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是青溪(今浙江淳安县)帮源洞人,这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最早提到方腊籍贯的,是方腊起义期间的两条重要史料:一是北宋官员李纲探亲回家,适逢方腊起义,遇阻于路,对方腊起义的情况“亲见探报及得于传闻实为详悉。”他在上王太宰(王黼)书中,明确说“睦州方寇”,而且说方腊“据帮源村”(李纲:《梁溪先生文集》卷一○八)。二是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徽州知府卢宗原重修歙州城池(其时已改名为徽州)时,烧制的城  相似文献   

2.
项斯籍贯考     
晚唐时“声价藉甚”的诗人项斯,其所作诗歌“清妙奇绝”,当时人非常喜爱,故有“到处逢人说项斯”的美谈(《唐才子传》卷七)。张为作《诗人主客图》,把项斯列为清奇雅正主李益派的升堂诗人(《唐诗纪事》卷六十五)。至于项斯的  相似文献   

3.
古籍中出现的“天台”。涉及一些古人的籍贯或地望问题时,一般都把它理解为天台县,此实为大谬。今人所说的“天台”确指今“天台县”,可是古人所说的“天台”,并非确指天台县,而是“台州之通称。”“天台”一名最早见于《内经山纪》。据支道林的《天台山铭序》:“余览《内经山纪》:‘剡县东南有天台山。’”由于地处东南海隅,交通闭塞,久不为人所知。晋章安(今台州临海)令孙绰的《游天台山赋》揭示了“天台山”命名的奥秘,“顶对三辰,或曰当  相似文献   

4.
唐五代浙江的海外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东汉,浙江与海外国家已有贸易往来了。到了唐代,浙江的社会经济又有长足发展。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失掉河西之地,“丝绸之路”渐次冷落,浙江的海外贸易由是日趋兴盛。本文试就唐五代时期浙江海外贸易的概况、影响浙江海外贸易的诸因素,以及海外贸易对浙江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一) 唐五代浙江海外贸易的概况唐时浙江海外贸易港口有明州(今宁波)、温州、台州等处。陈裕菁译订的《蒲寿庚考》中说:唐代“福州、明州、温州,以及苏州之松江等,皆贸易港也”。在《中日交通史》中,对唐时中日商船出入的主要港口,有详细的记载。自庸文宗开成四年(839年)至唐昭宗天祐四年(907年),凡七十年间,中日商船停泊的地点为明州、楚州、苏州、松江口、福州、常州、广州、台州、温州东城县玉留镇等地,其中停泊在明州的次数最多。据《宝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登第后历宫南赣都御史,讨平宸濠,封新建伯,后总督两广,征利头寇,明万历五年(公元1529年)丁丑卒,溢文成,有后人所辑之《王文成公全书》传世。由于王阳明在世时影响有明一代思想至巨,其殁后所留下来的遗迹亦较其它明代理学家为多,今笔者从王阳明的传记文献史料中,概括地把王氏的  相似文献   

6.
“浙江”原是江名,后来演变成为省名。它出现于秦汉以前,初见于战国时纪录成文的《山海经》,次见于西汉的《史记》及东汉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山海经·海内东经》载:“浙江出三天子部。”《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上会稽(今绍兴)祭大禹,“至钱唐(今杭州),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越绝书·记地传》:“勾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勾践与大夫种范蠡“入臣于吴,群臣皆送至浙江之上,临水祖道,军阵固陵”(固陵后改西陵,即今萧山西兴)。文中提到的浙江即今之钱塘江,尚不是政区的名称。钱塘江古称浙江,据《方舆胜览》说:“浙江,取其曲折以为名。”《大明一统志》又说:“江口有山,居江中,潮水投山,十折而曲,故云浙江。”《读史方舆纪要》引卢肇的话也说:“浙者,折也。取潮水出海屈折倒流也。”三说雷同,都和江道曲折有关,折加水为“浙”,故浙江又有“之江”、“曲江”等别称。  相似文献   

7.
关于太平天国名将林凤祥的籍贯和早期历史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总起来说有三种意见; (一)广西武鸣县(即武缘县)说。见1962年2月12日吕集义写的《林凤祥的籍贯及其它》一文。同年2月23日上海《文汇报》就此发表了《广西调查林凤祥的籍贯》的报导。《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一书,亦将此说编入。其根据是武鸣县一块立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三界祖庙庙丁碑》,上有林凤翔及其弟林风集的名字。1923年出版的《太平天国志》以及《广西一览》和传说中亦谈到林凤祥是武鸣县人。(二)广东揭阳县说。见《历史研究》1957年第4期上发表的蔡起贤《太平天国北征将领林凤祥》一文。主要根据是揭阳林氏族谱上关于林凤祥世系的记载以及揭阳林德侯写的《太平天国名将林凤祥》稿本及当地传说。  相似文献   

