始终是中华大地上占压倒优势的民族融合现象,终至形成现今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汉族占近92%、55个兄弟民族占近8%的格局,这在世界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8.
在祖国的大地上盛开着五十六朵鲜花,它们有永不凋谢的青春,它们的芳香吹遍中华。五十六双坚强的手高举着熊熊的火把,一路高歌行进|庄严地走向四化。五十六个优秀的民族团结成一个巨人,屹立在东方,保卫着世界和平。在祖国的大地上@沙蕾!回族~~  相似文献   

9.
略论藏族古代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格勒 《中国藏学》2002,(4):6-21
本文试图依据历史文献与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材料进行综合论证。从中华民族文化源流的宏观角度论述藏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历史渊源关系。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 ,提出自新石器时代起 ,中华大地上存在着三大考古文化系统和三大民族系统。这三大古老民族文化区域系统的更高发展层次便是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系统 ,证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源和多元一体的历史渊源。第二部分 ,主要论述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藏族古代文化与中华大地上三大古老民族文化区域系统的历史渊源关系 (重点放在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联系上 ) ,证明藏族及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吸收和融合中华大地上三大民族系统的文化成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海迪是在党和人民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的杰出代表,是八十年代的新雷锋。她的事迹在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党中央发出指示,中央领导同志题词,号召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这是我国政治生活和思想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我们要热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把学习张海迪活动广泛开展起来,并在学习和实践中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发扬张海迪精神,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张红彬 《中国民族》2023,(10):16-19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组织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格外重视、对基层各族干部群众的极大关怀。时维九月,大地流金。9月21日,2023年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在浙江杭州正式组团,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61届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参观团成员由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6个民族的150名代表组成,其中包括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以及在爱国戍边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边境基层一线代表。在10天观摩学习行程里,参观团成员先后奔赴浙江、江苏、北京,走进展馆、企业、乡村等,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察新时代伟大变革,畅谈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和家乡变化……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次致敬之旅、奋进之旅、铸魂之旅、增信之旅,进一步增强了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胜利闭幕了。这次盛会已作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的新篇章,载入史册。现在,全国各级党政有关部门的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大会精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深入人心,中华各民族紧密团结,励精图治,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在中华大地上已经形成热潮。我国的民族工  相似文献   

13.
2012年3月6日,湖北省民宗委全体干部职工来到武汉市江夏区"宗教和谐林"基地参加义务植树造林活动,这是省民宗委开展"学习雷锋"系列活动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建造宗教和谐林,是湖北省民宗委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正>阳春三月,暖风吹绿了江南两岸,也唤醒了沉寂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湖湘大地。美丽的季节,一所贫困山区大学的老师走进了湘西腹地,看望该校2008年被选派到村任  相似文献   

15.
论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环境决定论”固然有失偏颇,然而,中华大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却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本文在分析中华大地地理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祖国的西北边睡,土地广袤无限,它包括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全部以及内蒙古阴山西侧的部分地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正是大西北的气慨.千百年来,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亚文化都曾在此交替兴衰,留下了历史的残迹.可以说,在中华大地上,没有一个地区能象大西北这样,文化的呈现是如此的色彩缤纷,气象万千.  相似文献   

17.
    
中华书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个历史时期的书画作品,即是那个时代的反映,就好像植根于大地的树木抽出的万千枝条,千姿百态,各领风骚;而其中代表无限生命力的,总是那些最高的枝条。国画大师张大千及其传世之作,就是他所处那个时代艺术之树最高的枝条。今年是张大千先生诞辰114周年。为纪念这位蜚声海内外的国画大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书画家  相似文献   

18.
中华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学习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体会车哲九,王彦达,裴立杨邓小平同志对民族问题的论述,是我党民族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是邓小平民族问题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民...  相似文献   

19.
姓氏作为一种社会结构中的血缘关系符号,是人们藉以相互区别的标志.姓氏文化是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强、感召力最大的人文历史情结,是认知民族文化的伟大基石;民族融合是中华姓氏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华姓氏兼容并存、多元一体的精髓所在;5000年的中华文化可以说是汉族和少数民族融合交流的历史,各个民族的姓氏制度相互渗透,对中华姓氏的起源、发展和结构形成影响重大,尤其是少数民族融合因素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0.
青海茶文化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继承了中华茶文化的大传统,同时兼容了基于地理和气候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知识体系,形成了独有的地方性茶文化系统.限于气候与地理、物产与饮食的生活需求,以及衍生于交际与礼仪之上的社会需求,青海茶文化给中华茶文化注入了更多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