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但在塑造郭沫若文化心理结构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且在郭沫若文学创作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甚至可以这样说,郭沫若一生文学创作上的优长与不足,都与儒家文化、儒家美学密切相关。儒学的中心命题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人而不仁如礼何,  相似文献   

2.
试论孔子的人口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孔子的人口思想任怀国人口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体,从古代开始就有一些思想家探索人口问题。孔子当然也不例外,孔子的人口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本文拟就孔子关于人口问题的言论进行简要剖析。孔子从"仁"就是"爱人"(《论语·颜渊》)的观点出发,十分重视增加人口...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的五十年,是革命的人道主义向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过渡,并且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发扬光大的五十年,也是反对资产阶级虚伪人道主义的五十年。人道、人性,是个古老的课题。早在古代的奴隶社会,就有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提出了重视人、尊重人的若干思想。如古希腊的著名智者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古希腊罗马哲学》138页)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创始人孔子,则明确强调“仁者爱人”,一次马厩失火,孔子听说后,只关心“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相似文献   

4.
<正> 1 如所公认,仁在孔子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仁者“爱人”与“克己复礼为仁”,则是仁的两个基本规定。如何做到仁,这涉及到伦理学上的自由问题。孔子强调的是个体的主动选择:“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以下只注篇名)“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仁完全在于自己的为不为,而不在于能不能。而当孔子把仁与道相联系,“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引),仁代  相似文献   

5.
孔子思想的合理内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日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孔子的思想核心成了人们研究的重点。过去不少学人都认为“仁”或者“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中庸”,而“仁”和“礼”只不过是实现“中庸”的手段罢了。孔子主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要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的理想,孔子最早提出了“中庸”这个范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相似文献   

6.
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提高国民的素质,是当前社会王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内容可资我们借鉴进行现代文明形象的塑造。 孔子认为仁是极崇高的品质,他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提问对“仁”有不同的回答。认为“爱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上),能在行动中贯彻“恭、宽、信、敏、惠”五项原则都是仁的表现。孔子所说的仁内  相似文献   

7.
孔刚 《江淮论坛》2006,(5):178-182
孔子一生勤于治学,“传道、授业、解惑”,在培养了大量弟子门徒的同时,也创立了彪炳千秋的学说和思想,“和而不同”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象历史上许多仕途不太得志的思想家一样,孔子把自己一生大部分的精力投入了对人和社会之本性以及彼此关系的深刻思考与探索之中,并提出了大量的伦理思想和行为规范。他的伦理思想最核心的内容如果可以被高度概括的话,那就是“仁”了。什么是“仁”?孔子明确指出:“仁”就是博爱于人,“仁者爱人”,(《论语·颜渊》)换言之,仁的核心涵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爱,就是博爱,是对所…  相似文献   

8.
幽厉继出,王室中衰,周天子成了徒具虚名的诸侯头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之时,周室微面礼乐废,诗书缺。面对“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候出”的形势,孔子力挽狂澜,游说各国,竭力鼓吹“为国以礼”,《论语·先进》以下凡引《论语》文句,仅举篇名。)的礼治原则,宣扬“克已服礼”(《颜渊》),主张“兴灭国,继绝世,  相似文献   

9.
<正>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学说的核心是“仁”。对于“仁”,孔子作过多种解释,但最能说明孔子仁学本质的,是他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这两个命题。为了探讨“仁”的本质,特对上述两个命题进行剖析。一、什么是孔子所认为的礼之本“克己复礼为仁”这个命题源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对其得意弟子颜渊的答问。后来,这一命题成为人们引起争论的议题。争论的中心是“礼”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只有弄清这一问题才能理解“仁”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也才能对“仁”的本质作出符合事实和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儒家思想,发端于春秋末年的孔子,而后逐渐形成一个学派,在中国历史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重读《论语》,原本没有想到从经济这个角度研究孔子,因为孔子自己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然而,掩卷静思,有一个意外的发现,事实并非《论语·子罕》所说:“子罕言利。”一部上万余字的《论语》,粗粗算来,其中,“言利”之处多达70余处,字里行间亦可揣摩到孔子的经济思想。这些思想虽不成体系,但从中对孔子的分配观、…  相似文献   

11.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它微言大意、博大精深 ,吸引了历代学者从各个角度投身于对它的研究中。本文仅就《论语》一书浅析了孔子仁爱思想中体现出的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仁”的提出 ,是对“人”的发现 ,孔子第一次把“人”从“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放在人类社会中来对待 ,这是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表现。本文还就行仁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的忠恕之道稍作论述。许多学者认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文作者经参考古人注释和综观《论语》全文 ,仔细琢磨后 ,认为“忠”的本意应是尽心竭力 ;“恕”的本意应是推己及人 ,它包括消极方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和积极方面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两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孔子曾经是一位力行改革、政绩斐然的行政管理者。(韩非子·内储说大微》载:“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荀子·儒效》记:孔子任司寇期间,“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逾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是说当时骗人的羊贩老实了,骂街的泼妇被休了,骄横的流氓搬家了,市侩们也不敢哄抬物价了,其管理才干由此可见一斑。孔子一生热心于参政议政,他在游说列国期间,每“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论语·学而》,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在见闻与实践中,他总结与阐发了不少有关行政管理的思想和主张,至今仍不乏启迪。 孔子的行政管理思想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实施“仁政礼治”。此乃孔子人本主义思想在行政管理上的具体体现。《吕氏春秋·不仁篇》曰:“孔子贵仁”.《论语》中“仁”字凡109见。孔子“仁政礼治”的行政管理思想,一是要求管理者“为政以德”,做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张》),“恭、宽、信、敏、惠”(《阳货》),“泛爱众,而亲仁”(《学  相似文献   

