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长椿寺是北京南城的著名佛寺,明清之际曾有"京师首刹"之誉,在北京历史文化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关于长椿寺的创建时间,碑刻和文献中有"万历二十年"和"万历四十年"两种不同的记载,而学界基本上以"万历二十年说"为定论。详细考察寺内现存的《敕建大祚长椿寺赐紫衣水斋禅师传碑》,再参以其他史料,可以纠正长期以来的流传之误。  相似文献   

2.
海岩 《东西南北》2010,(7):63-63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  相似文献   

3.
万佛堂在义县西北大凌河北岸,是辽宁境内最大的佛像石窟群.传说这里曾经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尊佛像,万佛堂因此得名.这座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三十二年(公元499年),经过1 500多年岁月的侵袭,佛像只剩下了400多尊.关于万佛堂的佛像已经有了太多的介绍,我们今天换个角度,说说万佛堂的两块石碑. 第一块石碑为《营州刺史元景造窟题记》,简称《元景造像碑》,位于西区第五窟,碑刻全文400多字,现在仅有200字可以辨认出来.即使不考虑《元景造像碑》的历史价值,单是碑文遒劲有力的书法,便可让它在中华碑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清末康有为称这块碑为"元魏诸碑之极品";梁启超更是说它"天骨开张,光芒闪溢",并在为其拓片题跋时写到"其书由八分蜕入今楷,痕迹尽化而神理固在."《元景造像碑》中的元景就是万佛堂石窟的主持凿建人,时任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刺史.但是元景可不是普通的刺史,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叔叔.他的姓氏"元"看似像汉人的姓,其实这是汉化政策推进的结果,当时规定,鲜卑族姓"拓跋"的都要改为汉姓"元".  相似文献   

4.
曹道士碑是黑龙江地区发现的金代唯一的有关道教的碑刻,曾见录于《吉林通志》和《宾县县志》①,但误漏很多。我们在阿什河流域进行考古工作时,再次调查了曹道士碑,并对它进行了初步研究,写成此文。 松峰山太虚洞与曹道士碑 松峰山在黑龙江省阿城县东南约百余华里。是张广才岭山脉中的一个山峰,高约拔海六百米左右。山峰险峻,奇石重叠,风景幽雅深邃,在地貌上属于假喀斯特地型。主峰下有清代“海云观”遗墟,附近峭岩有个古老的岩洞,洞之内口上边岩壁上镌有“松峰 山太虚洞”六字,其下两行小字已辨认不清。洞内建有四通石碑,其中一通是金代章宗…  相似文献   

5.
计翔翔 《浙江学刊》2002,1(1):130-136
明末杭州士大夫李之藻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曾经深入研究“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并与在杭传教士共同探讨 ,得出景教碑是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最早文字资料的定论 ,形成景教碑发现于陕西而当时景教碑的研究中心却在浙江杭州的局面。这一历史事实长期来遭到忽视。传教士曾德昭和阳玛诺的作品以及其他的一些史料向我们充分展示了李之藻在这方面的功绩  相似文献   

6.
赵望秦 《唐都学刊》2001,17(4):27-30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李晟碑》,有幸保存至今。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李晟碑》,是经后人剜刻重开,还是被翻刻过的伪品,古今学人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考察碑版本身的历史变化情况,比勘今所见此碑拓本与《唐文粹》所收碑文在文字上的异同,认为不可将今存《李晟碑》视作伪品。  相似文献   

7.
树碑     
一座独具匠心的石碑树立在樟树市薛溪办事处陈家村的村口路旁,碑的正面刻有“陈家新村”四个镏金大字,碑的背面几句碑文格外醒目:“……党和政府,赈灾济民,泽如凯风,惠如时雨,恩重如山;港澳同胞,爱国爱乡,捐资建房,血浓于水,情深似海。全村人民,特立此碑,永志纪念。”路人过此,往往先要观赏一番那遒劲酣畅,飞逸古朴的碑刻书体,然后,再看一眼老堤废墟上那拔地而起,错落有致的两排新房,都说:“陈村人真幸运。”说起这座石碑,其中还有一段故事呢。  相似文献   

8.
吴明波 《求是学刊》2012,39(2):25-28
归于撒路斯特名下共有三部作品,按写作时间,第一部是《喀提林战争》,记述发生于公元前63年发生的喀提林阴谋,紧接其后的是《朱古达战争》,记述发生于公元前111-105年间罗马人与努米底亚的朱古达发生的战争,最后一部作品是《纪事》(historiae),以编年方式记述前面两次事件之间的事件.②从文体来看,前两者都是政治纪事,针对具体的事件,第三部作品是编年著作.撒路斯特为何针对"喀提林阴谋"这个事件,以政治纪事的方式开始他的写作呢?  相似文献   

