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它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人类社会迈进21世纪,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开始在孕育兴起和形成.从世界范围来看,继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首次发表的<有类环境宣言>到可持续发展的提出,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以及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对生态文明的呼唤已成为时代的间符.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     
2012年,是环境保护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恰逢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50周年,该书的出版引发全世界开始关注环境保护事业。这一年,又是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召开40周年,这次大会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与会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以实际行动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一年,还是"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召开20周年,这次大会于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一年的6月,人们迎来了又一次里约热内卢会议,  相似文献   

4.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态"(ecology)概念时,"生态"所指仅限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没有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尽管人类一直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是真正促使人类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与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相伴相生,人们开始探讨如何维护人类唯一的地球的环境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5.
1972年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中国环境外交的开端.在此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开展了大量的外交活动,阐明了我国在环境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同各国交流了环保经验.与此同时,当时中国对环境问题缺乏全面的认识,对环保国际合作的重要性重视不够,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因素,忽略了环发领域客观存在的共同利益.无论如何,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给中国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4月7日——世界卫生日 ▲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 ▲5月17日——世界电信日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9月8日——国际扫盲日 ▲9月27日——世界旅游日 ▲10月1日——世界音乐日 ▲10月9日——世界邮政日 ▲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 ▲10月19日——世界粮食日 ▲10月24日——联合国日 ▲12月5日——国际志愿人员日  相似文献   

7.
公民环境权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公民环境权产生的客观原因  环境权的产生与发展绝不是偶然的。它是在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 ,人类改造自然达到一定深度 ,引起环境的一系列变化 ,危及人类自身时提出和产生的。 1972年 6月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 ,宣告 :“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迫切任务。”宣言说 :“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 :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 ,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 ,我们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害。反之 ,有了比较充分的知识和采…  相似文献   

8.
王芳 《理论界》2002,(5):7-8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本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的模式.它重在解决资源环境的再生性和可持续性的问题,追求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6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中,把"实施科教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自然界原是一个完美的循环。而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严重地破坏了这个完美的循环。人们大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向自然界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自然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日见恶化。长此以往,不仅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且必然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自然要繁荣,严肃地向我们提出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要求。鉴于世界范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不断危及人类的生存及发展,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由113个国家的1300名代表出席的第一次人…  相似文献   

10.
同志们: 今天是第34个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为呼应这一主题,我国确定了"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的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积极投身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实践活动,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其理想状态是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涵了三层关系,这三层关系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而被逐渐展开.第一层关系是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其核心是合理定位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强调人类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依赖自然世界,人类应恢复对自然的敬畏,在自然规律的指引下开展生产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12.
伦理到底如何"与‘我们’同在"?这是道德合法性的真理与信念前提。伦理道德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精神发展史、人的生命发展史相一致。个体与实体直接同一的伦理世界是人类文明的原初状态,也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古希腊传统中的苏格拉底之"死",希伯来传统中的上帝之"怒",中国春秋时代的孔子"周游"与老子"出关",分别以悲剧与喜剧的方式,呈现伦理世界中人类精神的"悲怆情愫"。伦理世界解构,"大道废,有仁义",人类精神进入以个体为真理,通过教化建构生活世界的伦理普遍性的教化世界。"上帝死了"(尼采)、"打到孔家店"(五四运动),以"伟大可恨"标示教化世界的幻灭,而"上帝之死"与"尼采之疯"之间戏剧般的关联,似乎再次以悲剧的方式申言伦理实体对人的精神的生命意义。由此,人类精神进入道德世界。道德世界透过"伦理上的造诣"将教化世界中的个体提升为主体,达到主体与实体的同一,达到精神史的当代觉悟,即"伦理觉悟"。"伦理觉悟"不仅是伦理家园的精神回归,更是人类的"最后觉悟":"伦理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人类种族的绵延"已经开始取决于"人类学会伦理地思考的程度"(罗素)。人类精神史以伦理为重心,形成绵延不绝的问题流:"我在哪里?""我是谁?"(自然世界)——"人应当如何生活?"(伦理世界)——"我们如何在一起?"(教化世界)——"我们能否在一起?"(道德世界)。当代人类精神的伦理问题如此严峻,乃至发生"人类还会有前途吗"的"梁漱溟之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出发,对"非典"阴影下的野味饮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文章认为在人类社会早期食用野生动物所显示出来的人在外在环境的斗争中的不畏艰险去争取胜利的合理性,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走向破坏自然毁灭生物的反面,并且陷入了一种难以克服的诱惑与异化"二律背反"的困境之中;人对自己的本质力量无限扩大的盲目崇拜,从某种意义上说导致人类做出一些危害世界同时也危害自身的蠢事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首先必须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用理性的科学精神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态中心主义的观念去对待野生动物,努力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一) 当今世界格局从根本上讲即“和平与发展”,而发展却面临人口与环境问题。因此有人说:环保是全球的主旋律。从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有112个国家参与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到不久前有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世界环境会议的20多年间,由于人们越来越对“地球只有一个”这个命题取得共识,保护环境成了全人类的共同呼声;环保产业也就有了相应的发展。 综观世界:90年代初环保产业产值为2000亿美元,到本世纪末将急剧增至3000亿美元。环保市场已成为世界经济四大新市  相似文献   

