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志》《球门区》和《大琼斯街》是美国当代小说家唐·德里罗创作初期的优秀作品。通过细绘三部小说中主人公们“退避”行为的缘由、机制与收效,德里罗剖析了当代美国主体性危机的本质,划定了危机处理过程中的误区,并由此暗示:唯有主体与后现代文化建设性互动中生成的主体性才可让当代美国人领悟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在概念层面上,此种德里罗式主体性与美国学者耶纳特所提之“后存在主义自我”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2.
《白噪音》是当代美国作家唐·德里罗的代表作,它以“声音”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后现代社会中噪音与消费及环境伦理的关系.通过小说中听觉意象及声音景观的描写,德里罗指出,后现代商品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媒介文化的过剩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白噪音”——生存环境的破坏和精神生态的失衡,从而导致广泛而深层的死亡恐惧.同时,德里罗提醒读者,树立生态整体观意识,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多层次立体交叉关系,从根本上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后世俗主义是西方社会学领域内一股反思、批判工具理性和世俗文化的思潮。通过去体制化和世俗化,后世俗主义从传统宗教中提炼出世俗精神性作为理论重心,以此构成有别于体制性宗教的信仰新范式。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唐·德里罗,深受独特天主教家庭背景的影响,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对世俗精神性的定性和追求方式的确立作出持续探究,其代表作呈现出后世俗主义之于美国后现代小说创作的潜在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唐·德里罗小说《坠落的人》通过描写“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幸存者及其家人的劫后生活折射美国全民族的创伤;并通过揭示恐怖的根源来提醒人们,人类正处于伦理和信仰的危机之中.人类应积极应对危机、回归善的本性、确立正确的信仰,才能从坠落之地走向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5.
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唐·德里罗的《坠落的人》描绘了"9·11"事件后美国人的生存状态.从生命伦理的角度分析该小说,可以发现德里罗既表达了对美国民众在恐怖袭击中遭受的巨大创伤的哀悼,也表现出对恐怖分子逝去生命的深思.德里罗从生命平等的角度,通过艺术创作意在使美国人摆脱"我们VS他们"的心态,达到消解美国政府和官方媒体所塑造的官方叙事,激发读者思考恐怖袭击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坠落的人》是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德里罗创作于2007年的"9·11"定义之作,被《泰晤士报》称为献给"9·11"之后纽约和坠落者的一首圣歌。在这部作品中,德里罗细致地描写了恐怖袭击对普通大众所造成的强烈心理冲击以及他们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从分析这部作品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和其他角色不同的特征入手,来透视其中暗含的后"9·11"民众疗伤方式,能够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灾难带给美国社会和民众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7.
唐·德里罗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思想的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他在小说创作中揭露了科技与商业文明下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及其根源,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消费主义、唯发展主义和科技至上观等,发出对回归自然、绿色消费、健康艺术与性、文化多元、技术生态等的强烈呼吁。  相似文献   

8.
唐·德里罗的《白噪音》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派的经典小说。然而,评论界对这部作品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特色却鲜有论及。《白噪音》中的后现代戏仿艺术是该著作的一大亮点。通过对消费社会、灾难片和侦探小说的戏仿,德里罗以戏谑的语言嘲讽各种社会现实,暗示了当今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为切入点,将美国著名后现代作家唐·德里罗的《白噪音》和影片《白噪音》相结合,寻找二者的切合点,尝试揭示后现代主义中商品符号学的意识形态特征,即:暴力·死亡。  相似文献   

10.
罗伯特·库弗的代表作《公众的怒火》通过对美国真实的历史事件“罗森堡间谍案”的改写与虚构反映了当时冷战时期美国人盲目的爱国主义情绪。小说的叙事打破传统的线性结构,在情节和结构上呈现出空间效果。然而对这部小说的多数研究集中在叙述人、叙事模式及叙事时间上,忽略了对其空间形式的研究。美国评论家约瑟夫·弗兰克的空间形式理论认为现代小说打破时间流,呈现出空间性。文章基于这一理论分析小说中的并置、碎片化叙事、蒙太奇等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探究小说中的时间向空间的转向,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作品中所表现的空间立体效果,为后现代历史小说的评价体系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作为后现代的经典作家,博尔赫斯和帕维奇在其代表作《小径分岔的花园》和《哈扎尔辞典》中分别向读者阐释了后现代小说的“迷宫”特质,具体地运用为结构上的“叙事的迷宫”和内容上的“迷宫的叙事”.热衷于小说形式技巧的创新以及赋予小说文本复杂的内涵主题,正体现了后现代小说家们以他们独有的方式表达着对人类生命的关怀,从而使得后现代小说所呈现出的“迷宫”特质有了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美国后现代作家托马斯·品钦的作品《拍卖第四十九批》进行分析,认为小说用看似传统的侦探故事叙事,呈现了身处无秩序的后现代社会中的侦探试图用理性解码信息时走投无路的窘境.本文将从混乱的证据、无逻辑的推理以及无意义的社会现实三个方面论证马斯“侦探”失败的原因,并解读小说所展现的后现代社会普通人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美国女作家厄秀拉·勒·奎恩的短篇小说《薛定谔之猫》根据“薛定谔之猫”这一量子力学的佯谬,将其对后现代社会中人类支离破碎的生存状态的深入思考植入猫“活与不活”的叠加态之中,使量子力学的微观不确定性变为宏观不确定性,微观世界的混沌变为宏观世界的荒谬,揭示了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混乱、无序和反复无常,体现出后现代小说所特有的主题与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坠落的人》中,德里罗刻画出一些女性形象。结合文本细读法,从女性气质视角来解读妮娜、弗洛伦斯、丽昂这3位女性,她们是理性、坚强勇敢、有责任感的新时代的女性代表。德里罗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塑造了"9·11"事件之后,在男性创伤者受到该事件冲击而自甘堕落的情况下,敢于承担各方面责任的新时代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作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实验小说的代表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先锋,海勒和余华在长篇小说主题上显示了明显的差异性,但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两位作家有一个共同的创作旨归,即都聚焦于现代人存在之“重”的生存状态。与传统作家相比,余华和海勒在凸现生存状态的价值取向上表现出颠覆传统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汤亭亭的代表作《引路人孙行者》奠定了她在美国后现代作家中的地位。在这部作品中,作家运用后现代元小说的叙事技巧来对小说中的一些经典人物进行戏仿,以此和读者一起思考华裔美国文学与西方经典之间的关系,重构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学中,以池莉和余华为代表的两种人生价值取向耐人寻求。池莉的“过日子小说”所显示的是一种寻常生活的意义,是对从前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及其粗鄙生存权利的尊重。而余华的“激情”死亡更多地带有后现代意味,同样对建构多元化世界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简约派”是后现代文学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它力求以最简单明快的表现形式重现生活与社会风貌。美国简约派小说的先驱作家卡弗以其简约而峻峭的笔法 ,把美国六、七十年代中下层人民的困窘境遇作了深刻的反映 ,代表了这一文学流派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9.
“简约派”是后现代文学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它力求以最简单明快的表现形式重现生活与社会风貌。美国简约派小说的先驱作家卡弗以其简约而峻峭的笔法,把美国六、七十年代中下层人民的困窘境遇作了深刻的反映,代表了这一文学流派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20.
美国后现代主义女作家厄秀拉·勒·魁恩的短篇小说《薛定谔的猫》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文学特征。主要体现在零散的叙事、消解的主体、在场与缺场等方面。通过对小说文本进行剖析,由此探讨小说所揭示的缺乏理性和秩序、不确定的后现代生活状况,以及后现代人无奈和绝望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