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不‘…··不……’”在假言判断里起什么作用,历来有不同的认识:一认为“不…。··不……”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联结项。如李福化先生在《逻辑辅导》第四章第5“页中写道:“在日常语言表达中,必要条件常用:‘只有……才……’‘……不…··就不·’…·’,‘没有……没有……’等来表示。”持相同看法的还有金岳霖先生①、王道君先生\徐光斗先生o和中国人民大生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写的《形式逻辑》等。二、将“不……不……”只看作假言判断前件与后件中性质判断的否定联项,而不是复合判断的联结项。持这种认识的有李ly.…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概念,“智”与“愚”,正如“善”与“恶”一样,是古今中外引起最多争论的题目。任何概念都是客观事物的抽象。因此,理解概念的实质,必须从具体事物出发,否则就成了“概念的游戏”。而做“概念的游戏”,那是书呆子的事情。中国有一个几乎尽人皆知的寓言故事,叫做“愚公移山”。述说:北山愚公,面山而居,进进出出,深感不便,决心要“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正在“叩石垦壤”之际,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按这位智叟的想法,这是愚蠢不过的行为。可是,愚公却有不同的想法:虽然山高万仞,但“子子孙孙,  相似文献   

3.
侯晓菊 《阴山学刊》2002,15(2):54-56
古代汉语的“……之于……”式不仅可以用在主语后 ,也可以用在宾语后。“于”字介词结构是修饰、限制谓语动词的状语成分 ;“之”字并没有实际的语法意义 ,也没有起改变句子结构的作用 ,它仅仅是使“于”字介词结构在语义上的作用加强 ,也使谓语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4.
一《周南》和《召南》的命名在《诗经》十五国风中,只有《周南》和《召南》的命名历来颇有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南”字的理解各有不同,其影响较大的有五种意见。 (一)南化说。《毛诗·关睢序》说:“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郑玄《诗谱》说:“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其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言二公之德教,自岐而行于南国也。”陆德明的《毛诗音义》也说:“南者,言周之德化,自岐阳而先被南方。”孔颖达《毛诗正义》,朱熹《诗集传》等,均从此说。 (二)南音说。《吕氏春秋·音初篇》说:“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命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此说到了宋代颇为流行,王  相似文献   

5.
说“转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语”是传统训诂学常用术语之一,始见于西汉扬雄之《方言》。其后,历代学者虽沿用这一术语,然所指多有差异;同时,还出现“语转”、“语之转”、“声转”、“声之转”、“一声之转”、“语声转”等纷杂称谓。这些都使人感到窒碍重重。从传统训诂的实际出发,研究转语这一术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演化情况以及它与一些相近术语的不同,进而赋予它在科学的训诂术语体系中规范的涵义与用法,是十分必要的。一“转语”在扬雄《方言》中凡四见: 庸谓之倯,转语也(卷三)。(口阑)哰、謰(讠娄),拏也。……南楚曰謰(讠娄),或谓之支註,或谓之詀謕,转语也(卷十)。  相似文献   

6.
要真正理解和把握《论语》的“乐学论”,首先需要弄清楚孔子所言“学”何谓、如何“学”、为何“学”这三个问题。本文通过深入探讨这三个问题得出以下结论:“学”是“成己”,是乐在心,故谓之“独乐”;“时习之”是“成己”并“成物”,是乐主发散在外,故谓之“众乐”;为己学而“乐”,是“成己”而后“成物”之乐,故谓之“至乐”。  相似文献   

7.
释“文章”     
在先秦文献中,“文章”指刺绣品而言。刺绣品是其本义。“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庄子·逍遥游》)刺绣品精制华美,可以作成旗帜,以号令军队。因而“文章”由事物的用途引申为“车服旌旗” 之义。刺绣品是由彩色丝线在丝织品或布上绣成花鸟景物的工艺产品,故“文章” 据事物的质又有“色彩、花纹”等引申义。“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亦与白谓之章。”(《考工记》)加工提炼而成的文辞,是有文采的,如同刺绣品具有色彩、花纹一样。于是“文章” 就与语言文字发生了联系。命其形质曰文,指其起止曰章。  相似文献   

