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70年代末开始的沿海地区开放战略相比较,目前西部大开发的国内外社会经济背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知识经济和“新经济”出现,同时世界范围的民族矛盾、民族冲突加剧。而国内环境的一系列变化,也决定了西部大开发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2.
农村环境管理中的政府角色——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在环境管理中的职能、职责,既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责任型政府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历史视角梳理农村环境管理政策的演进历程之后,基于政策文本分析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农村环境管理中的主要角色定位,并提出中国政府在农村环境管理发挥作用的未来导向:政府应继续充当“掌舵人”角色,进行权力“松绑”;还权于市场,放活农村环境市场“无形之手”;还权于社会,尤其强化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自治之手”。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受中国共产党秘密领导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辑出版的进步刊物。《中国农村》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受中国共产党秘密领导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辑出版的进步刊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中国农村》本身与该刊涉及的主办机构、人物、论战等进行了诸多研究。从刊物本身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农村》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的评价”“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研究”“对《中国农村》作者群、编辑理念、封面设计等的探讨”三个方面。从主编《中国农村》的机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研会“成立的原因”“主要成员”“会务问题”“主要活动和贡献”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农村派”的研究,从群像看,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中国农村派对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性质”“贫困原因”的认知,以及“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等;从具体成员看,对陈翰笙、薛暮桥、钱俊瑞、孙冶方、千家驹等与《中国农村》的关系及其在农研会的活动有较多的研究。学界对《中国农村》所积极参与的中国农村社会改造问题论战研究最早、成果最多。相关研究的主题有“关于农村经济研究方法的争论”“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对梁...  相似文献   

4.
流民现象是解开皖北社会的一把钥匙。明清以来,皖北由富饶之域而变成了令人心酸的“十年倒有九年荒”之地,如果从灾荒视角上看,这种变化有自然和人为两重因素。从自然因素来看,人类过度开发与破坏自然环境,以及黄河夺淮入海等原因,使得皖北数百年来备受灾荒洗礼,社会萧条,民生艰窘,成为滋生流民、匪患的“问题”地区。从社会因素来看,封建中央政府以“顾全大局”的名义而有意牺牲这一“局部利益”。可以说,明清皖北流民的产生是自然灾害、人地矛盾、土地兼并、社会环境以及农业经营方式与社会风气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从“国家-社会”关系纵向演变的视角看,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传统国家-社会关系转型时期,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乡村文化转变动向、乡民抗争性文化和国家与乡村社会文化衔接机制的变化。国家对农村社会高度整合时期,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国家对农村文化改造的方式与强度,以及文化改造带来的农村社区文化与农村相关行动者行为逻辑的变化。国家体制性权力退出农村社会后的乡政村治时期,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农村某些传统文化元素的复兴与农村公共文化的重塑。梳理三个时期的中国农村文化研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为:文化建设首先要确保国家主流文化价值观“留乡”、“在乡”,引领农村文化发展方向;二要重视农村地方性文化网络对国家主流价值观“乡土化”的承接作用;三要关注农村文化受众的文化需求;四要注重发挥农村中传统的、惯习性文化的正向功能。  相似文献   

6.
世界新技术革命使实践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人化自然”的不断扩大,使实践客体在形态、性质和效用上都更加有利于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人化自然”的迅速扩展,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主要是环境受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面对这种情况,学术界和决策者都有一个认识过程,在社会发展战略上也有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本文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了实践客体的变化,并对中国的环境保护意识作了较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三农”问题,但“三农”问题仅依靠农村是难以解决的。沿着“跳出农村看农业”的思路,从分析城乡关系入手,揭示出城乡关系的现状,探讨城乡发展分化的原因,提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中国农村人口结构变迁规律,基于2003~2012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跟踪调查数据,以山西10个村的样本为例考察了近10年来农村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和轨迹。研究发现,农村人口10年来平均年龄增长了4.3岁,而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增长5.6岁从性别和在家居住时间看,46岁及以上女性和61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力军从工作时间和就业方向选择看,尽管农村劳动力仍以家庭农业经营为主,但外出就业和受雇用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手段从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看,滞留在农村的农业人口质量较差。研究认为,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中国农村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已发生巨大变迁,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农业“女性化”和“老年化”特征突显,这些问题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新农村建设与户籍制度改革应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关注农业生产的“老年化”和“女性化”特征,以及关注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从人口视角看,拥有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乡村人口,同样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依据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本课题组2022年对山东省88个纯农村社区的实地调研数据,描述分析当前农村人口转变新格局。从实践角度指出其对乡村振兴产生的重大影响,从理论层面分析人口流动背景下乡村“谁来振兴”和“为谁振兴”的现实问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进一步关注农村人口形势变化,更加重视人口要素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0.
志愿者资源开发人文环境缺失的理性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志愿者资源作为特殊的人力资源 ,其开发本质上不能离开与相关人文环境关系的研究。本文从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人文环境缺失切入 ,审视志愿者资源深度开发的社会环境 ,首次从社会学的学理视角提出了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生活层面的“人文环境”的理念 ,明确指出“法制建设环境不够健全 ,文化环境人文关怀缺失 ,经济水平深度支持乏力是志愿者资源开发人文环境缺失的现实瓶颈” ,并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