13.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以汉书·艺文志》)但是,孔子聚徒讲学数十年,“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性记乳子世家》),而忧语》全书不过一万五千言,显然不是他“应答弟子、时人”的全部言论。检诸历代要籍,确有不少孔子之语而为《论语》所未载者。于是,南北朝以降,历代多有纂辑散见于各要籍中的孔子言论的有识之士。有所成就者,如梁武帝萧衍之《孔子正言》、唐王勃之《次论语》,来杨简之铁圣大训》、薛据之《孔子集语》,明李武之《论语外编》、潘土达之《增订论语外编…  相似文献   

14.
一,儒学本来是大众文化。《淮南子·真训》高诱注:“儒,孔子之道也。”孔子本是平民出身,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孔子办教育“有教无类”,“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孔门弟子中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渊,有父亲为“贱人”出身的冉雍,有“卞之野人”出身、“性鄙好勇力”的子路,有家贫处“穷阎”以后又亡在草泽中的原宪(参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普通平民生活、学习、处事的伦理规范与基本原则。《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去卫…  相似文献   

15.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在伦理要求上做为最高标准的“仁”有多方面的内容。在政治思想上要求实行“仁政”。但“仁”的中心思想是“仁者爱人”“仁者自爱”(《孔子家语》)。这里也提出了“仁者”如何爱人爱己处理人我关系的问题。《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记载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好象是一句士大夫终身可行的个人修养的箴言。但放在儒学整体思想中,这是“仁爱”思想的进一步表达。是对如何“爱人”“爱己”的问题的回答。含有“爱人如己”的思想。人之所欲者最大可概括为爱己,人之不欲者最大可概括为害己。一个善,一个恶。己所恶的,不施于人,是忠恕之道。反过来已所欲者,也施于人,就是仁的最高境界:爱人爱己,施爱于己,施爱于人,建立仁爱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是圣者的理想也是人类的理想。在世俗社会中爱人如己的精神的贯彻是至道大德。执政者权力在手更具有施爱于民众的能力和责任。仁爱政治是全社会获得爱的保证。当今世界危机丛生,生态环境问题、极端民族主义及战争问题、难民问题,贫困和暴政问题、人权问题,总之是人类生存问题,不断困惑着世界。世界需要发扬爱人爱己的精神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恩来 《理论界》2009,(12):112-113
《论语》首篇首章,是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门弟子如此编排,虽未必如今人著书立说,欲以此开宗明义,但显然也不是随意的。孔子在其晚年的自我总结中就这样言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面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立志于学习,是孔子人生进境的起点,也是孔子的生活常态和人生之乐。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的“仁”,是研究孔子仁学的基本素材。以往或不知今本《论语》多处“仁”字有误,或误解部分“仁”字之义,对孔子仁学内涵的归纳发生偏差。排除不正确的材料与误解,《论语》中的“仁”虽从词义上可分为四类,但其实质皆是“爱人”——关爱他人,孔子仁学的真正内涵,只有“爱人”一项,而没有其他。  相似文献   

18.
孔子哲学的“体”,是“仁”。孔子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怎么体现“仁”的呢?这是关于实现其哲学的非常重要的问题。这篇论文旨在通过以“孝”、“忠·恕”、“中庸”为“用”的研究方法,探索孔子哲学以“仁”与“孝”、“忠·恕”、“中庸”的关系及内容。“仁者人也。”(《中庸·二十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作过多种解释。他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在那个鬼神观念弥漫全社会的时代,人们普遍以为自己是自己头脑创造物的附属品,缺乏独立“人”的观念。这时孔子强调“人”的存在,强…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言论大部分载入《论语》和《礼记》里。他在整理周以来的《诗》、《书》、《易》、《礼》、《乐》、《春秋》著作中,总结了古代历史并继承和发展了自己的学说;而且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第一,关于“自然观”。孔子对殷周以来的鬼神迷信取存疑的态度。他的主张是“以孝治人,以人道治人”。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不讲神怪,“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篇》)孔子的这一思想精髓,直接注入汉民族文化传统。中国儒家从孔子开始重人  相似文献   

20.
孔子“述而不作”新论吴定初“述而不作”出自《论语·述而》。此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对“述”与“作”的价值判断,也是后世论者裁量甚至批评他重述江南作的主要依据之一。不少人认为,“述而不作”的含义是“讲述”而不“创作”。如是观之,孔子看重讲述而轻视创作。笔者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