15.
<正> 1997年4月20日至24日,由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主持的“东方传统环境思想的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日本、韩国和国内的知名学者、日本农文协的代表以及浙江省、杭州市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和群众团体的代表30余人。与会者一致认为,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涉及人类生存和社会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思想认识方面来说,近代以来西方流行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人与自然主客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是导致今天环境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以这种思维模式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容易造成为满足人的某些欲望和眼前利益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的开发。相反,在东方的传统思想中,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有关环境的思想,例如中国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人天统一观”;印度婆罗门思想体系中的“梵我合一”;日本18世纪思想家安藤昌益的“天人一和直耕”思想以及神道“人与自然亲和”的观点。这些传统思想都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比作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这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倾向,无疑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环境意识,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理性本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理性的命运喻示着文化的进渡.理性在近代的张扬和现代的式微,都是由于我们对理性的本源不够清明.从根本上说,理性的原初意义就是一种"洞见"和"观看",也就是古老的"理论"(theoria),或者说是theoria的别样表达;理性作为"直观"的"努斯"(nous),开拓了人类自我反省的机制.而理性作为"看"和"说"的"逻各斯"(logos),给人的存在以根基性的设定.归根结底,理性就是作为"光"(phaos)或"启蒙"(enlightenment)的"智慧",是对理性的认识功能和批判功能的最高概括.  相似文献   

17.
一 环境教育是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的深入而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开展起来的。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史上首届“人类环境会议”上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初步确立了环境教育的性质、对象及意义。此次会议揭开了国际环境教育的序幕。1975年10月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首届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1977年政府间环境教育大会在第比利斯举行。通过这几次大会,环境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做为其必要组成部分,高等环境教育在大学及研究机构中的“地位”也日益得到各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合力论·全球化郭贵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1992年联合国日致词时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的时代已经到来”。人类经过漫长的发展,到20世纪如年代才真正地进入了具有全球性特征的时代。世界的全球化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它是人类社会漫长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长期...  相似文献   

19.
1997年9月5日至11日,第四届"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年鉴工作会议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中国年鉴研究会地方年鉴工作委员会会议同时召开。参加"两会"代表共60余人。中国年鉴研究会会长尚丁、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智玉莲、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梁志祥出席了会议。智玉莲副秘书长代表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向各位专家、学者、年鉴工作者表示热烈欢迎,对"两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许明辉主任代表地方年鉴工作委员会在会上讲了话。尚丁会长作了题为《开创我  相似文献   

20.
<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宣布,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洋资源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是联合国负责管理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深海海床的机构。2018年7月,国际海底管理局在其位于牙买加金斯敦的总部举行第24届年会。在那次会议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字国审议了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深海海底利用的管理条例草案,以便使我们对我们的共同遗产所作的深海开采更贴近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