9.
妙峰山是北京著名的宗教与民俗胜地,其"金顶"美誉广为人知。检索香会碑刻拓片等原始资料,可以判断妙峰山的"金顶"称号在康熙末年到雍正年间或已酝酿,至乾隆七年(1742年)则明确载于碑刻,此后递世相传。妙峰山"金顶"称号得到京城内外广大妙峰山香会信众的普遍认可,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郑和下西洋期间究竟几次访问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州一带)?这一直是郑和研究中具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对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明太宗实录》和《郑和航海图》等历史文献及太仓《通番事迹碑》、长乐《天妃灵应之记碑》等碑刻记载的比较,并结合马六甲海峡地理特征、季风活动规律和郑和船队航线、航程的考察,本文认为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曾到访过满剌加国,最早抵达满剌加的时间应是明永乐四年(1406)一二月间。本文同时认为郑和到访满剌加的次数不仅反映了满剌加在下西洋过程的航海地位,而且对于明朝经略马六甲海峡地区,掌握东南亚地缘战略的主动权,促进满剌加国国际化转型起到了杠杆和催化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社会应当是建立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之上的社会,应当是把"以人为本"作为终极性价值关怀的社会,应当是以民主与法治为制度基石的社会;此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缺一不可.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执政党的政治道德责任,又是一种可欲亦可求的社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正近些年我多以淡墨入画,淡墨之美在于格调之高,格调之高在于"淡雅",它与浓重之墨相对而处,却并非相互倾轧。中国山水画以淡墨入画者代不乏人,如董源的《溪岸图轴》、巨然的《万壑松风图轴》、米友人的《潇湘奇观图》、郭熙的《早春图》、李成的《读碑窠石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倪云林的《六君子图》、董其昌的《疏林远岫图》、石涛的《细  相似文献   

13.
王超 《社科纵横》2013,(10):126-128
在诸多文献记载中,明朝嘉靖进士菅怀理,往往因为"菅"、"管"字形相近,易于混淆,在传抄转刻中被讹为"管怀理",更有许多文献误非为是。本文依据地方志、历史文献以及现存的碑刻记载,认为明代的"管怀理"当是"菅怀理",并梳理了他一生的行迹。  相似文献   

14.
《求是学刊》2018,(4):141-147
以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保存的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明仁爱邑侯永定阴阳生僧巫省役德政碑》为引,结合历史文献,探讨官方"阴阳学"始于元代的阴阳教学和管理机构,发展至明代,更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地方性官方机构,主官方阴阳学教学和管理之职,兼司钦天监之责,及组织官方的祭祀仪式。而碑文中"阴阳学"的人员包括有职官训术、阴阳生、阴阳僧、巫等,文献记载这些都必须是通阴阳、懂术数之人,其中职官和阴阳生多为世业子弟传承的,而职官的荐举是严格的,阴阳生更是明代世袭阴阳户籍中的力役,所以,明代"阴阳学"是官方掌控属邑阴阳人士的主要机构。因此,该碑文为研究明代"阴阳学"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三国魏镇北将军刘靖创修的戾陵堰与车箱渠是北京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引水灌溉工程。它奠定了蓟城时代水源开发的基本格局,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标志性地物。戾陵堰与车箱渠的基本情况,以《水经注》所录"刘靖碑"及其"遏表"的记载最详。本文依据古今文献,结合考古发现和遗迹踏勘,对《水经注》的记载加以考释和辨析,为进一步确定戾陵堰、车箱渠及其相关参照物(梁山、刘靖碑、高梁水与■水等)的具体方位及相互关系,进而说明堰体与渠道的形制规格、水利价值及对后世影响等,提出若干见解。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近现代国画界南北二石并称,这其中与"北石"齐白石齐名的,就是以"画、文、书、印"四绝著称的"南石"傅抱石先生了。抱石少攻印章篆刻,治画史,并为书画创作,曾留学日本,得郭沫若、徐悲鸿为师友,远法石涛、顾恺之等辈,又亲览河山,"搜尽奇峰打草稿",能独树一帜,以诗入画,以形传神,工山水,亦擅人物,开新时期中国画变革之先河,堪称大家,可谓宗师。傅抱石的笔墨人生是随着他对画史的研究、对自然的体验、对诗文  相似文献   

17.
"净几群书外,闲堂一物无。中间任灰烬,终与蕙兰俱。"试想一下,在书案之上,燃起香炉,在烟雾缭绕之中,读书作画弹琴下棋,是何等的惬意舒服!香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鼎",而真正意义上的香炉诞生于汉代。宋人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写道:"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博山炉的出现开创了香炉的历史,从此延绵千年。香炉材质繁多,主要有金属、陶瓷、瑜石、磁、紫檀等,器形多种多样,有鬲式、  相似文献   

18.
庄子以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态度对待生死,力图探讨生死的本质,揭开笼罩在"生死"之上的神秘面纱,以寻求宁静超越的精神境界,为现代人生死困惑的解决提供了参考价值。"道"是其生死智慧的理论基础;"气化"是其对生死的本质界定,生死的变化不过是气的聚散而已。不悦生不恶死及"善生善死"是庄子对生死的态度:既要善待生命,人应该做的、可以做的就是养生,顺其自然地使生命本性得以发挥;又要以旷达的胸怀面对死亡,打破对死亡惧怕的固有态度,以死为息,最终达到一种自在、自然与自由的超然境界,庄子把这种境界称之为"逍遥"。  相似文献   

19.
《学问》2015,(6)
集安是高句丽遗址最为集中的地区,是古代高句丽文化精华的荟萃之地,特别是2004年集安以高句丽墓壁画、好太王碑等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后,高句丽墓壁画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等特色成为国内外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也成为吉林省东部地区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20.
颜廷亮 《社科纵横》2004,19(2):78-81
小说《党人碑》塑造了孙中山的艺术形象 ,并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进行了大力赞颂 ,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创举。本文对小说《党人碑》进行了探讨 ,以助人们对该小说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