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詹姆斯·瑟伯和他的幽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姆斯·瑟伯是美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幽默大师 ,他的作品具有严肃、丰富的社会意义 ,他把文学创作中的幽默风格与深刻的文化内涵及生活哲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揭示现实生活中那些普遍存在的荒谬可笑的现象 ,以此给予人们某种启示 ,帮助人们认清、洞察事物的本来面目 ,认识时代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英语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语言,特别是文学语言,存在着丰富的、可以达到不同修辞目的的色彩语汇。基本色彩词语,由于演变过程中差异现象的存在,在不同语言文化系统中,其数量也不同。许多英美作家通过运用色彩词语,渲染气氛,点缀景物,使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国外关于基本色彩词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文化研究以及语言普遍规律的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该文结合实例,阐述了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如何赏析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语的修辞效果,探索作家们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3.
对英语幽默语言进行认知解读有助于了解英语幽默语言的生成特点。本文就《英汉幽默词典》展示的英语幽默语言从隐喻、象似性和意象图式三个认知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民族构成的要素之一,使用本地化的英语可以避免用别人的语言讲述自己故事的尴尬。本文以"利比里亚当代文学之父"穆尔的小说《变钱者》为例,分析利比里亚文学作品中英语变体的使用,探究利比里亚英语变体的诸项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以一个独立党人参加纽约州州长竞选的故事 ,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戳穿了美国所谓“民主”、“自由”的西洋镜  相似文献   

6.
《颜氏家训》自问世以来,世代刊行,传播广泛,究其原因,除了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内容适合古代家庭教育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文学理论、文学因素、文学成就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本结构和解构文本两个层面来解读麦尔维尔小说《大白鲸》的深层意义可以发现,它不仅描述了一个英雄船长悲壮的复仇悲剧,更包含了对社会深刻的精神世界探秘、探讨精神出路、探索人文元素和向社会提出质疑的开放而多元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作品看美国的种族主义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文学作品中 ,有许多关于美国种族歧视制度的形成和表现的描述 ,揭示了美国种族主义制度的历史渊源和阶级实质 ,并对美国社会发展和种族主义形成和消亡的关系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浮云》是日本作家二叶亭四迷的小说作品,作者通过明治初期的一个小人物文三丢了工作、失去恋人,小小的愿望被无情地粉碎后,成为了社会上多余的人的遭遇,反映了明治初期日本知识分子的苦恼,揭露了明治时代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的炎凉,批判了当时社会中单纯模仿西方社会的种种浅薄的所谓"文明开化"的现象。小说的写作深受俄国文学的影响,运用了追求内容与表现一致的言文一致体,以及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是近代文学作品中第一部反应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文明在不断的重复里取得进步的。我们大多数时候只能感受到新异事物,而没有用心观察那些绵延的重复。库切就是这样的有心人,他的作品《等待野蛮人》重复现实,永恒人类现实,又在重复历史上的众多文本,重要的是他没有让作品滑入无边的文字游戏,在重复之中,库切突出了人们在重复里的拷问、追求和进步。  相似文献   

11.
《十日谈》以绵里藏针的讽刺实现对形美实丑人物的暴露和陈腐事物的否定。这讽刺轻松宽容,尽量把金刚怒目式的批判裹在温情谐谑的外衣里,象蚊子叮人,虽不痛但辛辣绵长;以慧敏巧说的机智表现对形丑实美人物的赞颂。语言机智者迅速发现矛盾产生联想,以巧妙的借喻说明问题。行动机智者知计疾出(急智),在意外情况下几乎不思考就作出反应、压倒对方;以不动声色的幽默肯定正面人物、责备缺点或否定消极因素,同时,造成二种风趣温和的情境,使其在作品中起到“卤汁”的作用,让人物故事都浸润“卤味”,于醇厚中透出明朗和机警。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伍慧明是美国文坛上近几年出现的后起之秀,她的处女作《骨》深刻描述了美国华裔生活的新经历,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在小说中她将“骨”这一简单意象作为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以简洁的文字深入探讨了华裔美国人的多元文化属性问题,以多重对话的方式使个人、家庭历史得以再现,向以白人为主导的强势文化及父权中心发起挑战,同时对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冲撞予以反思,从而表现出美国华裔移民在双重文化环境中寻找文化认同、确定文化属性的艰辛及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3.
《满洲日日新闻》的创刊,标志着日本对东北殖民文化渗透的开始。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建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不久,又在大连创办了机关报纸《满洲日日新闻》。这份报纸,作为日俄战争的产物,将日本在东北的文化渗透推向了极致。本文以登载在该报的文学作品为切入点,解读这些作品是怎样配合该报的宗旨,发挥满铁机关报的作用和功效的。  相似文献   

14.
莫里森的批评论著《在黑暗中演奏:白色与文学想象》是作家对美国经典文学长期审视和反思的结果。通过分析白人经典作品中的非裔在场,我们可以揭示出“美国性”的本质和美国“文学白色”神话的炮制过程。如果将短篇小说《宣叙》与《演奏》并置,我们可以看到故事中的麦基其实是对后者所评述的美国经典文学中非裔在场的影射。麦基这个人物的再现是反射性的,与美国经典文学对非裔人物的再现如出一辙。二者的不同在于,故事揭示并最终反拨了人物再现的内在机制。《宣叙》对美国经典文学的观照,实质上是以隐晦的手法介入美国文学的经典辩论,传达了作者文化修正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式对话”是指以简洁的对话来呈现故事内容,并具有含蓄、重复和真实之特点,这正是文学极筒主义的高度体现。本文以《白象似的群山》中的简短对话为例,试析其含蓄、重复和真实三重特征的体现方式和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6.
米歇尔·安东尼的小说《桑德拉大街》讲述了由英文老师代表的殖民文化和学生代表的本土经验之间的冲突。小说描写了“正统的”殖民帝国话语与殖民地现实的语言之间的冲突,作者通过语言的逆转、颠覆、最终弃用了殖民帝国“真实性”的话语权威,从而体现了弃用“真实性”的后殖民文学写作策略。小说发展了这种写作策略,推翻作品原有的形式和主题,将小说后殖民性的局限转变为小说的形式与原创力量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荒原意象是美国文学的母题之一,既象征自由,也象征险恶,具有二元性;而T.S.艾略特的《荒原》描绘的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造成的灾难和精神创伤,影射西方现代文明的堕落、精神生活的枯竭和一代人的幻灭感。通过两种荒原意象的比照,昭示了美国文学传统荒原意象的异化和战后西方社会的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是第一个将英语中的Humor译成中文“幽默”的人,他是中国幽默文学的倡导者,他也是沟通中西方幽默观念的桥梁之一。“幽默”是林语堂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幽默观在林语堂的艺术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文分三章解读林语堂的“幽默”。第一章论述了林语堂幽默观的内涵:自由独立的思想,宽容超脱的胸怀,闲适自然的情愫。第二章论述了其幽默作为一种文学实践。第三章论述其幽默作为一种人生姿态。结语部分简要总结了林语堂幽默观的意义,林语堂的幽默达到了艺术境界、学术境界和人生境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象征手法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作为美国南方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生动描绘了主人公艾米丽小姐的形象,揭示了南方腐朽社会制度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作品中,悬念造成"大惊"、"大疑"、"大急"之情势,以"引人"释念带来"大喜"、"大快"、"大慰"之情境以"入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