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以取得 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 的因素很多,如家庭、学校、社会文化、同辈群体、工作 单位等,毫无疑问家庭在个体社会化过程起着最初的, 也是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由家庭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一、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血缘为纽带同灶共生的社 会生活组织,是儿童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儿童接触的 第一个社会环境。儿童期受到的教育,对人们一生将产 生深刻的影响,而这个时期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因 此,家庭担负着主要的社会化责任。 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许多共同之处, 然而又不同于学校那样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计划, 也不是系统的传授某一门课程,它同其他社会化因素 相比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郝静 《晋阳学刊》2023,(5):105-110
文章利用已有文献资料,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留守儿童发展的影响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家庭教育期望较低、家庭教育行为有所缺失,这一状况给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教育发展和社会行为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研究认为,促进在城或在乡的家庭团聚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3.
目前,农村留守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有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理应受到全社会的特别关注.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完善家庭教育功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构建有利于留守学生成长的社会氛围,加强留守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及心理发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理应受到全社会的特别关注.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完善家庭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构建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氛围等.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194-199
个体社会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社会化的自然生态、类生态、内生态的和谐与均衡。大自然为留守儿童提供了物质与精神滋养,但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问题造成了留守儿童自然生态的恶化。留守儿童社会化类生态系统呈现不和谐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家庭结构残缺、亲子互动异化、家庭心理氛围恶化;同辈群体成员来源单一、人际支持不足并深受亚文化的影响;社区"空心化",心理支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等等。留守儿童内生态系统充满矛盾,在个体认知、心理健康、行为表现等方面均存在较为严重的偏差。直面留守儿童生命样态,寻求彻底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进行描述和归纳,分析产生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的原因,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更好地指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留守儿童社会化是他们由一个生物人变成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留守儿童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文章作者对我国东西部地区两省四县进行的调研发现,东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社会化、人际关系社会化、教育社会化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区域经济水平、教育投入、社会文化、家长流动特征等,是影响两地留守儿童社会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于慎鸿 《中州学刊》2006,(3):128-130
由于亲子教育缺失、家庭监督失控、文化环境和治安环境不良、学校教育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农村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思想道德滑坡、心理障碍、违法犯罪等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不良因子,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和宏观指导,农村学校和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要制定针对"留守儿童"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尽量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妇联等社会组织也要积极配合并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的农村留守子女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在广大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子女.农村留守子女存在家庭教育基本缺失、心理问题严重、道德品质不良、人身安全存在隐患等突出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子女问题要充分发挥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和家庭保障功能,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子女"的社会支持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王勇 《兰州学刊》2005,(5):352-352,F0003
家庭教育是实现儿童社会化基本内容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正确的角色意识、帮助儿童建立起和谐的友伴群体;由于我国城乡家庭结构变迁和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当前家庭教育中出现了诸多不利于儿童社会化的因素;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促进作用,家庭教育应该紧紧围绕儿童人格独立性培养这一主要任务,不断营造和谐的家庭育人氛围和良好的儿童社会化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占据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近一半的女童却缺乏相应的关注。从性别视角剖析留守女童这一群体,着重阐述与留守女童有重大相关并易受到侵害的受教育权和受监护权问题,分析留守女童受教育权和受监护权存在的现状、特点及原因,提出完善相关立法、构建专门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委托监护制度、建立监护监管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贵州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研究总结出农村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六类心理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进而专门从学校角度提出帮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四条对策。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河南省114所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发现:体育规范化教学水平低,执行体育教学大纲不力,体育教师资源短缺,体育经费、场地和器材匮乏等现状,是留守儿童接受体育教育的不利因素。建议新一轮体育课程的改革要重视这一状况,创建适合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模式,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定西市安定区大岔村、花岔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就医措施及新农合的参合率,并提出改善建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定西市安定区大岔村40名和花岔村20名留守儿童的卫生服务利用现状.结果 监护人卫生意识淡薄,留守儿童生活困难、就医不够及时,新农合的参合率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和卫生服务利用应该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关注,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健康状况是需要面对的重要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得相关数据,借助Logistic和Pr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江西省农村贫困家庭教育投资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父亲受教育程度、学校教育质量、在读子女数量、投资者对教育的态度以及其对国家教育支出政策的满意度,是影响农村贫困家庭教育投资意愿的显著因素;而信贷的可得性仅在Probit回归模型中对农村贫困家庭教育投资意愿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migration on children’s school enrollment by analyzing the micro-data from Chinese population censuses in 1990 and 2000 and mini-census in 2005. We match school-age children (7–14 years old) with their parents, and examine how migration status and parents’ absence affect children’s school enrollment in urban China. We also compare rural–urban migrant children with their peers in both origin counties and destination districts. Results show that migrant children are less likely to be enrolled in school than urban local children and that children of rural registration status are particularly disadvantaged in school enrollment over the whole examined period in urban China. Rural–urban migrant children fare significantly worse than non-migrant children in both origins and destinations and noticeably they are even less likely than left-behind children to be enrolled in school. The likelihood of being enrolled in school increases for rural–urban migrant children as they spend more time in destinations.  相似文献   

17.
陈曦 《浙江社会科学》2012,(5):86-93,85,157,158
通过对浙江省新昌县双彩乡的调研,本文考察了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频发的原因。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偏差行为的性质和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两类儿童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不同,而非单纯由留守本身造成。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得到的社会支持少,受到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监管弱,因此更容易出现偏差行为。  相似文献   

18.
We examine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on birth outcome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large-scale changes in mass education and population control measures. Retrospective micro data from the 2008 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and discrete time event history analysis are used to examine the fertility history of several cohorts of women born between 1945 and 1968. We observed births at different parities, distinguishing the education effect across cohorts and rural/urban sectors. We found differences across cohorts consistent with unique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context, such as the radical egalitarian era of educational expansion, and the Reform Era. We also found that despite the increase in some education levels across cohorts (e.g., junior high school in rural areas), birth chance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concentrated among less educated women, suggesting the impact of factors related to returns to education and hence the desire for children.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个体政治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进程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政治社会化的发展.个体政治社会化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途径实现的.个体政治社会化是随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的增加、社会阅历的丰富而逐渐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