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莉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1,(1):219-220
乐曲《雪山春晓》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作者范上娥、格桑达吉。乐曲描绘了西藏高原雪山连绵、冰雪融化、春晓在望、鲜花盛开所呈现出的关丽景色,表达了西藏人民对大自然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乐曲结构完整,演奏技巧丰富多彩,旋律优美,风格独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时代特色。本文试从乐曲的结构、演奏技巧、旋律、演奏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探求其内在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庄佳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344-345,349
在古诗翻译中,许渊冲先生提出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但译诗是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传递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的,总要有所侧重,有所牺牲,有得有失。本文对唐诗《春晓》四种不同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它们体现原诗意美、音美、形美上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3.
张晓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1):110-112
语篇语言学注重语篇分析和语用意义,它不仅分析原文和译文,还设计语言体系之外的包括“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各种制约因素。语篇语言学的研究模式认为:意义并非由语言的结构本身决定,而是由整个语篇决定(包括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语篇分析应用于翻译批评,可进行更理性的研究。用语篇分析来理解古诗《春晓》及其四种译文,能得出更理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从译者的主体性分析孟浩然《春晓》的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俏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4)
翻译活动是跨文化和跨语际的交际和交往活动,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主体中起决定作用的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更不可忽略.从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诗<春晓>的十种译本着手,可对译者的主体性,即先在性、创造性、个性、心理、审美观等展开深入探讨及理性思考.只有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认识,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生机,使译作的艺术生命力永不衰竭. 相似文献
5.
马燕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44-147
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人物的接受美学理论是近年来文学理论和批评界影响甚远的一种思想理论。它首次完善了对“作者一作品一读者”这一体系的研究,历史性地提高了作为读者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解释了为什么面对同一原文文本,不同的译者会给出不同的译文这一现象。文章拟通过接受美学这一理论视角,对《春晓》三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接受美学和古诗英译之联系。 相似文献
6.
周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1-72
古筝曲《陌上桑》虽立足于现代却根植于传统,既充满着浓郁的古典风情、民族色彩,又散发了现代作品的气息,有着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文章从曲式结构、演奏技巧和音乐人类学的角度入手,对融入其中的民族色彩和音乐文化进行剖析,提出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邓丽娜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3)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唐诗及其翻译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久享盛誉。本文从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春晓》的英译着手,以翻译美学观切入汉诗英译研究,对十四位译者的十五种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旨在阐明:诗歌翻译虽属文学翻译,但又不等同于普通文学翻译;只有遵循并将更完善、更系统的翻译美学理论付诸于实践,诗歌翻译才能做得至臻至美。 相似文献
8.
王志敏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1)
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两位主要创始人伊瑟尔和姚斯的意义不确定性理论和期待视野理论入手,分析了孟浩然的《春晓》及其四种英译文。文章主要从韵律、意象和意境三个方面阐释了四种译文中美学元素的再现,并给出了笔者的期待视野。笔者认为正是诗歌中的诸多未定性的点和意义空白召唤读者展开联想,而读者期待视野的差异性又使这些联想各不相同,从而不同的译者给出了不同的译文。 相似文献
9.
刘冬萌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
乐曲《海青拿天鹅》是有关文献记载中最为古老的琵琶传统大套乐曲,主要反映了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狩猎生活。乐曲的曲式结构完整,表现手法生动独特,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在民间广为流传。本文试从乐曲的结构、旋律、技巧特色等方面分析,进而探求其内在魅力。 相似文献
10.
