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董泽芳教授是我国教育社会学界的著名学者,对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纵观先生的教育社会学思想,其鲜明的特质就是“创新取向的本土化研究”.先生倡导及践行的创新取向的本土化,从研究方向上说,是走向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研究;从研究内容上说,是指向教育社会问题的本土化研究.先生秉持“创新取向的本土化”,使先生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呈现出强大的理论与实践生命力,为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从“西化”走向“化西”树立了研究典范.  相似文献   

2.
本土化原创设计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在现代设计中研究、借鉴传统图形的“形式美”法则和“意韵美”的特点,领悟其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图式精神,对塑造本土化原创设计语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既有探讨往往存在价值预设。虽然不乏客观公正的论述和分析,但普遍的问题是分析框架不完整或太偏重结论的梳理。如果将社会科学本土化视为一种文化传播与融合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借助“四因说”建构分析本土化的框架,另一方面可从既往的结论分析转向前提分析。首先,把“要不要本土化”的价值命题搁置,而仅探讨“本土化成为可能的前提”这一事实命题;其次,通过引入“四因说”为坐标系,从异质性质料的对接、形式结合的方式、理论主张的目的和本土化过程的动力与阻力四个方面梳理本土化主张。  相似文献   

4.
对文论本土化问题的辨析,要厘清讨论该问题时容易陷入的理论误区,找到进入本土化问题的有效切入点。跨文化身份意识既是解决文论本土化问题的核心,又是总结当代文论本土化经验的前提。在“自我”与“他者”的互动中、在中西文论的“关系体”中,当代文论本土化经历了身份意识的萌芽、觉醒与自觉三个阶段。自觉地建立跨文化的文化身份意识,立足当代文论的“现实性”与“当代性”,是重构当代文论的理论话语和文论身份、重建当代文论本土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体系需要进行“本土化”已经成为大家共识.但对本土化不同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如何本土化”的未来路径.本文在厘清我国已有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关注实践性知识,并进而对实践性知识的内涵以及实践性知识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启发与意义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改革、实现其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它的实现必须以高等教育本土化为基础。全球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实践必须立足于本土 ,并最终为“本土”服务。文章首先从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辨证关系入手 ,指出高等教育本土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 ,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同等重要 ,继而对我国本土化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最后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 ,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土化是一个意涵层面多样、边界指示复杂的研究领域。一,它与国家的历史性版图的变迁以及国家政治权力的话语造易有着自然的联系。不建立一个确定的、有区划界限的地理性概念,本土化问题就将成为游移。二,国家的版土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息息相关。有一个政治地理上的范围,必然也就要产生相应“中心/边缘”的语义确定,它的指涉与边界同样呈现出多项指标的差异。三,本土化和与之发生关系的族裔不能须臾分开。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族群间的“边界作用”(boundaries)、海外华裔的族性认同以及“华人性”(Chineseness)的变化轨迹都将本土化置于一个更为宽广的背景之中。四,本土同时陈说着传统与文化的历时性与丰富性,“大传统”与“小传统”不仅可以传递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深速,还能够表达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五,人类学本土研究又有学科上的规定,其中“田野作业”与文本反映当为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研究各不可偏废的“两翼”。“本土”是有边界的,认识和厘清这些交织着的网络性“边界”,是从事本土化研究首先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进入中国,但由于其长期局限于比较研究的“以中释西”“以西释中”“中西互释”单纯方法论视角,缺乏两种阐释学原理意义上的疏通与转化,因而至今并未见出本土化的重要实绩。要推进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的本土化,须以文学心理学阐释的原理形态为出发点,运用华裔学者傅伟勋提出的“创造的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格义”阐释法,通过对中西文学心理学阐释各自所包含的“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五层次文本意涵进行“共现”“分梳”“比堪”“融通”四步骤的“格义”阐释,最终形成一种“新格义”阐释法,才能实现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的真正本土化。  相似文献   

9.
当前,经济全球化使得媒体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本土化”开始引起传媒人的重视。《苏州日报》为了体现“本土化”特色,以形象生动的新闻细节反映地方大事和政治经济成就,让本土的民生新闻成为亮点,关注本地文化及历史遗存,重视教育新闻的报道,使其呈现出吴文化的色彩,得到了同行与受众的肯定和欢迎。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母题呈现“本土化”趋势,及至20世纪70-80年代,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母题“本土化”日臻完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母题“本土化”进程主要表现为中国母题的缺失、“身份”母题含义的流变、“关系”母题内涵的新建构。对此,以刘裔昌、黄玉雪、汤婷婷、赵健秀、谭恩美等为代表的华裔作家,从不同方面展现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而他们作品的主题主要反映华裔作家处在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夹缝中的尴尬生存状况。在这种冲突中,他们或者和解,或者反抗、寻找自我、努力构建自我文化的身份。一言以蔽之,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母题“本土化”就是华裔作家对归属、两种文化等问题的思考,并在其文学作品中加以淋漓尽致的叙述,由此在美国文学界获得应有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关系的发生学阐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发生的动因在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 ,包括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种的繁衍”活动和符号活动 ,文化在变迁中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就是由于这三种活动所造成 ;而文化变迁的方式呈现出“多重时空层叠整合”特点 ,一种新文化的形成 ,是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选择与重新解释而达到的“叠合” ;故而 ,不可能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全球化”或“本土化”。未来在全球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融汇中出现的趋势可表述为“经济技术发展全球化 ,社会文化变迁本土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见解对立 ,于此得到了发生学消解。  相似文献   

