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福利》2013,(7):48-48
英国:公医制公医制由政府主办,包括财源筹措与照护的提供。1990年,英国颁布《全民健康服务与社区照顾法案》,由中央授权给地方政府主导和负责社区照顾,并鼓励民间机构提供更多的老年人服务。现已建成分工明确、条理清晰的老年照护体系。在财源筹措方面,以税收财源为主,占64%,私人财源占36%;基本原则为"残补原则",强调资产调查;照护方案包括国民健康服务和个人社会服务。长期照护以社区及居家照护为主,占86%,机构式照护占14%。总体而言,国家健康照护体制是由上而下,中央政府高度介入资源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6,(11):103-107
中国是世界上失能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家庭长期照护是多数失能老年人主要的照护模式。但是,家庭照护者的文化程度、就业状况、家庭收入、照护时间、有无其他家人参与照护以及被照护老人的生活满意度等都直接影响到照护质量。文章采用个案访谈的方法,对一位女性家庭长期照护者个案进行深入的定性分析,从长期照护的动因、照护的状态、照护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来反思老年人家庭照护的基础、如何解决家庭长期照护负担问题、如何应对家庭之外的支持力量缺乏的问题。提出道德教化固然重要,还需要建设稳固完善的社会化长期照护支持制度。制度设计需要考虑从经济上对家庭照护者进行补偿;社区提供普及性的医疗、照护方面的知识培训或支持,解决家庭照护者现实中遇到照护技术困难;关注照护者身体身体和心理状态;加强针对失能老人照护的志愿者服务;政府支持兴办收住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的养老机构;鼓励培育家庭服务市场,运用社会购买的方式,为失能老人家庭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3.
为了满足城市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需要根据老年人的活动能力缺失状况和特点,建立一个社会支持体系,以老年人自助互助为中心,以家庭和邻里支助为基础,以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为依托,以社会团体和组织资助为补充,以国家和政府政策为保障,以志愿者服务为纽带。  相似文献   

4.
唐钧 《社会工作》2021,(2):1-10
当前中国老年服务的问题可谓纷繁复杂,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应该是对于老年服务发展的思路不清晰.本文研究发现,机构服务初衷是老年照护专业化,机构服务的市场当以民营为主,要寻求资本与民营机构的合作共赢,才是中国老年照护机构的发展思路.在此过程中,应强化机构对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转变照护服务伺候"老人"的传统观念,大力培养...  相似文献   

5.
随着上海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社区养老服务不断提升,但社区场所资源十分紧缺,政府也正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社区嵌入型养老微机构便是破解这一难题的举措之一.微机构不仅是“机构养老”和“社区照护”的中继站,而且还是朝着“去机构化”的方向发展,是结合居家、社区和机构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是为老年人提供整体性及延续性的亲情化、家庭化和人性化的照护服务,符合中国老年人的养老习惯和需求.  相似文献   

6.
许晓芸 《社会工作》2019,(1):81-90,111,112
失能老人养老服务除了面临经济、身体等方面的沉重负担,还面临心理、情绪、观念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既有照顾者与被照顾者之间的双向压力,也有政府、社区、机构之间的供给缺位,也存在养老需求与长期照护现实之间的矛盾,还存在社会支持缺失与个体无法增能的双重窘境。基于社会工作助人的专业视角,探索夯实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家庭照护、加强社区老年照护服务、转型升级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的长照策略,达成失能老人老化态度转变、老年人力资源活化、照护资源有效整合的增能预期,实现"就地老化"和"成功老化"。  相似文献   

7.
《社会工作》2009,(23):33-34
近年来,天津开发区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以新型移民城区的特性为基础,以满足居民全方面、深层次的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整合政府、社区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资源,打造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共同体”为目标,逐渐形成了“一个核心,两个支撑,两个系统,三个平台”的崭新社区治理“泰达模式”。  相似文献   

8.
郑悦  魏淑娟 《社会工作》2023,(1):40-51+106-107
在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流行趋势交织、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背景下,如何促进长期照护服务的整合以满足老人多样服务需求始终是核心议题。本文通过彩虹模式对长者照护之家进行个案分析,发现宏观层面公私系统、医养系统的合作是服务整合的基础,中观层面养老机构发挥服务整合的主体作用,微观层面服务的综合提供是服务整合的表现。签署合作协议、提供资金支持、多级部门监管是推动服务整合实现的功能性策略,养老机构文化环境亦是影响服务整合的因素之一。此外,在长期照护服务整合过程中仍存在从“医”到“养”转介困难、缺乏个案管理和康复服务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失能老年人是一个对长期照护服务需求更高的群体。目前城市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满意度较高,但仍存在提升的空间。在中国加快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和支持性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城市失能老年人的照料资源仍然主要来源于家庭,对社会化的照护服务使用较少且满意度较低。城市失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丧失自理能力持续的时间、照料存在的问题以及照料提供者对其照料满意度影响显著。提升城市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满意度和生活质量,需要发挥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力量,大力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促进家庭和谐健康发展,实施家庭照护支持政策和项目,建立居家、社区、养护机构联动工作机制,培育专业照护人力资源,汲取国外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10.
耿曰美  黄洪 《社会工作》2012,(12):25-27,21
自助组织为长期病患者提供一个自助互助的平台,病患者用自身对抗疾病的经历去开解患同类病的病人,病者从一个服务接受者变为服务的提供者,这对他们的康复作用并非笔墨所能形容。本文希望通过探讨专业机构香港复康会针对长期病患者服务的介入的原则与价值观及介入方式,对中国大陆自助组织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徐斌 《社会工作》2009,(7):45-46
工作背景 在上海市长宁区的每个街镇都有一个青年中心,城市青年中心是以街道团组织为核心,团结青少年社团组织,依托有形阵地,以项目化运作为主要方式,以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为主要目标,直接联系青年、服务青年、服务社区的城市社区青年组织,是团的组织、工作、阵地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平台。但是经过笔者的调查,显示长宁区的青年中心长期被街道的一些老年协会等使用,大部分青少年不知道青年中心。  相似文献   