张晓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109-112
从文献上看,许多中国学者对中国古诗的英译文研究做了大量的研究,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被用来分析诗歌以及诗歌的英译文,本文所采用的方法是功能分析法.本文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一诗的几种英译文作了语篇功能分析,主要分析了各种英译文的衔接系统.其目的是:(1)通过语言学分析来解释汉英翻译中存在的某些现象,比如"对等"、"相似"以及"三美";(2)透过分析帮助我们揭示译文和原文以及各种译文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孟浩然《春晓》诗深入人心 ,历来对其解释大多局限在春困、惜春、赞春一面 ,认为诗歌表现的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意象 ;传达的是喜悦怜惜赞美之情。有浅解误读之嫌。孟浩然多病、嗜酒 ,晚年疽发于背 ,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使他耿耿不平 ,“愁怀永不寐”。此诗当是诗人饱受失眠苦痛、面对窗外凄清残败嘈杂之景象而身心交瘁、愁怀郁闷的写照 ,言浅意深 相似文献
12.
小说《碧洛雪山》是云南哈尼族作家存文学创作的优秀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碧罗雪山》,从互文的角度看,兼具文本和前文本特色。小说《碧洛雪山》是一个表面讲述村子搬迁事件,但却深含寓言意义的故事,以社会的真实指向个人的底蕴,在民族的信仰中,具体说是在图腾文化中反衬人性的表现。文本在此建构了一个巨大的隐喻象征场所。同时,文本叙述表面为人熊矛盾,其实隐含的是人在权利面前的软弱,人与权力的矛盾。外显的杀熊情节其实与另一个潜在的体系——权利之间存在意义联系,这是一个更大的、也更为隐蔽的寓言所在。与小说比较,电影《碧罗雪山》除了人物生活的环境没变化之外,风格、主题和情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小说主题原本具有丰富的多向性特点,人与自然的和谐贡献了一个主题,黑暗的权利交易又贡献一个主题。影片则单纯表现人与自然在现代法律制度下的和谐守望发生了矛盾与冲突。影片按照写实主义手法对文本进行了全面改写,力图通过麦地村,还原峡谷人群一份真实的生活思考:面对现实,传统与当代如何相互选择。 相似文献
13.
14.
张金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35-136
中国钢琴音乐从改变传统乐曲中,通过西方先进系统的音乐技法与东方文化相融合,从而产生了具有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牧童短笛>成功的运用了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传统相结合,表现出中国钢琴曲的创作手法与内涵,塑造了中国特有的钢琴诗境. 相似文献
15.
16.
《呼啸山庄》的套盒式结构与复调旋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静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4(3)
本文根据新批评的原则,对《呼啸山庄》的套盒式结构、戏剧化叙述方式以及贯穿全书的复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汪最中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6)
管世铭是清朝的八股文名家和唐诗学家,其《韫山堂时文》和《韫山堂诗集》在清代中期的制艺界和诗学界都占有一席之地,而他的《读雪山房唐诗钞》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读雪山房唐诗钞》是诗人长期创作和涵咏的结晶,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于诗人诗歌的选择、诗体的研究评论等方面皆有独到之处,在唐诗学史上有一定的理论贡献,也为后人学习唐诗提供了一个合适的选本。 相似文献
18.
何诗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4):35-44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选》是清代中后期较有影响的唐诗选本。此书凡例系统论述唐诗各体发展历程,品评重要作家作品,不立门户,博贯兼综,体现了清代文学批评气度宽宏、善纳百川的特色。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作者打破了一书一凡例、以凡例介绍撰述宗旨和体例的常规,将凡例作为纯粹的文学批评体式,在一书之中以七篇凡例开展颇具规模和体系的唐诗分体研究,标志着凡例已获得了独立的文学批评功能,这在古代书籍编纂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都是创举。 相似文献
19.
杨昆丽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6):209-210
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孟浩然一生中写下了一些风格清新,意境优美的山水田园诗歌,其中以<春晓>最为人所传诵.他在<春晓>中以别开生面的笔触、表达了他宁静、超然的情趣. 相似文献
20.
周立雷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1)
重新品悟,有理由对唐朝诗人孟浩然千古名诗<春晓>的传统理解提出质疑.它抒发的实际上是诗人亲历的一个春日不眠之夜的思春、惜春、恋春的感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