8.
<正> 一《野草》,是鲁迅自己认为可以“称为创作”的“五种”(《自选集·自序》)之一。它写作于一九二四年九月到一九二六年四月,历时一年半,共二十三篇。鲁迅在谈到《彷徨》和它的写作背景时说: ……《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说,只因为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所以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新的战友在那里呢?我想,这是很不好的。于是集印了这时期的十一篇作品,谓之(《彷徨》,愿以后不再这模样。  相似文献   

9.
《国语·鲁语》中的“楛矢石砮”,今一般解释“楛矢,楛木所作的箭矢;石砮,青石所作的箭镞。”清人吴振臣《宁古塔纪略》载:“近混同江(此指黑龙江下游),江中出石砮……坚过于铁,土人用以砺刃……即古肃慎氏所贡楛矢石砮是也。”又杨宾《柳边纪略》卷三:“楛木长三、四寸,色黑或黄或微白,有纹理,非铁非石,可以削铁,而每硬于石。居人多得之虎儿哈河(今牡丹江),相传肃慎氏矢以此为之。”我认为吴氏所谓的“石砮”,杨氏记述的“楛木”,实即近代地质矿物学所谓之“矽化木”。矽化木在黑龙江省多有出产,不独限于东部。一九五七年富拉尔基曾出土一棵颇为完整的矽化木树干,被运至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对于“三言”、“二拍”,长期以来,受到较高评价的主要是那些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赞美男女之间真挚爱情的作品,而对于表现“发迹变泰”内容的作品却注意得不够,偶一论及,也大多贬抑失当。这种情况有待改变。什么叫“发迹变泰”?发迹,谓立功扬名,大多指由卑微而变为富贵。“泰”与“否”是《易》中相对的两卦。“否”为塞、坏之意,“泰”为通、好之意,由闭塞不通的“否”转化为通畅安宁之“泰”,就叫做“变泰”。从宋代说话开始,“发迹变泰”的主题在白话小说中一再得到表现,直到“三言”、“二拍”之蔚为大观,奥秘在于:它是新兴的、逐渐在社会生  相似文献   

11.
“别乘”一词 ,在唐宋文献中频繁出现 ,据笔者考察 ,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职官别名出现的 ,在唐代代指“别驾” ,在宋代则代指“通判”。然而检索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 ,该著在“通判”下列“州郡”、“监郡”等十数种别名 ,而不及“别乘” ;《汉语大词典》“别乘”条释为“别驾的别称” ,所举仅此一端。鉴于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别乘”涵义之演变作一梳理。“别乘”一词 ,见杜佑《通典》卷三二《职官》一四“总论州佐”条引《庾亮集·答郭豫书》 :“别驾旧与刺史别乘同流 ,宣王化于万里 ,其任居刺史之半。”《通典》曰 :“别驾从事…  相似文献   

12.
逻辑学界有的同志认为:“如果……那么……”既可以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语言形式,也可以是充分且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语言形式(见《光明日报》1984年1月16日朱煜华、刘维林文章《也谈讲逻辑要合乎辑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P那么q”这个常用的语言形式,只能是表达P是q的充分条件的语言形式。理由很简单,“如果P那么q”就是“如果P那么q”之意(同一律),并不含有“如果非P那么非q”之意。这就是说,它只表达P是q的充分条件,而没有表达P是q的必要条件,根本不存在歧义。这从“如果,那么”这个联结词的语言含义就可以理解。假定我  相似文献   

