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翻译研究学派"关注译文产生的文化背景,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学规范和文化传统对译文产生的影响,他们以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为理论出发点,提出了翻译规范论。该领域开先河者为图里,理论集大成者为切斯特曼。本文重点关注切斯特曼对翻译规范的阐述,以及其论述对文学翻译中译者能动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论中接受理论把文学文本从决定性和自足性的牢笼里解放出来 ,将接受理论的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引入文学翻译研究则构成了对原来的文学翻译标准的反拨 ,而“多元的文学翻译标准”的提出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3.
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以色列学者埃文-左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论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改变了翻译的研究模式,"描述性"地看待翻译研究,将翻译研究置于文化研究之中,并用新的文化理论去诠释各种翻译现象。笔者以多元系统论为理论依据,从文化多元系统、文学多元系统、翻译研究多元系统和规范多元系统等不同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学现代转型期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多元系统理论对“五四”前后翻译文学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是不断变化的,而文学系统本身又处于一个更大的多元系统之内,且由于受到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在发生着变化,制约文学系统的这些因素对翻译文学具有同样的解释力。本文着眼于多元系统理论,重点论述了“五四”前后的中国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从边缘往中心过渡的过程,以及随之产生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多元系统论是文学及其相关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其实质是一种文化理论,它可用来指导在翻译中所遇到的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研究。本文从多元系统论角度来探讨歇后语独特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翻译文学"研究是一门新学科,其本体认知和学科范畴属于新的研究领域。"翻译文学"是承载着异质文化特征,是植根于本土文化语境的文学形态学。重新审视"翻译文学"的批评性研究,提出"翻译文学"研究已基本形成学界普遍承认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模式,但也存在分歧和争论。  相似文献   

7.
拉维夫学派的理论奠基人Even--Zohar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ytem)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并且对于影响译者翻译策略取向的因素作了全新阐释,认为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文学在目标文化多元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当其占据主要地位时,译者往往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而当其处于次要地位时,则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天演论》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第三次翻译高峰期代表作,严复在译作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符合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观点。本文拟结合《天演论》的翻译策略,以系统论中的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图里和切斯特曼相关理论,探析多元理论视角下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特别针对译者根据翻译文学在多元文化系统中所处地位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翻译策略的观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翻译理论研究者已不满足于对翻译文本的研究,他们开始把翻译、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结合起来研究,翻译研究开启了语言学研究"文化转向"。伊塔玛·埃文-佐哈尔提出了文学多元系统理论,该理论在我国译学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通过分析20世纪多元系统理论在中国翻译文学研究中的地位演变,探讨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多元因素,反应了该理论在中国翻译领域的应用效果。对翻译文学之多元系统理论全面的剖析,旨在为多元系统理论的完善提供明确的思路,同时发现国内研究者在引进西方翻译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推动国内译学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别探寻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定义,认为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既不是许多比较文学家以为的"翻译研究是比较文学之下的一个分支",也不是巴斯奈特宣称的"比较文学是翻译研究之下的一个分支"。事实上两者之间具有"交而不同"的关系,它们的不同在于两者有各自关注的对象:文学和翻译;它们的相交点在于二者共同关注文学翻译并且都开始"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0.
“译作乃是新作”是庞德从译作的接受角度和文学翻译的意义出发提出的翻译原则。这一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原则和艺术性来阐明诗歌翻译的艺术原则和个性特征 ;同时强调加深对庞德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译作及其翻译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现当代翻译理论发展动态的了解, 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当代比较文学中的翻译研究———译介学,别于传统的翻译研究,跨越了语言的界限,而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关注东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在后殖民语境下,必须从后殖民理论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强调翻译的文化和政治功能,让翻译成为沟通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2.
“译作乃是新作”是庞德从译作的接受角度和文学翻译的意义出发提出的翻译原则。这一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原则和艺术性来阐明诗歌翻译的艺术原则和个性特征 ;同时强调加深对庞德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译作及其翻译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现当代翻译理论发展动态的了解, 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是不断变化的,而文学系统本身又处于一个更大的多元系统之内,也在发生着变化,且受到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多元系统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我国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翻译活动采用的不同策略及其原因,并对未来我国文学翻译活动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埃文 佐哈提出的“多元系统论”促成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创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翻译研究。在多元系统理论的启发下,勒菲弗尔、赫曼斯、苏姗·巴斯奈特等人提出了“改写论”、“操纵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以上理论各有其优点及局限性,翻译文学史研究若孤立地运用以上某一种理论,还不能全面观照和深入分析翻译文学现象,应将以上理论加以整合,使之成为综合性的 “系统理论”研究方法,以满足翻译文学史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埃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多元系统论,用于解释文学翻译的各种情况,其对翻译文学的地位做了详细分析。五四运动前后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高潮之一。五四运动之前,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五四运动之后,翻译文学跃居中心位置。本文试用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结合中国当时的文化语境,分析中国翻译文学在五四运动前后地位的转变及其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6.
接收美学属于文艺理论的范畴,它揭示了文学翻译的审美本质和最终目的。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对如何正确把握好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行为及其限度问题进行探讨。文学翻译是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度"的艺术;作为特殊的读者,译者能否像普通读者那样去确定原语文本的具体意义,取决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否对文学作品进行有"度"的、合理的创造性叛逆。如何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去把握好"度"的艺术,是每一位文学翻译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一直是大学外语学习的薄弱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从认知理论着手分析翻译的认知心理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外语翻译实践建立一套翻译"四环节"模式。本套模式力图从跨学科的视野,探索促进翻译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翻译活动虽有所发展,但翻译文学仍处于中国文化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五四运动之后,翻译文学跃居中心位置。文章试用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结合中国当时的文化语境,分析中国翻译文学在五四运动前后地位的转变及其原因,兼论五四时期中国翻译文学的作用与影响。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学在文学思想、语言发展和形式库方面需要翻译文学来为其提供新的思想和文学话语。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吉迪恩·图里的文学翻译规范为理论基础,以杨译和霍译对《红楼梦》中典型颜色词"红"的文化差异翻译为个案,揭示了文学翻译规范下的译者主体性是产生风格迥异译作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不同时代的社会需求、文化需求和人们的审美情趣影响着文学翻译的发生及演变。中国近代的翻译文学突出了"经世致用"和"遣情娱乐"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注重纯粹文艺的审美因素;进入21世纪,集知识性、趣味性、前沿性于一体的翻译文学正逢其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