12.
<正>“本土化与中国学术研究转型”这一命题的问题意识非常明确,即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从本土化的立场、视野、方法进行学术研究,开拓学术研究的空间,建立学术研究的“中国范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应重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关系,因为在国别联系日益深入的今天,“本土文化”与世界必然发生深刻的关联。本土化作为学术研究的立场、视野和方法,落实到具体的学科,关注的问题会有所差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中,我想通过两个问题对“本土化”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3.
文化发展的动因在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包括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种的繁衍”活动和符号活动,文化在变迁中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就是由于这三种活动所造成;而文化变迁的方式呈现出“多重时空层叠整合”特点,一种新文化的形成,是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选择与重新解释而达到的“叠合”;故而,不可能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全球化”或“本土化”。未来在全球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融汇中出现的趋势可表述为“经济技术发展全球化,社会文化变迁本土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见解对立,于此得到了发生学消解。  相似文献   

14.
本土化,是近代中国基督教会史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整部中国教会史某种意义上就是寻索及建构本土化的历程。来华教士成为近代特殊教育事业在华的奠基人,位居南来北往东西辐辏的湖北武汉又在此领域提供了一个可以深度分析的地域样本。外来教会落户中国,其发展舍中国本土化别无他途。“中国化”与“本色化”自有区别,两种理念导致的演进路向很不一样,1950年代,两种路向分道扬镳,教会在华特殊教育事业的中国化转型完成。  相似文献   

15.
杨匡汉坚持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是将他包容进来,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仿重新解读,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判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代之而起的是他的概念群,构成了当代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但经过整合与重建,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Jun平认为,“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因为前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角度,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或Varied-dimension(多维)的角度,将中国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化的过去为基础的,其情感成份我而理性成分少,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现当代中国学论作虽多,但大都采用“西方论在中国”而不是“中国论在世界”的方式。张喜洋通过解析奈保尔个案,指出,“诺贝尔学奖”作为化上的全球性事件,实质是要求多种多样的“本土”化去参予。杨风告诫人们注意“本土化”口号背后可能潜藏的极端民族主义。蒋淑娴强调以世界眼光、本土意识重建当代论,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一味消解。殷鉴认为,20世纪中国学的“欧化”实际上就是一次“本土化”。邓玉环呼呈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融合点。  相似文献   

16.
运用《拉奥孔》中“画”与“诗”的经典观点,对音乐剧艺术形式的本土化创作进行阐释,以一部具有浓郁本土色彩的音乐剧《牵手》为例,分析如何通过“时空转换”,把一张在网络媒体上传播的牵手新闻照片,融入地方民俗,创制为本土音乐剧,完成从“画”到“诗”的转换过程,探究音乐剧本土化创制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17.
广告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广告效果。在广告界一直存在着广告制作“本土化”和“全球化”的争论,对比西方广告特点,考察我国广告传播现状,笔者认为:在同文化传播语境下,我国广告应突出广告语言本土化特色。广告语言“本土化”应是我国广告语言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探索了广告语言本土特点的形成机制、表现手段、约束机制,希望能有助于我国广告文化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我们规范、纯洁祖国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8.
“萌”元素在中国青春电影中的发展呈现出本土化的流变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它的表现形式主要可以概括为“萌”元素的硬植入“、萌”元素的内化和“萌”元素的本土化三个基本特征。青年大学生群体作为以“萌”元素为代表的二次元文化和青春电影的重要欣赏群体,二者的结合演绎既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的美育价值,同时也存在负面的消极影响。应该辩证性地看待青春电影中“萌”元素对大学生美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严肃对待这一文化现象的美育影响的同时也无需过度焦虑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全方位多途径的美育教育下,“萌”文化难以撼动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认知。  相似文献   

19.
区域差异性要求教学模式发展本土化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现实情况是区域教学模式的简单移植,造成“教学模式本土化”过程中在学校文化、课程实施、教育理念等方面出现问题。以防“食外不化”,可以秉承开放、融合的态度提出以下实施途径:通过“智造”在学校文化方面达到契合;通过“创造”在课程实施方面实现切合;通过“借造”在教育理念方面得以适合。  相似文献   

20.
“九叶”派根据本土化原则和个性化要求,合理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剔除其与时代精神相悖的因素,并藉此以与政治口号诗作出根本的区别,建立“中国式”的现代主义诗学;“九叶”诗派对于新诗现代化,提高民族审美能力,作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