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陈垣的史讳研究是避讳研究的一部分,它与修辞关系密切,从史讳视角所探讨的有关避讳的定义、分类、研究方法及功用等,与从修辞学视角探讨这些问题有某些重合之处。陈垣是我国研究"史讳"演变史的第一人。他的探讨也为从修辞学视角研究避讳史甚至修辞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清末中国以"新史学"勃兴为标识的"史界革命",以崭新的历史观念、全新的史学追求、空前的传播方式.开辟了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新纪元.本文深入探讨了这场革命的内在理路、主体表现及其推动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型的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闻学"是和制汉语词汇,由梁启超首先借用.日人松本君平的<新闻学>是中国第一本新闻学译著和专著,为不同视角的中国读者所译介,"新闻学"只是 journalism 的一个中文译名,由于业界与学界的共同选择.最终流行开来.journalism 最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译名应为"报学".新闻学是移植之学,作为中国近代新学之一种.它汇入了戊戌至五四的现代知识体系的成立吏.新闻学的移植过程也含有转换的因素,特别是它与政治学的非常关系,使它一开始就具有深厚的中国特色.中国新闻学在创立期的学科依附性程度,与当时的先进国家是类似的.受制于中国本土的文化资源(如史学传统)与近代的转型压力(启蒙与救亡),新闻学具有中国特色几乎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4.
陈垣先生早期的史学思想与他的史学名著《元也里可温教考》的形成有极大关系。《元也里可温教考》对陈垣的史学研究道路意义非凡,陈垣先生的许多史学思想和史学研究方法在此著中也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5.
陈垣的《史讳举例》继承了宋以后学者对古代避讳的研究成果,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皇朝避讳的历史,总结了历代避讳的方法和种类,揭示了利用避讳进行考证的各种途径,使避讳学成为历史文献学的一门专学。  相似文献   

6.
期刊史视野下的《新史学通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史学通讯>创刊于1951年1月,由中国新史学会河南分会创办,1957年更名为<史学月刊>.冠名<新史学通讯>期间共出刊62期.其宗旨是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新史学,配合和服务于当时的新史学教学和研究.最初只是以赠阅方式流通,通讯作用明显.至一卷三期改为公开发行,一卷五期定为月刊,定期出版,确立了史学类月刊的定位,并由此引发了整体编排格式向现代期刊的转型,至1955年四月号转型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7.
论梁启超对近代史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评判是中肯而全面的。在对传统史学的激烈批判和对西方史学的热情介绍基础上,梁启超提出"史界革命"主张,倡导"新史学"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初,国内外的"新史学派"掀起了一场史学革命.史学大师陈寅恪秉承"种族和文化"的社会史观,将以诗歌为主的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社会"置于史书所载的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构建的"社会"坐标之中,运用"了解之同情""以诗证史"等社会史研究方法进行中古史研究.他广泛占据史料,精细考证,并将文史哲多学科相结合,重新解读了中国传统社会进化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马涅托是出生于托勒密一世和二世时代的一位僧侣和著名的学者,他写了8部重要著作,特别是他搜集文献和口头传说的史料,写作了<埃及史>,使他成为古代埃及第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埃及史之父",在古典史学发展史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埃及史>重要价值在于:他提供了第一部有系统的、完整的埃及法老史;其次,这部著作保留了古代埃及的神话与宗教思想、并把古埃及的神和希腊的神相匹对,有利于东西文化宗教思想的交流;最后<埃及史>的王朝体系为现代埃及学研究奠定了相对年代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陈垣不仅是一名史学研究大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的主要活动与教育事业密切联系在一起。本文从陈垣的从教经历、教育思想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简要回顾了他一生的教育踪迹。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文献久晦,元代陈绎曾的文章学观点颇为学界忽视。其相关论述主要集中于近年重出的《古文谱》、《古文矜式》和《文说》当中,涉及文章本体论、修养论、创作论、文体论、风格论、鉴赏论等诸多方面,见解深刻,体现了鲜明的元代文化特征,堪称元代文章学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2.
文中认为刘真伦所撰《陈垣先生〈萨都剌疑年〉补证》一文存在:因文献疏导致的序文收录与佐证及诗集版本的误读、误判问题,因标点断句之误导致对虞集序文的缪解问题,因版本失考导致对揭斯序文的错误推断等问题。兹予匡正。  相似文献   

13.
现存的元代公案剧中,以包公的形象最为丰满。在多数剧本中,包公通常以高大全的形象出现;剧情多是借助鬼神、梦境的暗示判案。然而,《陈州粜米》的作者却独树一帜,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面性格的包公:他有着普通人的情感,面对官场黑暗会萌生退隐之意,但面对受到伤害的百姓又会挺身而出伸张正义;他幽默诙谐,与下属谈笑风生,又聪明机智,能在恶势力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轻松取证。包公形象的创新是作者独创性的体现,也是观众审美需求的产物。同时,剧本的设计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这些创新使剧本更加贴近生活,剧情更加真实可信,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陈稜是隋朝将领,隋大业年间曾跨海远征琉球国。唐代后期开始,陈稜因远征琉球、威震海上的英勇事迹被舟山群岛的海民尊为海上保护神。宋元时期,陈稜远征琉球国曾途经岱山的历史认知逐渐在浙东地区形成,浙东士民也多将琉球国的位置确定为与舟山群岛相对的海上。明清时期,受海禁政策影响,陈稜信仰随着舟山海民一起内迁,内迁后的陈稜形象逐渐超出海上保护神的范围。清朝以后,随着海民回迁舟山群岛,陈稜信仰也逐渐在舟山群岛复兴,一直流传到今天。  相似文献   

15.
今人追忆一代大师陈寅恪多从其文章与人格入手,而甚忽略先生对于后辈学子的关怀,本文主要论述了寅恪先生为学生荐事、荐文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收录了很多自然、流丽、极具个性的少儿诗作,表现了他对儿童文学的高度重视。这些诗作与袁枚独出机抒的"性灵说"的主张吻合。袁枚一生都激赏少作,使得天资聪慧的少儿作品得以留存,为后人研究儿童文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袁桷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他的山水田园诗较为出色,善于描摹事物,特别是声音,诗歌中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西周铜器铭文中习见词汇“逢逢渊渊”的释读。从字形、音韵、训诂、文献多种角度提出崭新的见解,以之与旧读“蓬蓬勃勃”相互比较,见其异同。指出“逢逢渊渊”本是形容钟鼓之声的象声词,引申为盛大之意。并顺便涉及与“渊渊”有关的铜器铭文“阗阗”的释读。  相似文献   

19.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载录了以桐城派为中心的1206位作家的生平,为探寻桐城文派的渊源与流变提供了丰赡的资料。然而,书中所载录的文字阙漏较多,内容涉及作家的名、字、号、里贯、科考、仕宦、著述名称及卷数等方面。另外,记载不无失误之处。通过爬梳载籍,考补作家缺名8例、作家缺字8例、作家名考异2例、作家名传不符1例、作家重收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