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他在创作《红与黑》时,把自己对封建贵族及王权的憎恨、对启蒙思想的热爱及对拿破仑的极度崇拜毫不掩饰地投射到了其作品主人公于连身上。本文运用文献对比、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对司汤达的政治观念在《红与黑》中的投射的研究,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中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合理发展及反映的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2.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主人公于连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尊严、宗教观念、精神追求、生活经历、俄狄浦斯情结、个性气质以及梦想构成了作品的动人情节。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来分析文本,透视出司汤达本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及浪漫情怀是形成于连情感取向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司汤达的《红与黑》以王政复辟时期为背景,主要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封建势力的联系和斗争,也反映了贵族、资产阶级、教会和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联系和冲突,突出表现了作家本人启蒙思想在作品主人公于连对憎恨封建教会的无神论思想及崇尚自由等方面的投射。  相似文献   

4.
司汤达笔下《红与黑》中的于连,在人生方向的选择、爱情、阶级意识和性格中都有着强烈的矛盾,有着"红与黑"的不可调和性.这些矛盾性是与作者司汤达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的.本文将对于连身上的矛盾性进行论述,并探究司汤达的人生经历与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法国资产阶级进步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是作者用批判现实主义手法写成的一部杰作。如何评价司汤达和他这部小说,长久以来就存在着分歧,有些分歧意见甚至是很尖锐的。但这并不能限制这部小说的广泛影响,《红与黑》在我们国家一直拥有众多的读者。 本文仅就《文艺百家》(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研究所《文艺百家》编辑部编辑出版)一九七  相似文献   

6.
《巴马修道院》在我国的影响远比不上《红与黑》。其实,这部小说的命运比《红与黑》好得多。它出版后不久,就受到已经成名的巴尔扎克的盛赞。巴尔扎克在自己主编的《巴黎评论》上,用七十页的篇幅为《巴马修道院》写评论,称它是“五十年来最美的书”。西方不少研究司汤达的学者认为这部小说的价值在《红与黑》之上。《美国百科全书》就称《巴》是司汤达最好的小说。还有不少人认为两书高低难分,于是将它们并称为司汤达的代表作。纠缠于名次的排列未免有些学究气。不过,这种争论起码可以说明《巴》的成就是不客忽视的。本文拟从创作意图、人物形象和时代内容等几个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初步的评论。  相似文献   

7.
于连·索黑尔是小说《红与黑》中的核心人物,也是欧洲文学史上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长期以来,世人对他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仪就这个论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人们对待于连,正如对待司汤达一样,有一个由“冷”到“热”的过程.《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1783—1842)生前文名寂寞,他的小说没有得到文坛的重视和公允的评价,只有巴尔扎克器重地,专门写了一篇《贝尔先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 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形象 ,肯定于连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叛者 ,他的思想性格具有矛盾性。他的性格的矛盾性 ,是他所处社会矛盾在他身上的折射。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 ,是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热情讴歌。  相似文献   

9.
《红与黑》爱情描写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 ,通过主人公于连与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描写 ,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王政复辟时期整整一代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憧憬、追求、奋斗、苦闷 ,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法国的整个社会风貌 ,也揭露和鞭挞了查理十世的黑暗统治。《红与黑》不愧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力作  相似文献   

10.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问世后曾长期受到世人的漠视和引起争论,而终于越来越显示出熠熠光辉,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世界名著。它的英文译本1958年版序文中说得有理:“如果说有任何一本书值得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那么理想之作就是《红与黑》”。然而对于这部杰作的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的评价,却至今众说纷纭。何新同志在《论于连·索黑尔》中说:“于连究竟是一个英雄还是一个骗子”,“这个问题是理解和评价《红与黑》的焦点”。我们认为,这句话正好反映出长期以来对于连认识上分歧的症结所在。人们往往各执一端,不是把于连奉做英雄或伟大人物,就是把他贬斥为个人野心家或骗子。于连果真非居其一端不可么?现在重读这部小说,我们却越来越深信,这个人物尽管才能出众,性格不  相似文献   

