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葬花吟》是黛玉用生命吟咏而成的诗篇,落寞、悲观充盈文字之间。通过对诗的赏析体味出黛玉的无奈与寂寞;也试图为其不幸人生寻找到一种救赎方式,哲学是诗人的守护神。 相似文献
2.
李莹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3):63-65
《葬花吟》是电视剧《红楼梦》中呈现黛玉才情与悲剧命运的一首插曲,亦是体现其冰清玉洁品质的凄美乐章。在初步分析黛玉人物形象与歌曲创作过程的基础上,对歌曲《葬花吟》进行一定的艺术分析,试图揭示出该歌曲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郭晶萍 《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2-96
《葬花吟》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主人公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而写的一篇重要的代表作,以其绚丽的意象、悲愤的格调、优美的文辞、铿锵的音韵传唱至今。七位英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注意咬文嚼字,译出了原诗的意境;注意译诗中韵的运用,再现了原诗的音美;注意使用跨行手法,转存了原诗的形关。 相似文献
4.
郭晶萍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92-96
《葬花吟》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主人公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而写的一篇重要的代表作,以其绚丽的意象、悲愤的格调、优美的文辞、铿锵的音韵传唱至今。七位英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注意咬文嚼字,译出了原诗的意境;注意译诗中韵的运用,再现了原诗的音美;注意使用跨行手法,转存了原诗的形关。 相似文献
5.
钟云星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6):10-16
《葬花吟》是一首真淳自然而又深于兴寄的悲歌绝唱,妙兼沉郁幽婉与悲愤激烈,其悲剧情韵的深沉凝重尤甚于“红楼”诸诗。正如屈原《离骚》之以香草美人自喻情怀,曹雪芹也是借感春怜花的淑女倾诉满腹辛酸与一腔孤愤。其中虽然吸收了传统文化的养分以丰富诗歌的人文精神及艺术内涵,但归根结蒂是自己出入宇宙人生的曲折心路的艺术概括与高度诗化,抑塞磊落之气与感愤悲摧之情尽从肺腑中流出,正所谓“风格即其人”。 相似文献
6.
郭晶萍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2):80-82
汉诗注重简约,汉语读者往往比较容易推断出语境含义,而人称代词的省略也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葬花吟》7种英译本的译者根据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习惯,采用不同的人称视角进行翻译,从而形成了译诗意境的不同;古汉语中没有动词的时态,而7位译者却使用了不同的时态,以反映译诗中内容的时间差异,从而再现情感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葬花吟》两种英译文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其在翻译中意境美的传达和音律美的再现,揭示中诗英译中意境传达和音律再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别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小红 《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4(3):20-23
小说《阿Q正传》的人物塑造,其宾主手法的运用是高超的。如以宾衬主:以“看客”的“宾”衬阿Q的“主”,加剧人物悲剧色彩。众宾拱主:以吴妈,小D,王胡,闲人等众多的“宾”的重复出现,以突现“主”的命运的悲剧性,类似新诗中的复唱手法,总之,真正做到“既得主又不弃宾”。 相似文献
9.
采用“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以双关、典故和重复三种修辞的翻译为例,探讨了《葬花吟》霍译本中言内意义及相应功能的再现。分析表明,英汉两种语言符号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言内意义及相应功能在翻译过程中的流失。因此,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言内意义的转换,尤其是修辞的再现。 相似文献
10.
杜贵晨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9-51
《肉蒲团》多攀附化用儒家经史以为小说。其写"未央生"与艳芳、权老实夫妇故事等分别取法《诗经》中《庭燎》《氓》与《静女》诸篇,表明《诗经》是《肉蒲团》思想与艺术取法的重要参照或对象。作者的用心虽在籍以坐实其自道是书之作得力于"经史"处甚多,以可与"经史"并观为小说加一层保护色,但其把当时最下流与最上位两种文本揉为一体的写法,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诗经》内容的庄严性,同时是以小说形式对《诗经》写两性关系内容的另类诠释,可以启发人们对小说中色情描写尺度的思考,值得《诗经》学者引为参考。这一写法在前此小说中似无先例。鲁迅说此书"较为出类",大概也包括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1.