8.
谢安葬地考     
谢安(320—385年)是东晋杰出的政治家,他的遗骸究竟葬于何处,至今还是一个谜。据《南史》和《陈书》记载,谢安墓原在建康(今南京)梅岭冈?在南朝陈时遭到破坏,被迫迁葬。究竟迁到何处去了?一说迁到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一说迁到始宁(今浙江上虞县南部),还有一说认为以后又迁回建康。因此,本文拟对此作一考析。一、谢安遗骸在南朝陈时已迁离建康,以后并未迁回南京为东晋和宋、齐、梁、陈的都城,时称建康。城南的聚宝山,东晋初年豫章太守梅颐曾驻兵  相似文献   

9.
玉海楼简介     
玉海楼是清代浙江三大藏书楼之一,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一九六二年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瑞安县城东北隅,南比相向,前后各五楹,左右回廊,三面临水,占地面积约二千五百平方米。楼主孙衣言(1814—1894)、孙诒让(1848—19081)父子素慕宋代学者王应麟博极群书,推重其巨著《玉海》一书,因用“玉海”以名斯楼,取其“为世宝贵而又无所不备”之意。  相似文献   

10.
万佛堂在义县西北大凌河北岸,是辽宁境内最大的佛像石窟群.传说这里曾经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尊佛像,万佛堂因此得名.这座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三十二年(公元499年),经过1 500多年岁月的侵袭,佛像只剩下了400多尊.关于万佛堂的佛像已经有了太多的介绍,我们今天换个角度,说说万佛堂的两块石碑. 第一块石碑为《营州刺史元景造窟题记》,简称《元景造像碑》,位于西区第五窟,碑刻全文400多字,现在仅有200字可以辨认出来.即使不考虑《元景造像碑》的历史价值,单是碑文遒劲有力的书法,便可让它在中华碑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清末康有为称这块碑为"元魏诸碑之极品";梁启超更是说它"天骨开张,光芒闪溢",并在为其拓片题跋时写到"其书由八分蜕入今楷,痕迹尽化而神理固在."《元景造像碑》中的元景就是万佛堂石窟的主持凿建人,时任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刺史.但是元景可不是普通的刺史,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叔叔.他的姓氏"元"看似像汉人的姓,其实这是汉化政策推进的结果,当时规定,鲜卑族姓"拓跋"的都要改为汉姓"元".  相似文献   

11.
今杭州真教寺,与泉州圣友寺、广州怀圣寺合称中国沿海伊斯兰教三大古寺。因真教寺原来的建筑布局形似风凰,故俗称“凤凰寺”。此寺建于何时,众说不一。1981年出版的《宗教词典》在“真教寺”条目下写道:“一说建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一说为元延佑(1314——1320)年间回回大师阿老丁所建。”丁瑞华撰《杭州凤凰寺与回民生活》文称:“相传杭州的凤凰寺建筑于唐代武德年间(618——626),一说是贞观元年。”(《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第154——155页)唐建说与元建说之间相差年代竟有七百年。孰是孰非,兹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12.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内乱外祸迭至,司马氏被迫南迁,在江南建立了东晋政权。而在北中国,匈奴、氏、羯、羌、鲜卑等五个少数族贵族和汉族人士乘机纷纷立国,先后出现了十六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十六国中有五个凉国政权主要在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前后立国称雄。这五个凉国是:汉族张氏建立的前凉(公元301—376年),氏族吕氏建立的后凉(公元386—401年),鲜卑族秃发氏建立的南凉(公元397—414年),汉族李氏建立的西凉(公元400—421年),匈奴族卢水胡沮渠氏建立的北凉(公元397—439年)。我们把这五个凉国统称为“五凉”,把这个时期简称为五凉时期。  相似文献   

13.
<正>迄今人们大都以为"人民公仆"这个概念是近代中国从西方引进、翻译过来的。其实不然,早在唐朝,我国著名文豪和政治家柳宗元(公元773—公元819年)就明确提出了"为民役"的思想,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官员是人民公仆",比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年)于1311年提出"人民公仆"约早五百年。柳宗元祖籍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据《柳宗元年谱》(施子瑜著,湖北人民出  相似文献   

