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分析了社会政策目标选择对就业政策的影响;以中国建国以来执行的就业政策对模型进行验证,提出影响就业的因素不仅有凸显的因素,而且还有非凸显的因素;从理论上讲,政府应该运用所有的政策资源对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或消解,而在实践中,决策者因追求的社会政策目标不同,制定就业政策时运用的政策资源将会产生较大差异,就业政策控制或消解的就业影响因素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大学的扩招、就业市场的疲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新的社会问题。走出大学生就业的“困境”,除了大学生自身转变,还需要国家的干预、制定相关的社会政策,从外部的制度性角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维也纳大学罗斯那先生使用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和技术工具分析社会政策制定的原因,并探讨了社会政策计划的范围、目标、政治科学方面的问题以及两种类型的分配效应等,为社会政策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本文对其进行详细述评。  相似文献   

4.
非正规经济是我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现象,作用很大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继续发展壮大,因此对于非正规经济不可能采取压制、无视的态度。非正规经济中的劳动者因为所从事工作的非正规性而难以得到现存正式保障制度的保护,而世界各国的总趋势是非正式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式微,所以合理的取向是改革现有的正式社会保障制度使之能覆盖非正规就业者,而这种改革并非单纯靠增加制度覆盖面就能够实现。一个可行的改革措施是引入社会养老金制度。这一制度不以缴费为前提,因而避免了所谓非正规性的掣肘。社会养老金制度的引入可以给非正规就业者提供一个可靠的预期,并因此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和增强他们应对风险的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这部分劳动力的生产力,同时可以发挥重要的缓解贫困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网络是大学生社会资本水平的重要因素,它与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和就业结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户籍制度虽对就业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但通过入学机会和社会资本来影响大学生就业。目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呈现群体差异、地区差异较大等特点。主要从家庭背景、户籍制度等社会分层的视角揭示大学生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探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毕业生择业的政策导向。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环境和就业形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国仍采用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概念、统计方式,导致了人们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误区,夸大了就业矛盾,直接影响到社会相关部门正确决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政府各决策部门应对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新形式进行分析与思考,以获得客观和正确的社会事实真相,作为决策的根据。  相似文献   

7.
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席卷世界,美国经济大萧条,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罗斯福就任总统后,适时地推行“新政”措施,由国家承担起帮助失业者就业的责任。主要采取了直接救济、以工代赈工程和社会保障立法保护失业者三项主要措施。就业政策的实行,极大地缓解了美国就业的压力,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虽然罗斯福的就业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但其成功的经验为后来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与非正规就业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化经济状态下的劳动就业体现为弹性劳动、职业变换频繁、工作不稳定的特征,劳动力市场呈现为对高技术人才的高薪竞争与对普通劳动力价格的廉价打压的两极分化态势,非正规就业的出现就是受这种竞争挤压的结果,它暴露了全球化带来的经济高效率与社会不平等的双重后果。在相当程度上,非正规就业人口承受着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因此有理由要求政府和社会的保护。特别在快速工业化国家,对非正规就业采取社会扶助政策,不仅仅具有经济作用,更有消除贫困、解决失业、促进保障的社会功能,从而也为经济迅速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稳定环境。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别理论视野中单亲母亲的就业困境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亲母亲作为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其就业困境是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受社会性别文化、社会性别利益需求、法律政策的性别盲点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单亲母亲的就业困境集中表现为职业障碍、就业安全感、再就业等方面.给予就业困难的单亲母亲提供必要的社会政策支持和就业援助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提高单亲家庭的生活质量,实现单亲女性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0.
农村社会分层标准浅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确立农村社会的分层标准,须遵循三个原则:充分利用分层研究的理论成果,紧密结合农村社会现实,突出体现农民纵向差别。以职业作为农民的分层标准,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劳动的兼业性、非农劳动的流动性和家庭内部分工的社会外化性。应将经济、政治权力、声望、专业技术、族姓五个方面作为农村社会的分层标准。  相似文献   

11.
论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教育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研究较多,但教育对促进社会分层的影响尚未引起充分关注。通过对教育在促进社会分层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看到了教育对社会分层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教育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对促进社会分层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非身份化是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之一,非身份化具体表现为户籍身份、编制身份和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户籍身份的非身份化正在经历从外围到核心、从操作层面到制度层面的发展过程;编制身份的非身份化在外延和内涵两个层面同时推进;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既根源于或表现为单位自身的变化,又根源于或表现为单位与个人关系的变化。非行政化是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又一特征,非行政化是指行政级别在阶层分化中的轴心地位出现了非轴心化的迹象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体制内改革和体制外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再论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有其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阶层结构类型一般会从金字塔型走向橄榄球型 ,阶层分化依据一般会由无形资产转向有形资产 ,阶层分化过程一般会从分化型分化走向整合型分化。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也有其一般性与特殊性 ,即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既遵循其一般规律又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4.
阶级、阶层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基于财产、地位等的区别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既具有客观基础,又由于作为一种理论分析方法而具有了主观性。正是由于这种主观认识、理解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在社会制度发展上的对立和冲突以及自身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没有或不愿反映社会分化的现实,统治者力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现实。事实上,只有使意识形态符合阶级、阶层发展的实际,才能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在稳定协调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分层到社会冲突——基于我国阶层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于经典社会学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社会资源的阶层分布以及社会流动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缺乏中间阶层优势、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合理,以及社会流动调节机制的弱化,成为社会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成员分化明显,在住宅商品化、市场化的推动下。社会成员有了自主选择居住地的可能,因此人们因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不同而形成的社会分化,在居住区的选择上出现了明显分异,同一阶层的人们因需求相近而聚居于相同社区,在城市出现了社区阶层化趋势。社区阶层化是社会分层的外在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同时也可能带来阶层间的矛盾,所以社区服务必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分层与高校分层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高阶层子女更多地就读于层次较高的高校,而低阶层子女大多就读于层次较低的院校。我们应通过各种制度性安排,尽量弱化这种关系,改善各阶层子女间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社区发育的程度直接影响社区就业的规模和能力.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居民消费理念的不同及消费能力的差异,影响了社区就业的需求量;政府对社区建设的支持程度,影响社区解决就业的能力;社区发展的能力表现为社区公共资源配置的状况和处置能力,决定了社区就业需求是否能转化成为社区就业机会;社区社会组织发育的程度,是吸纳和创造社区就业、推动城市社区发展的重要空间.文章还针对性地提出通过促进社区发育推动社区就业的有关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9.
再论社会分层的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首先探讨了作为社会分层依据的社会资源的性质与分类,然后分析了因社会分层依据不同而在客观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社会分层模式,最后探讨了因社会分层依据不同而在主观理论探讨中形成的不同社会分层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