杨春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33-134
弗兰纳里·奥康纳长篇小说《智血》自出版以来就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然而其哥特式的怪诞风格让人晦涩难懂。本文以马丁·布伯的"相遇"哲学为切入点,通过展现小说所表现的"我—它"关系以及"我—你"关系,深入文本,对其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意象进行分析,从而诠释小说所表达的深邃主题。 相似文献
12.
文娟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3-76
《蛙》用高密东北乡的日常生活营造了计划生育60年的宏大历史空间,不仅对主流的历史叙述进行了解构冲击,而且突破了对庸常生活完全认同的所谓"现实主义"模式,对人性的幽暗地带进行细微剖析,直指人类的俗世生活之罪。文本中关于恶、罪感、忏悔与救赎之间的缠绕与搏斗可以说是当下生活图景的精神镜像。但因无法祛除的私利牵绊,个体忏悔寻觅到的仅是一条无望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3.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一个信念拯救希望的故事。它鼓励人们为自我的尊严而奋斗──只要心存信念,人类就有希望。从救赎的起源与内涵入手,通过分析故事中主人公安迪的自我救赎,他对肖申克监狱的救赎,恐惧对救赎的摧毁,以及作为救赎的象征的背景音乐等方面,评述了电影中的救赎主题。 相似文献
14.
邹德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F003-F003
~~价值与工具的理性哲思——评司汉武的哲学新著《价值与工具》@邹德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5.
张晶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102-104,121
《秦腔》以日常生活流叙述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农村全面衰败的图景:在权力与市场双重魔咒之下,原先乡村社会精英的作用逐渐消亡,乡村社会的自我治理与完善机制开始丧失,陷于城乡发展不平衡格局之中万劫不复。这种衰败是结构性的,因而如果不立足于整个结构和制度层面,任何救赎都是无望的。 相似文献
16.
孔刘辉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28(4)
周报<文艺新闻>是1930年代初左联的主导下,传播左翼文化的重要阵地,依据刊物创办人袁殊的访谈、回忆录以及其它相关回忆文章,该刊系主办人转投秘密革命工作而主动停办. 相似文献
17.
高立新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2)
<红楼梦>是为闺阁女子作传,在众女儿中,妙玉和黛玉构成合而为一的孤女形象,一虚一实,相互映衬.尽管两人是一个入了佛门,一个仍处红尘,却终究逃不出同样的命运,"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本文从二玉的名字、身世宿命、形貌才情、内心情感分析两人的共通契合,并且从妙玉带发修行--尘缘未断、佛性不足这一矛盾处深入探究,探得二玉关系的微妙. 相似文献
18.
王培暄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从文学的角度看,《三国演义》无疑是一本好书。但是,如果我们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话,则会发现,这本书中存在着某些误区,诸如:宿命的本体论、先验的认识论、实用主义的历史观、功利主义的文化观、非道德主义的伦理观,等等。之所以要剖析这本书中的哲学误区,是因为这些误区或多或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存在着的某些误区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李胜清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3):155-157
莫运平的《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是一部关于西方文学救赎与被救赎的文本。具体而言,该文本提出并回答了两个相关的问题:西方文学的元拯救问题;基督教与西方文学的意义连接问题。在文本中,基督教文化成为了西方文学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耻》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的力作之一,和库切的其他作品相比,《耻》引起了中国外国文学评论界的更大注意,小说里描述的黑暗让众多评论者们感受历史时空下人们的无奈和痛苦,笔者则认为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启示,是救赎,从侵占他者到超越自我,这样,我们就可以走出悲观阴霾的历史政治时空,迈向库切式乐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