14.
好太王碑在吉林省集安县城东九华里太王公社的大碑街,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石碑之一。此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简称好太王)的墓碑,建于公元414年。碑高6.39米,是由一块方柱体角砾凝灰岩巨石略加修琢而成,四面刻字,总计1775字,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记始祖邹牟王的建国传说和儒留王、大朱留王两代的王位继承;第二部分记述好太王的文治武功;第三部分记载好太王墓的守墓烟户和好太王有关守墓烟户的教令。武功部分起于五年乙未(公元395年),终于二十年庚戌(公元410年),按编年体记述着好太王十五年间南征北讨的事迹,是全部碑文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中尤以六年丙申的战功最为显赫。此碑自光绪初年发现以来,国内学者即进行著录研究。1884年碑文墨本传至日本,日本也开始进行研究。1907年,法国人沙畹到现场进行调查,又将此碑情况和碑文传至欧洲。遗憾的是,由于各种  相似文献   

15.
东汉时期陇上夫妻诗人秦嘉和徐淑,不独在甘肃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就是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也是第一对有影响的夫妻诗人。根据现在有关资料我们知道,秦嘉和徐淑大约生活于东汉桓帝(公元174—167年)时期,其生卒年已很难考定,但根据《甘肃新通志》和《通渭县志》等史书,我们知道他们二人都是东汉汉阳郡平襄县(今甘肃省通渭县)人。秦嘉字士会,曾为陇西郡(治所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南)的椽史。后以本郡“上计吏”的身份,奉使赴京城  相似文献   

16.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明代宁海(今浙江宁海县)人。方孝孺博学多才,工于文章,“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明史·本传》),“时当世文章,共推先生为第一”(《明儒学案》)。而其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尤为世人敬佩。明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王朱棣兵入南京,篡取帝位,召方孝孺起草登极诏书,命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好太王碑是四世纪至五世纪为高句丽好太王歌功颂德而建立的。碑体有铭文1,800字,高6米。它是在好太王死后2年,即公元414年由其长子长寿王在国都内城(现中国吉林省集安)的东北方建立起来的。好太王即广开土王,在位22年,使领土有了很大的扩展。碑文不仅是研究四世纪后期至五世纪初高句丽历史的绝好材料,也是研究东亚史不可缺少的史料。对碑文的研究始于明治16年末。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佐伯有清的《广开土王碑研究史》(吉川  相似文献   

18.
陆机是我国魏晋之间的重要作家之一,既是骈文的开拓者,又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所著《文赋》开文学创作论之先河。陆机(公元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出身于封建世家,祖父陆逊,东吴丞相;父亲陆抗,东吴大司马。陆抗死后,陆机袭“领父兵,为牙门将。”三国时,陆家为东吴豪门世族,“文武奕叶,将相连华。”由于家教严格,陆本人又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就才华出众,“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理不动。”公元280年陆机20岁时,晋武帝司马炎发兵20余万,一举灭东吴。东吴灭亡后,他与弟陆云(公元262—303年)回到故乡,“闭门勤学,积有十年。”  相似文献   

19.
赵望秦 《唐都学刊》2001,17(4):27-30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李晟碑》,有幸保存至今。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李晟碑》,是经后人剜刻重开,还是被翻刻过的伪品,古今学人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考察碑版本身的历史变化情况,比勘今所见此碑拓本与《唐文粹》所收碑文在文字上的异同,认为不可将今存《李晟碑》视作伪品。  相似文献   

20.
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我们在浙江杭州市图书馆找到了《王文韶日记》原稿。这部未刊日记共二十册,每册记一年或数年之事,本子大小不一,未经统一装订。记事起同治六年(1867),迄光绪二十八年(1902),前后历时达三十六年,除缺同治十二至十三年、光绪三年、八年、十六年、十八年、二十年、二十四年四月至二十五年外,其余大部分保持完整,总计约七、八十万字。王文韶(1830——1908),字夔石,号耕娱,晚号退圃。原籍浙江仁和(今杭州),生于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咸丰二年(1852)进士,授户部主事,迁员外郎、郎中。同治初,出为湖北安襄郧荆道,旋移署汉黄德道。六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镇压西捻军及回民起义,奏派王文韶总办陕甘后路粮台。此后,他以办事干练,深为左宗棠、李鸿章等器重,不数年间,由道员擢湖北按察使、升湖南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