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南民族杂居地和聚居地藏、彝、傣、苗族8~15岁儿童智力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民族杂居地和聚居地藏、彝、傣、苗族8-15岁儿童智力发展的比较研究蔡笑岳,丁念友本研究运用瑞文测验(CRT),对360名生活于西南民族杂居地和聚居地的藏、彝、傣、苗4个少数民族8-15岁儿童的智力状况进行了测量与考察。研究发现,(1)4个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2.
丧葬是人类死亡观的核心体现,受宗教信仰的支配,又反过来体现宗教信仰.文章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收集金沙江峡谷地区两个树葬点的资料,对树葬进行比较研究.文章指出,金沙江峡谷地带的丧葬主要受藏传佛教教义的支配,但是藏传佛教宁玛派与藏传佛教格鲁派在传入金沙江峡谷时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与手段不同,故而两派与当地的原始信仰发生的交融程度显示出强烈的差异,最终导致表面上同是受藏传佛教教义支配下的同一类型的丧葬显示出不同的死亡观. 相似文献
3.
4.
农业“三亩地”建设,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各族人民在党的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引下的一大创举。“三亩地”是指在“七五”时期,以1985年全州农业人口为基数,人平建成“一亩高产粮田”、“两亩找钱地”。实践证明它是深化凉山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有力措施。缘起凉山州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山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矛盾未得到解决,农业生产的发展很缓慢。农村群众的生活很困难,基本是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扶持的状况。三中全会后自治州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进行农村改革。从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间全面推行了以户营为主的大包干责任制,逐步将田(地)、牲畜、集体林、荒山承包到户,分户经营,给了农民生产、经 相似文献
5.
在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以前,吐蕃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早期王政时代。这个时代共包括了长达31代赞普的王系传承。有关这些赞普的世系传承情况及其简略事迹,无论吐蕃时代遗留下来的敦煌古藏文写卷还是10世纪以后藏传佛教后弘期所形成的各类藏文史籍中均有大体一致的记载。不过,有关吐蕃早期王政时代的政治与宗教特点,大多数藏文史籍中均 相似文献
6.
在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规划时,福建省迅速行动,决定将扶持省内高山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绝不能因为高山族同胞人数少而忽略这项重要工作,也不能因为有难度而应付了事!” 相似文献
7.
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盛况空前,影响深远。7月6日,西藏自治区亚东县乃堆拉山口仁青岗边境贸易市场正式开放,为亚东乃至整个西藏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拉萨东西相距各为400公里的林芝和260公里的日喀则,都将在不远的将来有望响起火车的汽笛。作为后藏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的日喀则,以及有着“西藏江南”美誉的林芝,在喜看青藏铁路通车的同时,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另一个绝佳历史良机。 相似文献
8.
9.
本文通过藏文文献材料的发掘,揭示出后弘期初期尼泊尔著名的上乐教法传承上师滂汀巴昆仲(■)曾在甘青藏夏交界地带活动的历史故实。并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讨论了其本身在早期印藏上乐传承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及其与同时期西夏上乐教法初传的密切关系。同时,本文也以此为基础,考察了后弘期初期滂汀巴昆仲对于沟通印、藏、汉佛教所作出的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科学民族志致力于客观描述遥远的他者,主客的分离折射出文明与野蛮的距离.现代性将散落在世界角落的文化卷入同一历史进程,并在与地方性的碰撞中创造出一个接触地带.当民族志转向这个接触地带时,民族志作者及其所置身的文化也将成为反思的对象.面对事实与建构、主位与客位、科学与艺术、中立与介入等二元对立状态,本文认为民族志研究应具有三重取向,即科学、反思与行动. 相似文献
11.
“民族心理学”(V(?)lkerpsychologie)这个词在我们德语中是一个新合成词,它形成于大约19世纪中期。然而,在这个时期中它以两种根本不同的意义出现在文献中。一方面,“民族心理学”这个词用于指对不同民族的智力的、道德的和其他精神的特点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及这些特点对政治的、艺术的和文学的精神之影响的研究。其研究的目的是勾画出不同民族的特征,尤其重视那些其文明对于我们今天仍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文明民族——如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美国人,等等。这些就是那个时期引人注目的民族心理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胡不飞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6
在四川与甘肃交界的摩天岭两侧7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一支2万余人口的族群--白马藏族。白马藏族居住在高寒山区河谷地带,房屋依山而建,一寨一村,以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生。这支藏族支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但作为生活于汉藏两大民族之间的一个族群,其在 相似文献
13.
14.
西部大开发:时机、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世纪末的最后几年,我国的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有效需求不足首次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为此,中央实施了以扩大内需为目标的积极财政、货币政策,这是解决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加快西部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有利时机。中央不失时机地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十分正确和富有战略远见的。之所以称目前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最有利时机,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我国经济经过20年的高增长,总体实力已大为增强,以“短缺”为特征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例如,1999年我… 相似文献
15.
对规划馆而言,要想实现社会教育相关功能,关键是要将规划馆陈列作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新旧媒体,确保教育活动可得到有序开展.由规划馆对观众以及陈列互动进行深入研究,在优化社会教育效果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便以此为基础,首先对规划馆功能进行了详细说明,其次对规划馆观众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以社会教育相关功能得以实现为前提... 相似文献
16.
<正>我把一只圆形的坛子/放在田纳西的山顶。/凌乱的荒野/围向山峰。/荒野向坛子涌起,/葡匐在四周,不再荒凉。/圆圆的坛子置在地上,/高高地立于空中。//它君临四界。/ 相似文献
17.
18.
19.
杨雪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7-12
马林诺夫斯基倡导将科学规范的田野调查与人类学结合,开创了科学人类学的民族志。其后,基于主体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研究立场,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人类学追寻的是一个理想世界的构型,以格尔茨为主的解释人类学追寻的是事实的阐释,以拉比诺为先行者的后现代人类学追寻的是在本文化与异文化之间穿梭的主体"自我"的存在,他们分别在不同的方向对民族志进行反思与发展,从"主体"建构的角度看都可称为"主体民族志"。 相似文献
20.
英雄、神话和隐喻:格萨尔王作为藏族民间认同和佛教原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考察了<格萨尔>史诗中人物的文化和宗教意义.在文化现实的层面上,认为<格萨尔>民间传说是藏族民间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蕴含着历史的和神话的内容;在宗教学和心理学的意义上,还认为格萨尔王也是一个原型人物(archetype).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格萨尔人物的功能不仅局限在作为藏族民族英雄的框架中,更重要的是,他契合了藏传佛教历史上高僧大德的教义传播和大乘佛教中的菩萨的理念.虽然格萨尔王是一个藏族特有的民间人物,但他仍具有超越个人和跨文化的原型品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