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后冷战时期,整个世界处于世纪交替和千年更迭之际,正值新旧国际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世界局势起伏不定,和平与动荡共存,竞争与合作同在,新问题不断涌现。本文试从后冷战时期国际形势的巨变和国际关系的演进着手,来分析后冷战时代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发展机遇。 一、后冷战时期国际形势的巨变和特点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如苏东剧变,欧洲聚散,巴尔干战火,海湾战事,非洲的穷困与内战,中东和平进程的曲折与缓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兴起,等等。旧有的矛盾并未完全消失,新的矛盾却又层出不穷,整个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从总体上看,冷战后的震荡基本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 (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特点 1.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特点。世界经济在变动中走向21世纪。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针对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先后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应该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构建和谐世界"等国际战略思想.三者思想虽表述不同,但具有本质的共性和逻辑上的有机关系.和平与发展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必要前提,和谐世界是和平与发展潮流的统一.和谐世界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必然选择,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秩序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与调整,中国国际秩序外交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根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冷战结束后,适应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国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进入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作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提出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国际秩序外交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它源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智慧,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成为中国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基本理念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由于民族主义在原因和后果上都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内部发展两个层面,因而笔者主要从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构建两个层面分析和探讨了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的原因和影响。从冷战后民族主义产生的国际背景看,其根源在于国际关系层面长期累积的矛盾,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在处理民族和国家关系上的不合理性,造成了冷战后民族主义产生的深刻历史动因。但从冷战后民族主义给国际社会造成的后果看,其消极性又大于其积极性。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看,冷战后民族主义的成因在于许多多民族国家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失败和失误,其影响突出地表现为它导致了国际范围内民族国家的又一次增生,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5.
卞秀瑜 《理论界》2012,(11):158-160
二战确立的雅尔塔格局,尽管存在某些弊病和不足,但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世界格局,其为战后世界和平局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框架性和机制性基础。雅尔塔格局不仅维护了冷战时期的世界和平,而且在冷战结束后仍然发挥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某些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以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旗帜.新型国际关系首先注重和平与发展.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基于历史潮流、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的选择.和平与发展是新型国际关系的保障,中国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文明多样化和发展模式多元化.各种文明交相辉映,尊重各国人民根据本国情况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是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初期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仍处于冷战后的重大调整和形成时期 ,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和大国关系对于未来国际关系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冷战后中俄美三国构成了新的大国战略关系 ,国家战略利益成为影响三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它们既有共同利益并开展合作 ,也存在战略利益的竞争和冲突。应对美国的世界霸权战略 ,中俄相互借重、共同牵制美国成为中俄美关系的重要特征。坚持独立、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冷静、理性地对待和发展中美关系 ,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推动建立多极世界格局和国际新秩序 ,将成为 2 1世纪中国外交的战略性抉择。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西方学术界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但多数反思和批判只是在新形势下对过去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修补和发展,而不是全新意义上的重建。巴里·布赞教授通过对威斯特伐利亚"情结"的成功超越,重新诠释了国际体系在一个宏观和久远的世界历史背景中的演变,从而构建了一个新的国际关系研究框架。巴里·布赞的世界历史视野和多元论的方法论体系向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提出了根本的挑战,同时也给中国学者带来了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至今,国际关系一直在剧烈变动,一些全球和地区大国都在纷纷调整各自对外战略.由于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内涵的日益错综复杂,无论多极化趋势,还是一体化潮流,往往总是同国家利益、国家主权以及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较量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正是围绕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立足多极化背景中国际关系运作的功能特征、结构趋向及大国的战略竞争与合作,全面分析自冷战后到新世纪前期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因、机制和规律,指出世界多极化不仅是一个渐进、归序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相依共存、协调互动的系统,应由此努力从更高程度推动整个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终结和苏联解体,使20世纪世界政治跨过了一个历史分水岭。国际关系的一系列重大转变对联合国的既存结构和机制带来了挑战,推动着这个最大的世界组织进行重建,以适应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联合国有可能执行其作为全球和平与发展的保障机构和协调者的使命。同时也存在着被少数大国操纵和利用而为其服务的危险。因此,在跨世纪的年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对当代国家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关于"自由国家之联盟"的构想上,这成为了联合国的理论基础。康德是联合国制度的理论创始人,康德是当代国际法律秩序的重要思想奠基者。"自由国家的联盟"是康德永久和平论的核心思想和制度设计之所在。联合国成立后,虽然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但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康德设计的"永久和平"似乎没有完全实现。我国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构想,有必要对西方先哲所设计的"永久和平"进行思考。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在目标上是理想主义的,但具有策略上的现实主义安排,现实主义的策略安排的一个困境就是战争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党国际在冷战结束以后非常重视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问题,针对时代新变化迅速调整其对外政策,提出了新的和平观,主张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和人权新秩序,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和保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和最重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的行政机构设置和行政体制运作最为健全,也最具代表性。它既不同于一个主权国家,也有别于其它全球性和地区性国际组织。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为联合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联合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行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国家安全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二战后的40余年里,战争是威胁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相应地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表现为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上升,经济安全开始在国家安全中居于主导地位。而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国家安全又面临着一个新的更重大的挑战,即维护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对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重建产生了重大影响。伴随总体外交布局的调整,中国当代外交坚持统筹兼顾的对外关系原则,出现了重要转型。在此以国际体系变革视角探析冷战后中国大国与邻国外交的转型,以探索在世界文明进程中中国对外关系流变与国际体系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刘宏松 《阴山学刊》2005,18(5):82-85
英、法两国民众的和平主义情绪、德国民众的复仇主义情绪以及它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而集合产生的外交政策理念对两次大战间欧洲国际秩序产生了破坏性影响。但同时,这种情绪经过民主政治过程后的相互碰撞,使欧洲主要大国的互动结果不以人们的和平意志为转移地集结为一股瓦解原有欧洲秩序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同时也是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各国学术界对冷战起源问题的研究从未终止,但始终对冷战的爆发时间莫衷一是。文章认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确立交织在一起,对冷战爆发问题研究的症结在于对国际格局的不同定义及对两极格局形成的不同认识上。对格局定义及形成标志的模糊认知将对冷战爆发的判断造成直接影响。国际格局包括国际战略关系格局与力量关系格局。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冷战的爆发是相伴而生的。  相似文献   

18.
中印关系是当今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近年来,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走向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印建交60周年之际,两国关系虽然稳定发展的基调未变,但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尚未完全消除,双方在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的同时,政治互信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在中印共同崛起的过程中,如何吸取历史教训,增进共识,化解分歧,成为未来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李兴斌 《文史哲》2005,1(4):19-26
先秦兵家和平思想的基本内涵:一是以禁暴除乱和安国保民为战争的终极目的;二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战争获胜的理想结局;三是以“修道保法”和赢得人心为战争获胜的坚实基础;四是高度重视智谋的作用并以之作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五是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常备不懈为和平的可靠保障。先秦兵家和平思想有着久远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首先,爱好和平、追求和平和维护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中华民族在战争理念上赞成并支持反抗侵略的防御战争而反对向外扩张的侵略战争;其次,批判不义战争、谴责滥杀和破坏是历代贤哲的一致做法。兵家和平思想在今天仍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价值:第一,它为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反对不义战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有力的思想武器;第二,它为我国和平崛起、民族复兴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