12.
《社会福利》2013,(8):28-30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继续坚持"9073"养老服务格局,即通过强化社区涉老性配置标准,鼓励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支持社区为7%虽住在家里但需要社会服务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日托、助餐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主导、鼓励市场参与,为3%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具有全托生活护理功能的机构养老服务。7%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机构养老服务主要面向老年人提供基本的日常照护服务,构成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从满足快速增长的、多样化的养老服务社会需求出发,"十二五"上海确立了至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人数43万人左右的发展目标(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0  相似文献   

13.
社区服务的组织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 ,社区服务是一种互惠性质的交换 ;依靠居民对社区的认同 ,通过群众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自身的问题 ,是社区服务的核心要义。文章分析了社区服务的组织目标 ,认为市场、政府、社区三种不同形态的组织正在形成 ,市场机制、再分配机制、互惠机制在其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协调这些组织的各自功能为居民的利益服务 ,是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山东泰安市泰山区民政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通过搭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以信息化服务为纽带,串联起居家、社区和机构等多种养老方式,实现了区、镇街、村居三级联运;连接起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形成了"合众人之力、聚社会资源、传孝行之道"的为老服务格局。平台具备居家服务、机构管理和民政业务咨询三大功能,同时可提供"一家通"手机定位围栏、"健康宝"远程健康监测、家居安防、关怀提醒等特色服务。入网老年人只需拨打"12349",即可实现服务上门。平台正式运行半年来,已吸纳361家各类服务机构、注册服务人员4000多人,累计服务4000多次,得到老人和社会广泛认可。泰山区的做法对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实施养老服务信息化专项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长期照护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近年国内各种老年服务机构数量增加较快,由此需要的一线服务人才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6.
城市社区管理与自治组织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 ,中国城市社会发生的最大变化是社区内除了居委会之外 ,出现了业主委员会和各种社区服务中心等自治性居民组织。这类组织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城市社会的面貌 ,对加速中国城市社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将起到的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 ,自治与管理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有机体 ,首先 ,目前的社区自治组织还没有达到可以脱离政府的支持而独立存在 ;其次 ,自治组织是为社区居民利益服务的机构 ,它离不开老百姓的积极参与 ,缺乏群众基础的自治组织同样也无法生存 ;再次 ,社区自治组织的设置与其它类型的组织有本质的区别。一方面要从居民利益出发 ,另一方面自治组织和非营利和非政府性也是它有别于其他组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许小玲 《社会工作》2016,(6):100-106
与机构照护模式相比,能力导向下智障青年社区化服务模式以正常化理念为核心,在服务理念、服务主体、服务内容和服务方法四个方面实现了转向,将智障青年置于社区自然环境中,注重智障青年社会支持系统的拓展建设以及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促进智障青年更好地参与和回归社会.然而社区化服务模式在实践中存在正常化理念认知偏差、表面社区化和服务模式纠结的困境,而加强社区化服务模式的根基——社区的建设是破解社区化服务模式现实困境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长期照护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发达的老年社会。长期照护的对象是陧性病和残障人口,而老年人则构成此类人中的绝大多数。长期照护的目标是满足那些患有各种疾患或身体残疾的人对保健和日常生活的需求,其内容包括从饮食起居照料到急诊或康复治疗等一系列正规和长期的服务。长期照护服务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正规和专业是长期照护最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化进程、建筑新旧、居住者差异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社区资源禀赋异质化程度不断提高,客观要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分类治理。通过对四川省成都市、乐山市等地的调研,以共性综合治理、特性靶向治理为策略,发现老—老社区应整合资源,重点发展针对失能老人的“养、医、娱、终”相结合的全托型养老服务;老—新社区适宜依托已有适老设施,提供日间集中照料或上门服务;新—老社区适宜在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基础上,建设小型幸福互助院;新—新社区应注重发展长期照护、权益维护、生活适应等事业,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韦克难  黄玉浓  张琼文 《社会工作》2013,(1):56-64,152,153
社会工作介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主导、高校主导的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出现重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轻社会服务、轻社区文化与精神建设的现象。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工作没纳入救灾体系,缺乏制度性建设;社会工作社会认知度不高,缺乏合法性;社会工作服务无固定经费来源,缺乏保障性;社会工作服务基本靠外来援助,缺乏长期性;社会工作无统一服务标准,缺乏规范性;社会工作服务注重预防与恢复,缺乏发展性等。通过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的实践探索,已初步形成可以操作的一定模式,这一行之有效的模式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民办社工机构为服务主体、以社区能力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灾后重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