13.
“三统”说与董仲舒的历史变易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高鑫 《齐鲁学刊》2002,(3):96-102
董仲舒的“三统”说是一个体大思精的历史交易学说体系,它内蕴了“三统”、“三道”、“四法”、“三等”等诸多学说。从表述形式而言,“三统”说是一种历史循环论;而从内蕴实质而言,“三统”说则是一种历史进化论,它突出表述的思想是“继乱世者其道变”,并以此说明汉承周、秦之弊而需更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所强调的“三个没有变”,将发展阶段论、主要矛盾论、国际地位论这三个方面一并提出,为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提供了多维视角.立足于不变,图的是建设和发展.“三个没有变”以发展阶段论为核心实质,形成了一个具有逻辑结构和层次的有机整体,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总依据;坚持“三个没有变”,内在地要求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没有变”寓于丰富的量变和各具体阶段之中,与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历史进程相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一个龙形图腾化的文字 “九”甲骨文写作“”“九”“”等形。金文进一步写作“”“”“九”的形状。 许慎《说文·九部》(十四下)解释说“阳之变也。像其屈曲究尽之形。”显然,这是就字形而言,并没有点明“九”的原始意义。 但是,许多人据许氏之说作了各种不同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的《康子内外篇·人我篇》云:“守寡不已,则有守清,守清不已,则有代清者,余乡比比皆然。”台湾蒋贵麟主编《万木草堂遗稿外编》(《中国哲学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以及黄明同、吴熙钊主编《康有为早期遗稿述评》,均未加注释。笔者曾向有关专家请教,均不甚了了。近得南海县志办公室黄志扬复函,中云:关于“守清”、“代清”问题,据一位调查过我县“自梳女”的历史情况的退休老教师的解释,为求死后有个牌位受人祭祀而嫁给已死去的人,名义上是已嫁给了某家,成了某家的人,实际是守活寡者谓之“守清”;为求死后有个牌位受人祭祀,而与男方商定,由自己出钱请别的妇女嫁给他,而自已也在名义上算是嫁了给这家,属这家的人,而实际上与男方并无任何夫妻生活,实际上也是在守活寡者,谓之“代清”。  相似文献   

17.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内卷化”的外在表现有“利益内卷化”和“组织内卷化”,支配这种外在表现的中介因素实质是“认知内卷化”。“认知内卷化”强调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创新主体基于一定的社会图式而不断强化某一思维,从而导致这一思维所附带的问题不断受到强化,但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没有实质突破。本文以上海市XH区物业管理深化改革为例,采用观察法和文献分析法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主体的行为和话语进行分析,发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主体在自动化认知期的社会图式是“基层社会治理内容很复杂,而社会力量又很薄弱,因此,政府部门应该给予帮扶”。在随后的控制性认知期,基层政府部门通过调研和走访所输入的信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社会图式。最后在表征印证期,“利益内卷化”和“组织内卷化”印证了“认知内卷化”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内卷化”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读易三则     
任光椿 《船山学刊》2002,(3):137-138
释革命“革命”一词,始见于《易》。《易》之《彖下传·革》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尔后,数千年间,人们都很少用它,直到上世纪辛亥革命时期,它才又常常出现于人们的口头与笔端。章太炎写过一篇颇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他说:“同族相代,谓之革命;异族攘窃,谓之灭亡。”“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除异族,谓之光复。”在他看来,只有同一民族内部的政权替换和制度的改变,才能叫做革命。所以他在辛亥革命时期参加的组织叫做光复会,而不是孙中山的革命党。章太炎对革命的解释,基…  相似文献   

19.
朴智淑 《理论界》2023,(9):90-96
吴乔对“古”赋予全新定义,重构了与众不同的“变复”论。他指出“变”的是“古”之外貌,“复”的是“古”之神理,变复乃相互有机的共存关系,这是吴乔别出心裁的见解。而且,他根据对“古”的崭新见解,切中前后七子“复古”之谬误,从而纠正前后七子摹拟弊病。吴乔“变复”论是重“意”诗学观的贯彻,他的这套创新的“变复”论突破了既往议论范畴,开拓了“古”的全新境界,因此在诗歌史论中具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比……不”型“比”字句是一种特殊的否定性比较句.相对于“不比”句而言,“比……不”句是有标记否定句,只有满足特定的条件才能成立.“比……不”句中,“不”后常出现单个的形容词或动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要含有心理动词或能愿动词,或与“不”组合后具有一定的熟语性,而形容词多是积极性的性质形容词.“比……不”句与“不比”句在结论项、句中副词使用、句类分布等结构层面,否定范围、否定焦点、预设、句式义等语义语用层面均存在着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