11.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许多评论者都强调了他的野心和虚伪,把他看作“野心家“和“伪君子“。其实,于连的性格始终交织着良知与野心、热情与虚伪、真诚与作假的矛盾。他出身平民,为了争取幸福生活,努力实现出人头地的目标,但最后以失败告终。他的毁灭不仅有外在的因素,内在思想上的因素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于连·索黑尔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长期以来,分析把握这一艺术形象,评论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较有影响的传统观点有两种:一部分人认为,于连蔑视贵族,敢于抗争,是代表当时受压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抗贵族统治阶级的英雄人物;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于连具有极为虚伪丑恶的灵魂,是一个个人主义的野心家。对同一人物形象的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观点呢?这主要是因为于连性格的复杂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公正的舆论摘掉了司汤达头上“二流作家”的帽子,确定了他在法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正确位置以来,他的一部《红与黑》更是倍受世人阅读和称赞。然而,这部杰作中作家的正面英雄于连,却一直被人毁誉不一。这似乎已经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马拉松案”。这椿公案,在我国已作过结论。因此,于连已作为一个虚伪的极端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4.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公正的舆论摘掉了司汤达头上“二流作家”的帽子,确定了他在法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正确位置以来,他的一部《红与黑》更是倍受世人悦读和称赞。然而,这部杰作中作家的正面英雄于连,却一直被人毁誉不一。这似乎已经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马拉松案”。这椿公案,在我国已作过结论。因此,于连已作为一个虚伪的极端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5.
司汤达的《巴玛修道院》是作者生前就获得赞誉的唯一的一部作品。小说所表现出的对社会的深刻批判,以及通过人物活动展现的、对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社会生活的生动描绘,都能与作者的杰作《红与黑》相媲美,它和《红与黑》被称为司汤达的创作中的“双璧”。值得一提的是,《巴玛修道院》是司汤达的“域外小说”,写的人物是意大利人,  相似文献   

16.
于连是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集自尊而又自卑、勇敢而又妥协、积极而又优柔寡断等多种性格于一身的风度翩翩的知识青年。他在过度自尊中迷失了自我;又因野心极度膨胀而使理想成为虚妄;他利用了爱情因而与幸福无缘。他悲剧的人生源于他多重的性格和所处的时代,对当下青年人怎样定位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司汤达的《红与黑》无疑是一部经典名著。看《红与黑》,当然是先被于连吸引。我无法对其所影射的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有多么深刻的理解,感动我的,是人物本身。喜欢他的自尊与自怜。他的自尊中充满了任性和固执,这当然不是什么优点,但是,很个性化。让人感觉:这就是于连。我敬仰这个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挣扎的人物。一叶在浪尖上颠簸的扁舟,即使葬身海底,也悲壮得美丽。人们总说他是一个野心家。我觉得他不过是一个顺应了“人往高处走”的生活逻辑的典型。他是一个真正的波拿巴灵魂的皈依者。他的野心让我喜欢他。如果我们不能像五柳先生那样有…  相似文献   

18.
一部书的好的书名,应当是确切地表达作品内容、精炼、醒目、甚至还富于文彩的。它能够使人发生兴味,引起联想,加深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红与黑》便是这样的好书名之一。《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司汤达的代表作,它的副标题是“一八三○年纪事”。小说揭示了一八三○年法国革命前夕波旁复辟王朝最后阶段的法国社会现实。主人公于连·索黑尔是个平民子弟,靠精通拉丁文被德·端那市长聘为家庭教师。不久,他与市长夫人发生暖昧关系,事情败露后被迫转入神学院。过了一段时间,又被介绍到  相似文献   

19.
一《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一部著名小说。这部小说写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波旁王朝重新复辟旧制度的时期,而且是直接描写这次旧制度复辟的。可以说,这是一部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旧制度复辟的政治历史小说。一八一五年的波旁王朝复辟,是法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反复,是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发  相似文献   

20.
大凡懂点外国文学的人,决不会不知道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的鸿篇巨制《红与黑》,却又很少读过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阿尔芒丝》。究其原因,一是《阿尔芒丝》一直未得到它在法国文学史上应得的地位,再就是迟至1986年,《阿尔芒丝》才有了完整的中译本。在司汤达的全部著作中,《阿尔芒丝》虽不及《红与黑》那样声名显赫,《巴马修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